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安:七年之癢——我的微博故事與反思

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

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
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

作者

魏延安

  • 三農學者、農村電商專家

  • 商務部農村電商專家

  • 國務院扶貧辦電商扶貧專家

  • 團中央青年電商創業導師

  • 中共陝西省委理論講師團專家學者

在大家紛紛關注一年一度的七夕節時,我卻忽然想到,2018年的8月17日——七夕節,竟是我開通新浪微博的七週年。藉著這樣一個節日,作一次我的微博歷程回顧,想來也是有意義的。

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

2011年8月17日,在團組織的統一安排下,我與眾多的團幹部一起在新浪微博實名註冊併發出了第一條微博。這一條微博,沒有華麗的文字,也沒有漂亮的配圖,更沒有收到什麼評論和轉發,只是簡單地說了一聲“我來了!”。

誰能想到,此後竟是七年的不離不棄,耕耘不輟。關於七年,大家往往會想到“七年之癢”,那是描述夫妻感情的,而套用在我與微博的七年攜手之旅上,其中滋味,得無異乎?

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

七年來,微博成為我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2011年開通微博以來,微博已經真正成為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七年累計發出微博近3.9萬條,主要內容為“三農”問題、農村電商、讀書札記、青年工作等方面,還有很多滯銷農產品的信息。微博已經融入我的工作生活,會隨時想到這個載體,用心去維護,一有閒暇時間就要打理一下微博。

微博給我帶來了很多收穫,讓我結識了新朋友,學習了新知識,碰撞了新思想。

微博給我增加了一個便捷的學習渠道,可以隨時隨地瞭解新聞和相關行業的知識;讓我結識了一批行業內的朋友並經常交流,在微博上大有“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感覺;也促進了我的工作和深入思考,形成了一些理論成果,特別是農村電商方面,能成為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聘請的專家,與微博上的交流提升密不可分。

而我的農村電商專著《農村電商——互聯網+三農案例與模式》能出版,也是因為電子工業出版社的編輯在微博上發現了我。

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

七年來,微博也帶來幸福的煩惱,平時工作本來就忙,擠出來的時間大部分給了微博,如果碰上滯銷事件處理,一天3小時刷微博也不夠用,可以說很辛苦。又因為官員這個身份,還要平白無故地經受一些熱嘲冷諷甚至謾罵。

但我卻沒有像好多人那樣放棄,而是琢磨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微博更有特色、更符合身份,2013年後主要專注於自己最熟悉和青年最關注的“三農”問題和農村電商領域。到今天,大家基本把我的微博定位為三農電商專家,我也一如既往地在微博之路上累並快樂著。

七年來,微博讓我意外成為“網紅”

最初開通微博,只是作為一名幹部去完成組織上的要求,但最終的結果卻是一發不可收拾。

在堅持兩年後,

2013年我首次入選新浪微博陝西政務微博榜前十,

2014年入選新浪微博“全國惠民公職人員”,

2015年初又被評為“政務微博風雲人物”,

2015年底入選“全國十大黨政官員微博”,

2016、2017年繼續入選“全國十大公職人員微博”,人民網等媒體還專門為我發過報道。

榮譽紛至沓來,一方面是鼓勵,另一方面就是鞭策,微博之路完全停不下來。

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

數字也可以見證辛苦的微博之路,七年發博3.9萬條,平均每天15條,且幾乎從未間斷過,這種堅持到最後也感動了我自己。

根據新浪微博提供的數據,

2014年我共發微博5698條,總轉發2.5萬次,總評論1.2萬次,獲贊7655個,微博閱讀量4519萬;2015年發微博7928條,被3.6萬次轉發,獲贊2.1萬個,總閱讀量4108萬次;2016年發微博6748條,獲評論轉發2.6萬次,總閱讀量2903萬次。2017年因微博平臺沒有提供數據,再無統計。

一些微博的閱讀量大到超過想象,我被閱讀最多的一條微博出乎意料地是關於職業農民的,達到118萬次;其次是為乾縣促銷酥梨的,達到115萬次。我的微博也體現了專注與專業,主持的兩個微博話題“三農微語”“電商研習”累計閱讀量均超過了6000萬次。

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
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

七年來,微博助農的腳步從未停下

一般研究認為,政務微博在社會管理創新、政府信息公開、新聞輿論引導、傾聽民眾呼聲、樹立政府形象、群眾政治參與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我的深刻感受是,增加了一個與工作對象的便捷聯繫通道,也可以成為群眾在線辦事的好載體。

