單從軍事方面來說,二戰時的希特勒和史達林誰用兵更厲害?

冷靜的帥鍋


一隻森林狼和一隻北極熊的對決,身上的肉畢竟是不對等的。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計劃正式實施後,在納粹德軍閃電戰的進攻下,蘇聯西部各軍區的部隊全線崩潰,斯大林在震驚、羞愧和痛苦中沉悶了將近一週時間,說白了一時有點懵比。直到7月3日才公開露面發表講話,號召蘇聯人民開展衛國戰爭。風水輪流轉,等到1945年柏林即將陷落時,希特勒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自殺,從某種意義上說,希特勒在軍事指揮上有點藝術家的氣質,而斯大林在蘇德戰爭中的統帥表現,更像一個笨拙的拳擊家。



藝術家的潛質是有飛蛾撲火的精神,要麼火滅要麼死亡;拳擊家只是用最原始的辦法想著去贏。

這與兩人的從軍經歷有關,希特勒所謂的軍事生涯只是在一戰中作為士官打過陣地戰,所以被國防軍蔑稱其為“巴伐利亞下士”,他沒有就讀過專業軍事院校,沒有當過軍官參與戰場高級指揮。作為基層士官,希特勒比較崇尚軍人的勇敢和榮譽感,也沒有受到所謂主流軍事思想的影響,再加上自身藝術類出身,使其接受新事物的興趣和能力較強,比如對裝甲部隊的運用,閃擊戰的思想甚至傘兵突擊等等,並且經常在指揮大兵團作戰時憑藉“直覺”,而這個東西卻是把雙刃劍。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前做過很多欺騙行動,最後連德軍總參謀部也判定入侵地點是在加萊,而希特勒總是半信半疑,他始終認定登陸會在諾曼底,唯一的理由就是“可怕的直覺”。此類戰例不少,但後遺症是希特勒經常因此違背軍事常識和罔顧前線實際情況,下達不切實際的作戰命令。



斯大林在蘇聯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是做過西南方面軍政委的,打過“白衛軍”,雖然偏重於政治工作,但是仍然具備一定的大兵團指揮經驗,對軍隊的參謀專業、司令部業務和戰役實施程序的瞭解遠勝希特勒。正因為了解,所以深知作戰組織的複雜性,在具體的作戰指揮中比較信任和重用專業軍人,比如朱可夫、科涅夫、華西列夫斯基等名將,自己只決定大的戰略和人事任免。這個資歷形成的缺點是指揮中規中距,沒有奇謀和藝術,受固有軍事思想影響較大,一時難以適應現代化戰爭。

因為出身問題,希特勒對普魯士軍官團控制的並不到位,軍官團部分成員甚至幾次謀劃要幹掉他,所以希特勒對德國陸軍有著本能的不信任,這種互撕影響了作戰指揮的順暢性和統一性,希特勒在1943年親自兼任了陸軍總司令,甚至在柏林戰役前指定希姆萊出任集團軍司令,這就有點搞笑了。而斯大林沒有這方面的牽絆,一直保持著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個人意志基本能夠得到執行,軍隊中也沒有反叛勢力。



在“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一方面,希特勒理解的不如斯大林;而在戰略構想的靈動性層面,斯大林確實又不如希特勒,比如基輔戰役,朱可夫合理的建議被其否決,致60餘萬蘇軍被俘。

綜合起來看,在最高統帥這一位置上,希特勒全面能力的表現略好於斯大林,對於執行命令不堅決或反對自己作戰思想的將領,大多也以解職處理,而斯大林習慣於使用更簡單粗暴的方式,動蹴槍斃;德國軍隊“質量與技術”的長處被希特勒發揮的較好,給蘇聯紅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而斯大林慣用最笨拙但樸實的方式,一點點消耗德國人的資源和實力,用“重量和數量”的優勢逐漸壓倒對手,如果國家實力對等,蘇聯恐怕要輸掉這場戰爭。



但問題是,正如西方軍事學家所指出的那樣,納粹德國缺少贏得這場戰爭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資源,一旦不能在短時間內擊潰蘇聯的抵抗能力和意志,而陷入綜合國力的長期對決時,德國的短板就暴露出來了,北極熊皮糙肉厚,一擊不能致命的話,被咬下幾塊肉是無礙生死的。

這個時候,希特勒和斯大林個人的軍事能力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到了1944年以後,就算把這兩個人互換個位置,仍然改變不了戰爭的結果。


