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镇宁马鞍山村“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振兴

安顺市镇宁马鞍山村“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振兴

安顺市镇宁马鞍山村“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振兴

一条小河村前流过,数十栋石板居民房掩映在绿山脚下,眼前的马鞍山村,宛若一幅水墨丹青画。

四年前,这个位于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的小山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基础落后,“脏乱差”的帽子长期扣在头上。几年时间,马鞍山村逆袭成为省级文明示范村。

问起原因,村民们都说,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政策好,自我市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让马鞍山村变了样。

抓基础,群策群力靓乡村

“这里是一个1万平米的文化广场,这边是生态停车场,这里是荷花池、步行道、自行车道……”在马鞍山村,村支书张学凯一边走着,一边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马鞍山村如今的新变化。

“看这边整齐归一的石板房屋,也是后来通过村庄环境整治统一装饰了外墙,现在好看多了。”张学凯说道。

2016年6月,在安顺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马鞍山村作为“美丽乡村”示范点打造,全面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造了老村落环境改造项目,包括文化广场、村史馆、陈列馆、村综合楼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秉着“敢闯敢试、团结合作”的马鞍山精神,在村庄环境改造过程中,村民们积极配合,不论是征地,还是拆迁,从不含糊。短短四个月时间,干部群众群策群力,所有建设项目在2016年9月底全部完工,让马鞍山村村庄环境从此变了样。

如今,走进马鞍山村,看到的是干净宽敞的文化广场,历史醇厚的村史馆,错落有致的石板房屋,荷香四溢的荷花池,木栈道,休憩亭……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就吸引许多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兴产业

美丽乡村孕育“美丽经济”

尽管马鞍山村环境彻底得到了改善,可张学凯总放不下心:有政府的财政支持,建设美丽乡村不难,难的是如何保持下去。

“光靠‘输血’肯定不行,还得自我‘造血’,通过发展产业让乡亲们富起来。”张学凯说。

近年来,马鞍山村一直在摸索如何让“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生态游结合马鞍山村红色文化旅游。”马鞍山村村支两委形成共识。

上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马鞍山合作社创建了“季节包工”的合作社管理模式,引起毛主席的高度重视。毛主席将这篇文章题目改名为《季节包工》,收入他亲自主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并撰写了230个字的按语。如今,毛主席亲笔撰写的按语及手迹的复印件就保存在马鞍山村的村史馆内。

“红色文化”成为马鞍山村独特的地域文化。

马鞍山村驻村干部谢芳芳说,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一味地只让游客看田园风光,必须把乡村文化融合进来,马鞍山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非常注重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来提升马鞍山村的软实力。

“我们计划把马鞍山村打造成一个‘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进一步促进马鞍山村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助推农民增收。”张学凯说。

发展产业,不能只靠一条路子。据介绍,2016年,马鞍山村就成立了“村社合一”的村级合作社,借助马鞍山村周边的石材产业兴起,合作社成立了运输公司,运输业直接带动100余人就业,年均创造产值400万余元,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9月1日,由马鞍山村村级合作社打造的镇宁丁旗马鞍山生态餐厅开业,以此进一步提高乡村服务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润乡风

小山村焕发新活力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几年前,马鞍山村还是“一盘散沙”。村民自家顾自家,推诿扯皮矛盾多。如何规范村民的日常文明行为,提高村民素质?马鞍山村首先从制定村规民约着手。

2016年5月起,马鞍山村通过多次召开村民议事会,由党员带头制定了马鞍山村《村规民约》,针对滥办酒席、不赡养老人、不爱惜环境卫生、党员不参加党组织生活等行为作出明确约束,对有触犯村规的村民将被列入“黑名单”。《村规民约》的实施,潜移默化地起到引导村里风气转变的作用。

针对村庄的环境卫生问题,马鞍山村专门聘请了保洁员,保洁员负责村里的公共卫生,村民自家门前的卫生则由村民自己打扫。此外,村里还成立了道德评议会,发动道德模范支持家乡建设,运用乡贤文化崇德向善,孝老爱亲。在道德评议会组织下,村里每年定期开展“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淳民风、润乡风。

“对评出来的道德模范,我们将对外公示,供村民作为榜样学习。”谢芳芳介绍道。

如今,走进马鞍山村,处处能看到乡风文明建设的印迹:干净整洁的乡贤文化广场上竖着道德榜及《村规民约》,休闲厅的长廊上张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

“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村民鼓足精气神,村子有了新活力。”作为马鞍山村的驻村干部,谢芳芳从心底由衷地感受到了马鞍山村村民生活行为的大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