以著名的政務微博“銀川模式”為例,其實就是一個由龐大的政務微博組成的網上便民服務群,能讓老百姓隨時隨地@到政府的任何一個服務部門,隨後迅速反應和解決問題。從2013年起,我一直也在探索如何運用好微博為三農服務,為青年服務,微博助農便是其中之一。

2013年5月,團省委包扶的榆林市吳堡縣薛家塬村紅棗滯銷,積壓嚴重,我提出了利用微博“叫賣”紅棗的建議。5月21日,首條紅棗滯銷愛心求助微博發出,20天微博轉發評論達到2900多次,通過淘寶鏈接銷售接近3噸,吸引近20家企業前往考察或電話洽談購銷事宜,達成銷售協議30噸,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滯銷困局。

2013年8月中旬,渭南市合陽縣百良鎮300餘畝大棚紅提葡萄上市,但銷售困難,總量約有600噸。8月20日我在新浪、騰訊微博同時發佈消息,得到大V友情轉發,有關官方微博積極跟進,相關媒體跟蹤報道,網友熱心關注轉發。該條微博在騰訊累計瀏覽量15.9萬,評論轉發338次;在新浪瀏覽量27.4萬、評論轉發395次。很快,有4家較大的農產品採購商前往收購,加上週邊市場的小型批發零售,基本銷售完畢。

兩次網上叫賣的成功,大大增加了我的信心,叫賣滯銷農產品便成為我的微博常態,以至於有人戲稱我是“給農民賣東西的托兒”。一些搞農產品電商創業的年輕人也經常微博找我幫忙宣傳,我是來者不拒,受到大家歡迎。人民網在《“@陝西魏延安”:微博“叫賣”滯銷農產品》的報道中也指出,“把微博、微信當作處理政務的工具,當作和百姓溝通的橋樑,幫助老百姓‘叫賣’農產品,並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好成績;這種正能量值得我們關注和弘揚。”

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

到了2015年,我們又幹了一票更大的。2月15日我在微博上看到《咸陽日報》的一則新聞,乾縣果農遭遇滯銷困局。我隨即聯繫咸陽共青團和當地村官,確認積壓了約500萬斤酥梨。之後,我通過微博聯繫一些大V幫忙轉發,讓當地一名創業青年當聯絡員,動員一畝田等電商平臺前往採購,還發動青聯委員、青年企業家等購買,到3月23日最後一批滯銷酥梨裝車。

後來,我們把被動的促銷變成主動的出擊,也力爭把個人的微博力量變成眾人的互聯網力量,聯合眾多電商和青年電商創業者抱團助農,由此催生出“電商助農特色季”活動,2017年先後組織各界電商代表到吳堡、寧陝等縣開展實地考察活動。特別是2017年底到2018年初,更是開展了聲勢浩大的乾縣酥梨電商持續促銷活動,前後兩個多月,從陝西電商到全國電商,從傳統電商到社交電商,大家冒著冰雪嚴寒,同心協力銷售出4000多萬斤酥梨,基本化解滯銷問題。

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

除了產品,微博的叫賣又多了一些新內容,除過常態的滯銷宣傳以外,多了一些鄉村美麗風光與特色美食、各地風土人情的宣傳。由我倡導策劃的“我為美麗鄉村代言”微博話題,最後升級為共青團陝西省委、陝西省農業廳等單位共同開展的網上助農活動,2017年微博話題瀏覽量超過2000萬次。

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

七年來,我也在思索微博的發展之路

互聯網時代,各類創新應用層出不窮,從早期的聊天室到後來的論壇、博客,網絡社交格局不斷演化。微博在今天的發展也面臨著各種挑戰。如微信的出現讓社交應用的格局為之一變,形成了對微博的分流;民眾對短視頻和直播形式的追捧,讓原來以文字和圖片為主要形式的微博也受到了衝擊,特別是短視頻平臺——抖音的暴風驟雨式崛起。但微博依然在,從最新公佈的數字看,微博的活躍用戶依然在增長。2018年6月,微博月活躍用戶數達到4.31億,較上年同期淨增約7000萬,93%為移動端用戶;平均日活躍用戶數為1.90億,較上年同期淨增約3100萬。然後,微博畢竟已經走過9個年頭,其中的變化也是巨大的,必須因時而變,這關乎著微博的未來,也會影響幾億微博用戶和他們的事業。

