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布雷?

星座连连看


在我看来,陈布雷本就是一个纯净的读书人。乱世江湖,身不由已,成了一个著名的悲剧人物。

他出身于诗书传家的仕宦门庭,生长在新旧时代的夹缝,有着“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情怀,也有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特操,同时脱不下“士为知己者死”的愚忠意识。看《陈布雷回忆录》,我总感觉,真是“性格即命运”,总觉得正是这三点性情因素,让他得以被柄政者看中,平步青云;也让他最后在王朝的宫殿坍塌之前,自愿选择了陪葬。

他后半生始终处在权力的中心。他是蒋氏最信任的人,“重大决策莫不商于陈”。但他这个人,有士大夫气,是真正清高的,存风骨,留底线,并没有在政治上向上爬的雅兴,且避之唯恐不及;但他对国事天下事,也从来都不会置身事外,泰然作”神州袖手人”,最终的自然逻辑,当然是为权力所吞噬。那是一个政治和社会生活都极其不正常的年代,不仅不允许你做一个“英雄”,连只想做一个”人”的愿望都戛戛其难。

只知独夜不平鸣,春鸟秋虫自作声。风蓬飘尽悲歌气,布雷毕竟是书生。他的立身出处,他的动静语默,他的人生态度,他的价值选择,迂腐也好,单纯也好,生死也好,悲喜也好,多少都是一种书生意气使然;这种书生之气,也让他的损失、伤痛与忧愤,似乎都要比一般人来的更加的深广,更加凄切 。

他不是一个坏人,也不应该承受这样的凄风苦雨的苦痛,家破人亡的结局。也许也正因为如此,在民国时代的所有御用文人中,他大概是得到后世最多同情的吧。


就我个人浅寡的阅读体会而言,与其说陈布雷是殉于蒋家王朝,不如说他是殉于传统纲常的“道”与“义”,还有多灾多难、四海干戈的现代中国。


(图:陈布雷与陈诚,二陈号称蒋氏的“文胆武将”)

从政从来都不是他的夙愿。他所以后来涉入侯门,完全是报国的道义和责任感所驱动。他出生旧家庭,但是受的是新旧兼具教育,人生40岁以前,他那么热情地投入新闻界,满怀启蒙理想,藏身上海,口犁笔耕,以撰写社论、时评为职志,以敢言无忌著称,声名鹊起,是“第一流的政论家”,与张季鸾并称南北双壁。他的真正志向,是读书人本位的“言论报国”。后来的卷入政治,从他回忆录看,实是对国民革命有认同感,认为政治救国更为速效,所以应召从政。他的选择转变,不是为一己权力,而是服从救世理想的,也因此,当时事稍有安顿之状,他多次请求辞职,也始终在权力中心中保持超然之态,志在做“无名英雄”,连“名字都不愿见报”。

(图:陈布雷爱女陈琏,后死于非命)

愚忠的思想,他应该也有,但绝非可以完全主导他言行乃至生死取舍的价值观。蒋氏很看重他,不是当他做幕僚甚且臣仆看,一直有“执弟子礼”的意思和谦恭,称呼他也从来不直呼其名,而恭为“布雷先生”。陈氏对于这一点,不会没有知遇之情,也不会没有感激之意。但他的价值观念,是新时代的民主平等观,而并非是封建王朝式的,所以他对与蒋氏的关系认知上,绝不是君臣主仆的架构,是公私分明的。这一点,我们今天看《陈布雷回忆录》,还有陶希圣、陈立夫等人的记述文字,并不难辨析明白。

1948年11月12日那个深夜,他吞服大量安眠药,气绝于凌晨,终年59岁,身后仅留有存款700元。后来,香港那边有文章说他是对蒋“尸谏”,是“愚忠”,衍为流行说法。实际上,他的秘书蒋君章、他的同事陈立夫等人早已说明白绝非如此。

图:陈布雷与小儿子陈砾。陈砾后来也死无其所)

他的死,是死于对国家的绝望。他的秘书回忆说,临死前的数月,他每日公余,都站在后窗眺望。那里看出去,是山西路,能看到日常出入的百姓,而那时,社会已然饿殍横呈,每日街上都有抢米风波发生。陈布雷每次静站,表情凝重,若有哀凄之色,无语而退。