度度狼gg


這個問題就相當於在問“兩個草包當中哪個不太草包”。首先說結論,希特勒和斯大林在軍事指揮能力上都非常平庸。歷史上,盟軍指揮官們對於希特勒的指揮水準往往給予較高的評價,如朱可夫曾說希特勒“陰險狡詐但強悍有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評價往往是在某個特定方面的。作為一名國家領袖,希特勒在戰爭中的表現,無論如何稱不上多出彩。

雖然希特勒在二戰爆發前任用了包括古德里安、施泰因邁爾、曼施泰因、隆美爾等水平出色的指揮官,但希特勒未能控制全局、導致德軍兩線作戰的戰略性失誤,直接奠定了德國在二戰中的敗局。在具體指揮方面,希特勒也經常犯一些令人難以理解的錯誤,如在敦刻爾克追擊撤退的英法軍隊時不大規模出動海軍攔截、而是選擇空中打擊;在歐戰末期德國已經完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仍然偏重發展轟炸航空兵;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分散進攻力量等等。更要命的是,希特勒還對德軍的高級指揮官們普遍不太信任,任何戰役指揮行動都要橫插一手,幾乎將“外行領導內行”這句話詮釋到了極致。

相比之下,斯大林也沒比希特勒更強。對於蘇德戰場前期蘇軍的被動局面,斯大林作為最高統帥,擁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很難想象,在明知德國隨時可能發起攻擊的情況下,斯大林竟然仍然錯估了德軍發起總攻的時間,這致使蘇軍在戰爭開始時準備倉促、疲於組織防禦。

更奇怪的是,在德軍依託“閃電戰”戰術橫掃大半個歐洲時,斯大林竟然對德軍裝甲兵的實力不甚瞭解、並嚴重低估對手,這種過度輕敵的做法無論如何也不是一個最高統帥所應有的。相比之下,斯大林有一點優於希特勒,即斯大林在戰爭中期及時意識到自身指揮能力的缺陷、並將指揮權下放給蘇軍的高級將領,對朱可夫的任用更是決定蘇聯最終勝利不可或缺的因素。但綜合來說,斯大林個人的指揮水準,仍然沒比希特勒更加出色。兩個在歐洲戰場上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領導人,在軍事指揮上竟然都是不折不扣的“二把刀”,這也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軍機圖


非要比的話還是斯大林厲害一點,不過其實兩個人就軍事指揮能力來說都是弱雞。所以說比較他倆誰用兵比較厲害其實是比較他倆誰對軍事指揮的干預比較少,從這方面來看無疑是斯大林做的更好。

首先,二戰或者說所有的戰爭都不僅僅是戰場上的廝殺,甚至戰場上的戰鬥本身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最後比拼的還是敵我雙方的綜合國力,所以發展國力才是大局,戰場上的指揮其實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部分。

其次,斯大林和希特勒的軍事指揮能力其實都不高,而且和我們的蔣公一樣都有越過將領直接指揮軍隊的毛病,但總體上看來斯大林對軍事指揮的干預比較小,事實上,除了戰爭一開始時對形勢的錯誤判斷引發了近百萬蘇聯紅軍被俘之外,他對軍事指揮的直接干預比較少,引發的不良後果也比較小,但是反觀希特勒就不同了,他莫名其妙的原地休整造就了軍事史上的奇蹟——敦刻爾克大撤退,使得英法聯軍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存,在東線他的一系列指揮也使得德軍錯失良機,陷入了持久戰的泥潭中最終兵敗身死。

最後,作為軍隊的最高統帥,希特勒和斯大林的人物更多的是所謂“將將”,對於優秀將領的正確使用就可以體現出他們的軍事才能,在這一方面斯大林無疑做的更好,尤其是他對於“救火隊員”朱可夫元帥的人盡其用更是直接導致了戰爭局勢的逆轉,而反觀希特勒的話,一大批優秀的統帥比如隆美爾、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都被先後撤職乃至殺害,所以說從對優秀將領的運用方面,斯大林也是強過希特勒的。

綜上所述,斯大林的軍事才能儘管也不是十分突出,但相比之下還是要強過希特勒的。


英勇的少年大俠


如果硬要比的話,戰果說明一切,前期希特勒完勝,後期斯大林完勝。希特勒個人能力強,斯大林統帥能力強;單說用兵,希特勒強。

希特勒用兵眼光獨到,天分十足;但是獨斷專行,不知界限。斯大林實力值得肯定,但軍事眼光不如希特勒;關鍵他自知,是個遠比希特勒成熟的政治家。

關於希特勒的指揮水平,相比之下,蘇軍和盟軍將領對希特勒軍事水平的看法要更客觀。西蒙諾夫與朱可夫曾經就希特勒的指揮有過談話,朱可夫就表示,“希特勒是一個陰險、狡猾、強有力的軍事指揮官”;蒙哥馬利在與丘吉爾的談話中也有同樣的看法,“如果希特勒不是戰敗,那麼至少他的軍事指揮不會像現在認為的這麼糟糕”。