社交應用的格局變了,但微博與微信可以並行不悖。如果說微博是公開的講壇,則微信是密室的會談;如果說微博讓你成為“天下無人不識君”的名人,而微信則讓你成為多姿多彩的身邊暖男;微博是完全開放的,而微信卻有圈子。所以,在玩微信一段時間以後,一些人又回到了微博,就像人們看過電視之後又紛紛回到電影院。

微博的狀態變了,從萬人空巷到三五成群。如果說2013年以前的微博是中心大舞臺,萬人空巷同去看一部大片(那時是大V的世界);那麼今天的微博就是綜合影視城,同時上演多部好電影,形成了若干小劇場,由此給像我這樣的中V、小V有了展示的機會,也給了許多中小企業與創業者以展示機會。我眼看著一批專業講農業、電商的,其粉絲量從幾萬到幾十萬又到上百萬,而且十分活躍,許多創業者和企業運營者也在微博上找到了學習提升的便捷方法。

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

政務微博的定位變了,原來更多是信息的公開而今天更多是服務的體現。初期的政務微博因為能及時發佈一些重要的政務信息而得到大家關注,但後來隨著更多社交媒體的崛起,僅有信息發佈的政務微博進入疲態。更有一些政務微博熱衷於發佈心靈雞湯,遠離工作職責;避重就輕,該公開的重要信息少,日常的事務性新聞多;還有的對群眾反映的問題,置之不理或顧左右而言他。到今天,大家更需要政務微博成為一個網上服務群眾的端口和辦事平臺,但實際的效果還差強人意。

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

對微博的應用也變了,媒體的屬性依然在但社交卻不可忽視。微博走到今天,已經形成政務微博、個人自媒體、企業官方微博等不同行業的運營體系,但可惜的是,我們相當多的企業、個人還是處於簡單粗暴的初級運用階段。最重要的誤區是將微博作為赤裸裸的廣告發布地,忽視了一個重要的機理,如果沒有社交的關注則不可能有媒體的傳播。那些微博大V往往是形成了無數粉絲才有了真實的傳播效應,而沒有真正的關注僅有粗暴的營銷,真實效果又有幾何?必須迴歸到微博的本質,從人性的基本邏輯出發,用心運營,以人格魅力贏得青睞,以品牌內涵獲得信任。

微博的作用發揮也應該變,參與到更大的數字經濟圈中。今天,無數的互聯網應用就是在連接中產生了巨大的效應,比如微信對人與人的直接連接,物聯網對設備與設備的連接。總體來看,微博應該像一個多孔的連接器,自己可能不產生能量,但是把大家連接起來就會產生很大的能量。微博也探索過做電商,也自己做過短視頻平臺,還探索過一些商業模式,但最成功的還是基於海量粉絲的傳媒效應。比如對於正在興起的數字經濟,微博可以在品牌傳播、流量導入、營銷創新上做新的文章。微博縣域計劃的推出就是一種好的探索,嘗試連接起縣域的政府、企業、人物,以微博圖文、直播、視頻等形式打造縣域品牌。

魏延安:七年之痒——我的微博故事与反思

微博助農的方式也需要變,從對事的聚焦到人的培養。鄉村振興即將開啟中國“三農”的新徵程,微博自然不可以袖手旁觀。既往的事實證明,農村的事關鍵是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這些年,微博助農的興起,與一大批新農人的主動參與密不可分。以陝西為例,微博上活躍的“@綏德二後生”“@嘻哈虎娃”“@陝西陳衛鋒”“@農人李攀”等新農人,既是農村的代言者,也是涉農的創業者,還是推動農村發展的示範者。進一步為他們賦能,將他們培養成帶動能力較強的涉農微博頭部群體,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應該聯繫他們,增加線上線下的互動交流;培訓他們,提高運營發展能力;扶持他們,打通微博與短視頻、直播和電商界限,從流量到工具給予系統支持;聚合他們,聯手打造微博服務“三農”的大事件;宣傳他們,使其為更多人所知,他們提升人氣的過程也就是微博助農影響力提升的過程。

七年對於人生而言,只是一個短暫的時期,但對於迅速迭代的互聯網應用而言,已是老樹常青。在其他微博已經紛紛停止運營的情況下,新浪微博作為最大的社交媒體平臺還是有更值得期待的未來。

(二〇一八年八月十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