写于那个深夜的遗书中,他如此写道,“我鉴于自身体力精力脑力之衰弱,实觉已不能再对国家非常时期作丝毫之贡献,偷生人世,已无意义”;他最后叮嘱子女后代,“汝等务必尽忠于国族, 自立于社会,勤俭正直,坚忍淡泊,以保我家优良之家风”。

(图:陈布雷在台孙子陈师孟,后在台成为著名分裂主义者,恰成为陈布雷遗嘱的讽刺)

他实在不是为愚忠而死。他是为国而生,为国而死。


最让我感慨的,其实不是陈布雷一己之身的命运,而是他们家族百年来造化弄人到可谓荒谬的曲折路程。

陈氏本人,自是铁杆国粉,不惜与之偕亡;他子女八个,却没有一个继承者,相反竟有4个儿女是敌方阵营的潜伏分子,其中爱女陈琏及幺儿陈砾因此受尽凌辱而死;现存的一个孙子陈师孟,竟然又摇身一变,成为对岸鼓吹毒立的第一旗手。一门三代,即亲即敌,让人啼笑皆非。这种家族的分裂和反差之剧,中国历史上,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应该也是找不出第二例的。

陈布雷也好,陈氏家族一门也好,他们的命运,岂止是一家一姓之事,实是中华民族百年来辛酸、苦难、悖谬的缩影。真是“一家担尽古今愁”吧。

2018,7,29, 晚

感谢阅读。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本号、点赞鼓励,若有其它看法,也欢迎朋友们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陈布雷进入上海《天铎报》后,因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首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不久,又回宁波效实中学任教。

1920年,在上海参加编译《韦氏大学字典》。后转到上海《商报》做编辑主任,所撰评论,文笔犀利,对北洋军阀和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孙中山赞扬《商报》“是忠实的党报”,“它的宣传比国民党办的报纸还更有成绩”。陈布雷所写的时事评论,有的还被中共中央主办的《响导》周刊转载。中共领导人萧楚女曾致函《商报》,赞扬了主笔的革命精神。著名报人邹韬奋也写文章加以推崇,称“陈布雷先生不但有正义感,而且还有革命性。当时人民痛恨军阀,倾心北伐,他的文章往往以锐利的笔锋,公正的态度,尽人民喉舌的职责。”


国共两党合作北伐后,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很需要身边有支笔杆子可供驱使,而享有声望的陈布雷正是理想人选。1927年,北伐军刚到南昌,蒋介石就派邵力子去上海邀请陈布雷去南昌晤谈。为延揽人才,蒋介石表现出谦逊姿态,陈布雷为蒋介石的“礼贤下士”深受感动,不久即为他起草了激情四射、文采飞扬的《告黄埔同学书》,令蒋很为满意。同年陈布雷加入国民党,4月出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5月赴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


李三万的三万里


本科学校有个教法律的老师也叫陈布雷,他为人比较正直,且在法律学界有一定威望。后来看了更多蒋介石的笔杆子陈布雷的历史,让人感怀钦佩于那一代人中的至纯理想者。

报业救国的志向,到步入政界成为国民党的“第一支笔”,步雷惊声士人魂。

陈布雷最先有声响的是在报界,在二十年代风雨飘摇的中国,“南陈北张(张季鸾)”成为报人救国的典范,后来他加入国民党,很快在文章方面出类拔萃,受到蒋介石赏识,成为蒋介石的“文胆”。国民党内对陈布雷也是很尊敬。



而陈布雷这个人有很纯粹,他在国民党内也是尽心尽力,并不拉帮结伙,还是比较单纯的知识分子救国的理想,而在国民党内,老蒋对陈布雷也是很敬重。

1948年深秋陈布雷自杀,震动国民党内外,在历史中留下一个士人身影。

陈布雷的自杀,成为近代史上以死殉政的一个标志,足够让后人惋惜与敬佩。当时老蒋知道这个消息也是震痛不已,后世也再很难见陈布雷这种士人,看似愚忠却有其大风骨,给历史以启示。