希特勒眼光真毒的不行!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莫德爾;那個不是他強行提上來的?鐮刀計劃,巴巴羅薩(前期)哪個不是神來之筆?光看蘇德戰爭,亮點有前期放手大規模閃電戰,包圍基輔,莫斯科戰役後的防禦戰,斯大林格勒後放權曼施坦因;當然黑點也多,強攻莫斯科,強攻斯大林格勒,強攻庫爾斯克。基本上不作死的話,操作都是神作;問題是他經常作死。

就閃擊戰而言,希特勒以鐮刀計劃取代了德軍高層的黃色方面,以在邊境線上消滅蘇軍有生力量的巴巴羅薩計劃取代德軍總參三路平推的奧托計劃,在莫斯科戰役失敗後的堅決防守,包括在意大利戰役中的消耗防禦,甚至阿登反擊戰(這是希特勒本人的傑作),都是要比德軍高層眼光犀利。

當然,希特勒也不是沒有失誤,斯大林格勒分兵、派阿姆尼大軍到突尼斯,都是非常糟糕的決策。

但是,希特勒本人在軍事指揮方面的造詣還是相當高超的,他的災難在於外交戰略失敗,而不是軍事戰役的失敗。

相比之下,斯大林元帥在軍事指揮方面比較糟糕,但在外交戰略方面則勝於希特勒,而且這種外交勝勢也是希特勒自己送給對方的。

再看看軍隊履歷

一個拿了鐵十字勳章的傳令兵和一個方面軍指揮。這種情況下,似乎斯大林完爆希特勒;但是,希特勒並沒有施展開手腳,而斯大林用兵可以說功過各半。

提履歷的原因是,斯大林因為在波蘭的軍事失敗,之後主動辭去軍職;而希特勒終身為鐵十字為榮。從這可以看出,一個是領袖,另一個是戰爭狂人。

領導人都不是天生的。領導人能力的養成,需要經歷一些大事件的錘鍊,才能養成私人經驗。而這些私人經驗,也就是他們面臨的內心煎熬,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和養成的信心,這些不能依靠書本或者專家的講授進行學習,戰場上的累累白骨都是學費,需要這些孤家寡人自己領悟。因此,那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戰爭太重要了,以至於不能交給將軍們。”

領袖的水平是動態的,希特勒的水平,是隨著資源的減少和戰局的惡化而下降的;而斯大林的水平,是隨著戰爭的推移而上升的,尤其是在庫爾斯克之後,是有一個質的提高。戰後的安排上,斯大林的水平明顯比終戰時刻選上來的杜魯門和艾德禮高。


歷史好好學


這倆人是半斤對八兩。

希特勒總是用士兵的觀點去對待作戰行動。在戰爭的態度上,總是莫名其妙。

比如戰爭爆發前,希特勒突然召集軍隊領導們,說1940年以後會與英國爆發戰爭。讓勃勞希契等人目瞪口呆。希特勒為此擴軍備戰。所以英法宣戰是出乎他意料的。

斯大林用政治手腕看待戰爭。他的做法簡單粗暴,就是撤職、槍斃。德國進攻蘇聯也是出乎他的意料。有點懵。

現代戰爭,歸根結底是資源戰爭。是各種武器裝備技術手段的對抗。戰爭是體量對抗,技術戰術只在數量相當的時候才起作用。比如西線的法國北部戰役。

蘇聯的物質力量在開戰時是不如德國的。只是到了1943年以後才超過德國。在數量大錘打擊下,技戰術沒有什麼用了。

希特勒和斯大林比打仗是沒什麼可比的。這個問題就好像讓兩個廚子比掰腕子。


天明遙遙山海關


先亮明筆者的觀點吧,筆者認為,從軍事戰術水準來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希特勒高於斯大林。戰爭進行到中後期,隨著戰爭形勢的逆轉,二人因戰局不同戰術水平也隨之逆轉。而從軍事戰略水準上來說,斯大林自始至終都遠遠高於希特勒!

