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經典的戰爭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片頭,年老的瑞恩來到公墓前,流著淚說:我做到了,我成為了一個好人。
很多觀影者可能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由來是這樣的——
瑞恩家有四個兄弟,其中三個都戰死了,只剩下小兒子瑞恩還活著,結果還深陷敵佔區。美軍統帥部說不能讓這一家的四個兒子都死了,就派了一個小分隊去把瑞恩救出來。歷盡千險萬難,任務終於完成,瑞恩安全了,可是為了救他小分隊的人幾乎都死了。
最後,瑞恩問小分隊的隊長,說為了救我一個人死那麼多人,這值得嗎?
隊長的回答特別好。他沒說不值得也沒說值得,他說的是“Earn this”!意思是,“你要讓它值得”。
影片中最感人的片斷
於是,就有開頭的那一幕,瑞恩的意思是說:我沒有讓你們白白犧牲,我成了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成了一個好人。。。。。
至於說瑞恩到底成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片中倒沒有說得太具體,但影片已結構完整,內涵足夠深刻。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小分隊拼命救出來的這個瑞恩後來成了一個壞人,因違法亂紀被抓起來(甚至被槍決),那麼,小分隊的犧牲就太不值得了,他們地下有知,想必非常傷心。當然,你也可以說,小分隊在戰鬥中發揮美軍的優良傳統,弘揚了美國的人道主義精神,打擊德國法西斯的力量,因而他們的犧牲是有意義。不過,總還是有些牽強與彆扭!
在這裡,我就要引出教練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論題:創造意義。即,為你所做的事賦予意義,讓你的經歷、遭遇具有意義。
那麼,意義從何而來呢?
這取決於事情的結果!也就是說,意義是由結果賦予的。至少,意義的大小與結果的好壞有關。
舉例說明——
1804年1月1日法屬聖多明戈宣告獨立,成立海地共和國。
海地離美國很近,但境況卻天差地遠
1776年7月4日,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發表《獨立宣言》,宣佈美利堅合眾國正式成立。 1787年通過美國憲法,成立聯邦制國家。
這兩件事幾乎發生,我問你:哪一件事情意義更大?
你可能想也不想就說,當然是美國獨立的意義大。
但是,如果你站在19世紀早期看,還真不好說哪個意義更大。因為,海地可是拉美第一個獨立共和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黑人國家。至於歐洲移民在美洲殖民地建國,在當時也算不了什麼,挺多的。
到了後來,之所以海地建國沒有北美獨立的意義大,就是因為這兩件事的結果大不一樣。
海地沒有建設好,沒有成為黑人國家發展的典範,與非洲的那些黑人國家一樣,一直處於貧窮與戰亂當中,在世界上無關緊要。
與海地不同的是,美國很快就成了世界第一強國,以它為核心建立世界秩序,引領世界文化、創新與發展的潮流。於是,美國獨立的意義就特別巨大,國父們當初的思想、行為、制度設計等等,被後人一遍遍地解讀,被很多國家學習,影響了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普通民眾。
國父們的功業是由今天美國的強大賦予的
假設,如果海地建國後發展迅速,繁榮富強,那麼,非洲大陸就可以過來學習,十幾億黑人就有了前途,有了標杆。足以證明黑人並不比其他人種差,種族歧視自然也就消除了。那意義可就太大了!
再聯想到我們每個人,你所受遭受的苦難、失敗與挫折,所體驗過的痛苦、孤獨與心酸,只有在成功了的那一刻,才具有了意義,才可以與人言說。否則,受苦就是受苦,付出也只是付出,對你對社會並沒有什麼意義。
以707分考上北京大學的王心儀,她可以感謝貧窮,但沒有考上好大學的同學,就沒必要感謝貧窮了。中國近幾十年來發展迅速,實現了繁榮富強,所以革命先輩們的血沒有白流,他們的犧牲就有了意義。如果有一天,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在各方面引領世界的發展,那麼,對中國革命史會重新評價的,毛澤東的地位就不知有多高了。
讀到這裡,你會不會問:這種思想有問題吧?這不就是赤裸裸的結果論嗎?以成敗論英雄,這樣會把自己逼上一條非常辛苦的路上去。
這種擔心是有道理的,任何觀點都有它的侷限性。如果你接受這種“結果賦予行為以意義”的主張,可能會讓你非常有目的性,減少盲動,關注效率,以結果為導向,從而做事更容易成功。但是,奮鬥者雖多,但成功卻是很難的,到那時,如果說過去的付出都無意義,也太殘忍了。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每天讀書、寫作,它的意義在哪裡呢?我當然希望成為一個學者,創立自己的思想體系。但是,我還有另一個目標,即,通過讀書、寫作,讓我每一天的生活更愉快、更充實。不管怎樣,這個結果是一直都在實現著的。假如最終沒能成名成家,沒有寫出好書,遺憾是有,但也不至於太痛苦。所以,我現在每天做的,還是有意義的。
如果你也能為你的所作所為尋找到意義,你的身心體驗會不一樣!當然,意義的實現則更為重要!
閱讀更多 生活教練劉西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