你最敬佩陈布雷哪一点?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蒋介石代人悼念陈布雷


老李有刀


蒋介石“背后的男人”,国民党的“领袖文胆”、“总裁智囊”、“国民党第一支笔”,民国时期的报业大佬(曾任多家报社的记者和主编)陈布雷极具才华,文化涵养极高,有着自己的革命理想,他依靠自己才华成为了蒋介石背后的男人,1935年开始任蒋介石的侍从主任和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抗战宣言:“……如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陈布雷与陈诚)

陈布雷一生为人谦恭、低调,毫无戾气,作为蒋介石的幕僚,他恪守为臣之道,对蒋介石忠心耿耿,毫无二心;在工作上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在政治上,为官清廉,从不拉帮结派以权谋私;而私德方面更无可指责。

放国民党大势已去的时候,他常常烟不离手,每天都愁眉苦脸,未曾笑过,尤其是他的女儿、女婿加入共产党以后,对他打击很大,蒋介石将其女儿、女婿释放后,交他严加管教,他没有过分去干涉她们,而是叫她们速速离开(有可能他也对当时的国民党失去了希望)。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拖着病态的身体走进办公室,写了三封遗书,一封给蒋介石,一封给家属,一封给办丧事的人,然后服安眠药自杀,蒋介石看完遗书后泣不成声,称其为“当代完人”。


史里有料


1948年年底,发生了一件让众多国民党大员极其震惊的事情,有着“国民党第一支笔”、“总裁文胆”、“领袖智囊”的陈布雷自杀,这无疑是对老蒋一次沉重的打击,而为老蒋“执笔”长达二十多年的陈布雷究竟为何自杀呢?其实既有老蒋的原因,也有陈布雷自身的原因。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陈布雷和老蒋的关系了,陈布雷是一个极具才华的文人,有着极高的文学涵养以及革命理想,所以他把自己一身的本领交给了老蒋的国民政府,而老蒋在很多地方的发言基本上都是布雷先生为其写稿,尤其以抗战宣言最为著名,写到“如战端一开,地无南北,人无老幼,全民皆有抗战守土之责任”,但是他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在与老蒋几十年的相处中逐渐变味,他所一心追随的“老蒋”已经不是那个实行孙文之三民主义的革命者,但其却身为文人,又被文人所特有的一种品质所限制,那便是忠诚。



老蒋一生对陈布雷极其尊重,视其为家人,而陈布雷也用一个文人的忠诚来回报老蒋的知遇之恩。从北伐成功到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他兢兢业业,为老蒋是鞍前马后,他生活朴素,只抽烟,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相比于其他国民党要员的醉生梦死,陈布雷显然是个异类,或许在国民党腐败到骨子里的时候,陈布雷依然是那个一心为三民主义而奋斗的文人。



而他的自杀,我认为是一种解脱,是一种他自己选择解脱自己的方式。他见证了国民党的崛起,见证了老蒋的辉煌,但同时也见证了老蒋的失败,他本身就沉默寡言,不善交际,总是用一个文人特有的方式效忠着他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的腐败他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而迫于各种因素,他的笔已经不是那个为抗日而激起四万万五千万国人热血的笔,反而成为了为腐败政府服务的笔,在这种情况下,文人自有他报效国家的方式,不能尽忠,以死相报。

总的来说,布雷先生抛开政党的偏见不谈,他的人格是值得任何人去尊敬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才是他效忠国家的方式,而老蒋显然让这支笔失去了光芒。在其死后,老蒋评价“当代完人”,确实,布雷先生当之无愧。


历史之绝唱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pgc-image/1521551445753f40a193a8a\

历史茶谈


当年写过两副有名的对联!(1)一寸山河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军……动员知识青年参军

(2)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古名……规劝江西赣南专员蒋经国的(将来天下都是你的,没必要和CC、政学系的小人物们纠缠)


老猫


提起陈布雷,就不能不提他的女儿陈琏(共产党员),两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可是父女却是相同的人生结局,都是死于自杀。陈布雷1948年服用安眠药自杀,20年后,1968年陈琏从上海的高楼顶上:跳下自杀。不知她死前有没有想起昔日父亲的尊尊教导“你不懂政治,不要无知盲从,早晚你会后悔的”。

仰天地正气,伐古今完人。女儿女婿都是共产党,他们被扑后,蒋介石看在他的面上给放了。陈布雷死前已经逐渐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他自杀虽是“以身许国”,但多少也带着些许“无奈的抗争”。