筆者將從蘇德兩國的軍事體制、對世界格局的戰略運作、戰役指揮三個方面做一個淺析!

第一、軍事體制

先說德國。納粹德國的統治基礎是執政黨和軍人、財閥集團的妥協與合作。希特勒倚重過去德意志帝國的軍官團起家,但是並沒有完全掌控。同時為了和財閥保持平衡,希特勒採取了分而治之的辦法。這一方式雖然穩固了統治,卻嚴重妨礙了以軍工業發展為主的戰爭經濟體制。由此引發的惡果是德國國內沒有實現徹底的軍事動員,在1944年戰事最緊張的時刻,服務德國軍工業的工人僅佔全部產業工人的一半,而且實行著平常時期的一班制。同時吸取一戰時國民因飢餓而引發革命的教訓,希特勒一直不敢壓縮民用生產。

再說蘇聯,蘇聯是建立在被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後的沙俄帝國廢墟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蘇聯完全是陷入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國家四面包圍、敵視中的一個孤島。再加上國內一片凋敝,隨時有傾覆的危險。於是,蘇聯自建國伊始特別是斯大林上臺後,就實行以發展軍工業為主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甚至是幾乎摧毀了自國內戰爭期間組建起來的軍官團引發了戰爭初期的大潰敗,但是卻實現了全民參戰的充分戰爭動員。與德國完整的軍工業體系相比,蘇聯幾乎是白手起家。再加上生產理念的不同,蘇聯人“簡單就是好”勝過了德國的“追求精良完美”。戰爭期間,蘇聯的主戰坦克T—34數量超過德國主戰坦克虎式、豹式10—20倍!

第二、軍事戰略的運作。

希特勒在二戰爆發前後通過穩住英法大國、攻略中東歐小國的策略吞併了大片土地、人口及資源。雖然吸取一戰時期兩線作戰的教訓,希特勒小心翼翼的處理著與英國的關係,一直寄希望與英國結盟。只可惜希特勒低估了英國人堅決抵抗的決心,不列顛之戰久攻不下之際,希特勒居然幻想以擊敗蘇聯達到迫使英國就範的思想,絲毫不顧及作為一個戰略家該有的戰略水準,完全是任性使然。

再看斯大林!前面說到蘇聯自建國伊始就因意識形態不同陷於資本主義世界四面包圍敵視之中,特別是夾在德國、日本兩大最強大的法西斯國家之間,可以說是各國中戰略上最被動的一個。但是斯大林以其高超的軍事戰略手腕在二戰爆發前很快將局勢逆轉!且看斯大林是如何運作的。中日戰爭自1931年下半年爆發,1937年走向第一個高潮。斯大林隨即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大力援助中國抗戰,同時在遠東集結重兵,與日本人搞了一場不大不小的軍備競賽並勝出。這就將日本勢力及其擴張矛頭死死釘在了南面,免除了兩線作戰的危險。隨後,蘇聯謀求與英法組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不成,反倒讓英法萌生了禍水東引的策略。斯大林處變不驚,在關鍵時刻向現實低頭,與納粹德國謀求暫時的同盟,粉碎英法的圖謀並與德國一道瓜分了一戰後崛起於東歐的大國波蘭。隨後,德國向西攻打西歐,蘇聯則在中東歐進一步擴張,幾乎恢復了沙俄故地。這樣一來,蘇聯在斯大林的運作下,一下子從剛開始最被動的國家一躍成為最主動的國家。

第三、戰役指揮

出身於藝術家的希特勒習慣於跟著感覺走而不按常理出牌,在軍事戰略運作上上已有體現,在戰役指揮上則顯露的更加淋漓盡致,這為德軍創下過輝煌戰績,同時也將德軍送進了墳墓。

在西線戰役中,希特勒力排眾議,大膽啟用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這一批少壯派將領,支持他們以裝甲部隊作為主力在戰術空軍配合下將閃電戰發揮到極致,以十分輕微的代價打敗了數以百萬計的法國、波蘭、英國軍隊。蘇德戰爭僅僅半年,就將蘇聯在戰前組建的數百萬軍隊幾乎全部殲滅,兵臨蘇聯首都莫斯科。但是希特勒過分的依賴裝甲部隊,將其視為包治百病的良藥,從而忽略空軍的發展。同時藝術家那種注重外表、急於求成的劣根性在希特勒身上又體現出來,當德國空軍元帥戈林回答為什麼不發展戰略轟炸機的問題時,其答案是希特勒只關心飛機的數量而不是質量。這就不難解釋在不列顛戰役中佔有絕對優勢的德國空軍卻對英國奈何不得,反而對後來的美英戰略轟炸更加奈何不得。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希特勒就像輸紅眼的賭徒,嚴令德軍最大的一個戰役集群——第6集團軍30萬大軍在缺乏嚴重後勤補給的情況下死守不退,最終釀成了被全殲的悲劇。

再看斯大林。

戰前斯大林的軍事戰略思想和希特勒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注重武器裝備、工業基礎、組織動員和精神力量。所不同的是,希特勒更注重職業軍官團特別是一戰後留下的軍官團價值,幾百萬納粹德軍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以《凡爾賽條約》規定的10萬德軍為骨幹。斯大林則恰恰相反,嚴重忽略了職業軍官團的價值。由於蘇軍內部大清洗,軍官團幾乎喪失殆盡,許多先進的軍事理論比如大縱深戰役理論隨著軍官團的損失而被掩蓋,熟悉德軍戰法的高級將領大部分被清洗。空有神兵利器的幾百萬蘇聯紅軍就像斷了神經一樣步履蹣跚、行動不便被德軍打得一潰千里。據統計,蘇聯在1941年下半年和1942年全年的人員損失分別為400萬、600萬!

當蘇芬戰爭將蘇軍的弱點暴露出來後,斯大林這才意識到軍官團的價值,將大清洗中碩果僅存的人作為搶手貨提拔到重要崗位。其本人的軍事素養也隨著戰役的發展不斷突破設限,越來越清醒的意識到軍事戰略的重要性絕不亞於武器裝備水平和政治宣傳的水平,對於方面軍級戰役的組織和實施,斯大林也是越來越得心應手。加上斯大林對國家戰略把握的準確無誤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軍事方面的不足,很容易從大戰略中找出並抓住主要環節採取相應對策,繼而組織實施戰役。因此,就連蘇軍頭號戰神朱可夫也稱斯大林為“當之無愧的最高統帥!”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寫在前面

本回答以歷史史實作答,不涉及對希特勒和斯大林的褒貶。

大戰之前

要想比較希特勒跟斯大林,我們需要藉助二戰的蘇德戰場來進行比較。在觀察倆位元首來說,他們倆個其實都沒有所謂的軍事才能。在用兵上其實都是剛剛達到入門水平。

可能有些人就覺得不屑。希特勒沒有用兵才能的話,是誰三個月之內便橫掃西歐?半年之內便兵臨莫斯科城下。斯大林沒有才能,那是誰最後反攻德國,逼迫希特勒自殺?

其實我想說的是,有些事情是必然。首先對於一個國家制定一個戰爭總方略,其實這不難。要是你是希特勒,當你看到一副歐洲地圖後,我想你的戰略大方向已定。向東或者向西,這倆個選擇你選一個當然希特勒選了西。對於斯大林,當看到你西面有一個如同虎狼一般的鄰居,你所做的便是要多加防範,斯大林也確實做了在西線布屬了六十萬的兵力,不過一開始就被吃了。後來反攻當然要打到德國本土,不然多撈呀!


所以,希特勒跟斯大林都只做到了大方向的正確,這並不能體現他們的軍事能力。唯一能體現軍事能力的是戰場的細節,即相關的軍事行動所使用的戰術,那麼從這一點上說,無論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剛剛及格。

剖析蘇德戰場來反應二者的指揮能力

在蘇德戰場上德軍一開始是節節勝利的,這得益於德軍使用的“閃電戰戰術”。但這種戰術並不能提現希特勒的軍屬能力,因為發明這套戰術的人事故的臉。

而另一方面,在蘇德戰爭前,蘇聯內部搞了個大清洗運動,在蘇軍中凡是有些經驗的老將都被斯大林槍斃乾淨,運氣好的也被流放西伯利亞。為了支持自己的重工業計劃,蘇聯將農業作為自己國家工業的殖民地,在歐洲糧倉烏克蘭大搞“集體農莊”,引起民眾不滿。而搞政治出身的斯大林有被害妄想症,總認為這是由於一些富農勾結西方勢力作的鬼,大肆鎮壓民眾,導致內部民心不穩。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軍及其傀儡國家的軍隊執行“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結果蘇聯西線全線崩潰,戰線推至列林格勒-莫斯科-東烏克蘭一線。