Airforceone503


陈布雷是一个优秀的文人,他的一生都是翰林角色,是典型的士大夫(学者+官僚),他的一生都在践行“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传统时代读书人的最高追求。

陈布雷,原名陈训恩,布雷只是他的笔名。

1、他从来就不是学者

陈布雷虽然做过兼职教授,但这在他生命中他边缘。他起家是靠着时评,对时势的判断、推演、指点,让他在二十多岁就成名,享誉报界。

(陈布雷)

他的两大特点就显露出来了:文采(不仅仅是文笔);宣传。有这两点能力的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的,也是各方都需要的。

2、老乡遇老乡

在二三十年代,浙江人这个概念和五台人一样,“会说五台话,能把洋刀跨

”。会说浙江话,自然前途无量。胡宗南、戴笠他们超越同辈的速度就在这里。

陈布雷也是浙江慈溪人。北伐战争时期,经人引荐,在南昌遇到了后来追随一生的人:蒋介石。蒋介石是个武人,得心应手的写手与宣传行家都缺,自然是诸葛遇先主。

(蒋介石)

从他后来的履历看,他担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在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后又去了报社。之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在36年杨永泰死后,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宣部副部长、国民党中央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

显然在蒋介石执政的后半段,陈布雷和他的关系越来越近。

重要的文稿也出自他手,《西安半月记》、蒋介石庐山谈话等都出自他手。

(陈布雷左)

3、士大夫的宿命

士为知己者死。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士大夫信念的不二准则。

陈布雷历来坚持着,在国民党大厦将倾之际,选择了自杀。

(陈布雷遗书)

总结:

大才如斯。

文人的才华是用来经世的,到这时候就成了士大夫。至于身上保持的文人气,就是不忘初心的锦上添花了。

陈布雷是士大夫的完人,钱宾四想要的人生路径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郑会欣.抗战时期后方高级公务员的生活状况——以王子壮、陈克文日记为中心[J].近代史研究,2018(02):129-146.

陈奇. 陈布雷公文研究[D].聊城大学,2018.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


一枚明粉


过渡时代有过渡的人,也有过渡的性格。陈布雷是一个颇具传统士人品质的书生,士为知己者死,一生战战兢兢同时又身居枢密,辉煌背后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明珠暗投尔。

可以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个普通的读书人,靠着自己的文笔,成为了蒋介石的文胆,爱好文学风雅但不是附庸。可惜,没有成为艺术的附庸,却成了政治的附庸。陈布雷还是有一些底线的。在高层的派系斗争中,还坚守自己的底线,不屑与污浊官员为伍,以一个读书人特有的气质与腐朽的国民党政权相抗争,最后自杀而亡,给人留下无限感慨。

陈布雷毕业于浙江大学,早年就是文笔极佳,才华横溢,1912年孙中山的演讲稿《对外宣言》就是陈布雷由由英文翻译成《告友邦人士书》的,陈布雷最为擅长的是写评论性文章,往往能够针砭时弊,切准了时局的脉搏,反映社会的心声。1927年,经其堂兄陈屺怀的引荐,陈布雷结识了蒋介石,蒋介石一眼就相中了其才华,称文能婉曲显豁,善于达意,这样陈就留在了蒋介石的身边,蒋介石一生中的重要文稿,大都是蒋介石口述大意,陈布雷起草,挥毫一气呵成。

陈布雷遗书

如《告黄埔同学书》、《祭告孙总理》、《最后的关头》《共赴国难宣言》,影响巨大,其中《祭告孙总理》一文,情真意切,情怀深远,奠定了蒋介石孙中山的继承人地位,而《最后的关头》向世人宣告中国民族在日本人的侵略下永不屈服的决心和意志。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陈布雷看透了蒋介石的本质,但还是死心塌地的追随,称“就像出嫁的女人,从一而终”。然而,陈布雷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差距太远,即使在处于不胜寒的地位又如何,也会有许多无奈。秉持入世精神,为国为君分忧。

可惜选错了人,蒋介石并非明主。陈布雷在压力与失望之下,最后抑郁自杀而死。本期特约作者.一碗凉粉,对原文有改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