所以這段時間看出斯大林的軍事才能並不高畢竟蘇聯平均戰線被反推700多公里。甚至德軍士兵都已經可以看清莫斯科的那顆紅星。而作為希特勒,面對即將破城的莫斯科,憑藉自己的直覺,調轉兵鋒,直撲斯大林格勒,為了阿塞拜疆的油田,早已急不可耐了。這可能跟希特勒具有藝術家感性的認識有關。

而這場戰爭的後期,希特勒固有名將,卻未得其善用,戰機一錯再錯。此時斯大林同志的救火隊員朱可夫將軍從遠東調了回來,戰況急轉之下。

在蘇聯幾乎變態的製造能力下,德國人在軍事上硬生生被耗垮。可是希特勒還是憑藉自己感性的直覺玩下去,最終飲彈自殺。


原聲遊戲流程


斯大林還是有帶兵經驗,他在蘇聯內戰時期曾經指揮部隊打過仗,很有名的察裡津保衛戰,他憑此戰,一戰成名,後來察裡津用他的名字命名為斯大林格勒。雖然他在後來的肅反運動中,清洗了一大批紅軍的高級將領,直接導致了在衛國戰爭中一開始的失利。但他隨後提拔了一大批年輕有為以朱可夫元帥為代表的紅軍將領,知人善任充分授權,打敗了德國軍隊。

而希特勒在一戰中只是一個傳令兵,雖然勇敢獲得過勳章,但他沒有指揮過一兵一卒。二戰剛開始,他不按常理出牌,用險招打敗了法國。但他剛愎自用,不信任他的將軍,後期連出昏招,把一手好牌,打成了爛牌,所以說從軍事才能講他比不上斯大林。


浩蕩揚子江


兩個人半斤八兩吧!

希特勒和斯大林的軍事能力僅處於戰役水平的,也就是說他們最多能指揮一個師或者軍進行作戰,至於集團軍群和方面軍的戰略級別則是都是不合格!

兩個人在戰役前期都由於個人的干預而導致了雙方的一個重兵集團全軍覆沒。斯大林禁止他的西南方面軍近80萬人撤出基輔,最終造成了史上最大的合圍戰產生,蘇軍損失了整整一個方面軍的兵力。而希特勒則在1942年的夏季攻勢中嚴禁他的第6集團軍撤離斯大林格勒,最終使得這個東線最為強大的步兵集團軍全軍覆沒,遭遇東線開戰來最大的慘敗!這些慘敗都於雙方的最高統帥干預有的直接的關係!



之後斯大林基本放棄了對前線具體軍事行動的直接干預,只在大的戰略目標上做出決斷。而希特勒則與之相反,對於軍隊的指揮變本加厲,甚至干預到了營一級的指揮,最終的結果就是德軍的東線防線四分五裂,北方集團軍群被蘇軍包圍於庫爾蘭半島,中央集團軍群幾乎被全軍覆沒,之後被編為北方集團軍群同樣被蘇軍切割包圍於東普魯士,基本上在希特勒擔任陸軍總司令後,德軍的東線基本上陷入崩潰,連基本的防線完整都做不到。


所以用的來說這兩位領袖具有獨特的戰略天賦,卻沒有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基本軍事指揮能力,這源於他們沒有受過系統且長期的軍事指揮培訓,這一能力是無法靠天賦能彌補的。


小小狼王


這句話應該換個方式問

【單從軍事方面來說,二時希特勒和斯大林誰用兵更失敗?】

因為仔細研究兩位自傳會發現,他們擅長的從來不是軍事,而且在軍事上說是弱雞也不為過。

希特勒擅長的是演說鼓動和馭人之術,斯大林擅長的是冷血無情和馭人之術。就如古時候韓信和劉邦的對話:

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雖然說韓信有拍馬屁的嫌疑,但卻說出當領袖所必備的素質,就是馭人的能力。斯大林和希特勒在這方面各有所長,但都達到了非常不錯的效果!但在軍事上二人都是門外漢,但同樣的二人手下都有一大票“名將”和“軍師”,正常來講,讓這些夢之隊自由發揮就好了,但二人也都忍不住插手,典型的外行指導內行。所以才會說換個問法,比誰用兵更失敗!

【打遍歐洲無敵手,說的就是我】
如果真要說軍事素養好的領袖,那應該是拿破崙,但拿破崙在馭人方面和他的軍事才能相比,就弱了很多,但比普通人肯定是要強的,後來的一些做為也與其志得意滿和大環境制約離不開,失敗的原因也比較複雜。

希特勒:【其實我畫畫很不錯,一直想進藝校沒成功,只能來當國家元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