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品牌時代來臨,你得學會爲自己工作

在日益發展的中國,每件事情都發生著改變,無論大小事情,包括我們每個人天天奮鬥的工作,你沒有想到吧,工作也在革新,對人的要求將不再是捆綁的時間,而是更強的能力,獨立的個體;

不在是,坐在冷氣強勁的寫字樓,拿著一萬出頭的工資,每天朝九晚八,帶著一身疲憊的心情回家。雖然積蓄不多,卻也在每年增長。

也許,你是一名應剛畢業的學生,剛剛進入心儀的大公司,雖然奔波在最勞累的第一線崗位,但一想到未來的晉升路徑和可能性,就滿心歡喜。

雖然在這座城市紮根不久,但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打拼,一步步在公司裡站穩腳跟,向上晉升,當上高管,買房,成家,立業。

你有沒有想過,這一切,或許會在未來的幾年、十幾年內,完全改變?

以前的我們,追求的「穩定的工作」。而現在,穩定性正在不斷遭到質疑 ;

未來的社會形態可能是什麼樣的呢?

企業只保留核心團隊,將絕大多數工作以合作的形式分配出去;

絕大多數的個人,將以自由職業者或小型工作室的身份,藉由不同的「平臺」,跟客戶取得聯繫,並獨立為客戶提供服務,這將是未來的趨勢;

在公司,大多數的「職位」將徹底消失。

當然,到那時,很可能已經沒有「職位」的概念了,取而代之的是「任務」。

如果你不想失業,要麼想辦法進入企業決策層,要麼,就得學會為自己工作。

這並不是想象。

這樣的趨勢,正在以銳不可擋的速度,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彼得·德魯克老爺子,早在《鉅變時代的管理》一書中,就寫道:

越來越多的公司跟承包商和臨時人員合作,合資企業的數目增加,外包業務成長。為一家公司工作的人,很可能不是該公司的員工。我聽過這樣一個預測:在未來的幾年內,為組織工作的人中,不隸屬於組織的員工數量會遠遠超過隸屬於組織的員工人數。

在2004年《財富》雜誌的訪談中,他更是語出驚人:

對於那些沒有可能進入管理高層的人的工作,你都應當把它們外包出去。

德魯克這樣說道:

當你把工作外包給一名全面質量控制專家,他就是在一年 48 個星期為你和其他客戶而忙,他把這些工作視為挑戰。而如果公司僱傭了一名全面質量控制人員,那麼他一年只忙六個星期,其餘時間則在寫備忘錄和找事做。

這就是許多企業的弊病。

在我這幾年接觸到的企業之中,許多創業團隊都受困於一個問題:人力成本越來越高,且根本無法人盡其用,這造成了大量的資金開支。

那麼,他們採取的方式是什麼呢?僱傭一半的人手,給他們1.5倍的工資,讓他們做2倍的工作。

這是許多中小型企業採用的做法,也是一種極不健康的方式。

相比之下,外包、眾包和合作,是對資源的優化配置。一方面,企業得以降低成本,提高運作效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對員工的剝削。

面對越來越高企的人力成本,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很多人對外包的質疑,在於專業能力。他們認為,能夠被外包出去的工作,多數是機械的、低層次的、無需腦力的。

真的是如此嗎?

2012年,高露潔與Tongal公司進行了一次合作。後者為高露潔的止汗露產品 Speed Stick 製作了一支廣告,並由高露潔斥資400萬美元,投放在超級碗(美國橄欖球總決賽,廣告盛宴)時段播放。

這支廣告在凱洛格管理學院當年的廣告評選中,名列第12位,排在CK、大眾、豐田、可口可樂和百事之前。

除了眾包,許多針對自由職業者的交易市場,也正在興起。

國內也有類似的平臺,稱為「威客」,例如知名的豬八戒威客網。但由於種種原因,尚未能得到規範化和標準化,發展有限。

不過,近幾年來,高質量的創意和專業人才,正在受到國內企業的青睞。

許多投資機構,開始引入「外腦」。它們會選擇幾個意向行業,外聘該行業的專家,組成智囊團,為投資決策提供信息。甚至讓專家參加投票表決,參與企業決策。

許多新興的創業團隊,也開始把運營、市場拓展、推廣和流程優化等工作,移交給專業的獨立顧問,只保留核心的研發團隊。

大量國際4A廣告公司的創意人才,為企業操刀文案、設計、營銷方案,已經非常常見。許多創意總監,同時也是多家企業特聘的營銷諮詢顧問。

這樣的好處是什麼呢?

企業能夠將工作進行更加精細的劃分,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自己則集中資源,精簡團隊,做最有價值的事情,避免被臃腫的組織結構拖垮。

這真正實現了最精細的分工合作。

這些因素,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趨勢:平臺化。

什麼是平臺化呢?

傳統的企業,是自己把控整個生產鏈條,將產品打包好,銷售給客戶。因此,傳統企業最重要的資本,是勞動力,或者說是設備。

但這個模式,在三種阻力的作用下,越來越趨於衰退。

第一種阻力,是高昂的人力成本。

第二種阻力,是飛速擴大的市場。

基於一個地區市場,很容易把企業做大。但如果把市場擴大到全國,全球,過大的規模,就會造成反效果:企業規模越大,每走一步的難度也就越高。

原因很簡單。一個大企業,每進行任何一個動作,都必須經過層層的管理和流程,協調內部的角力、矛盾衝突、利益分配,等等。這就很容易使企業在市場面前止步不前。

堅持直營模式的順豐,近幾年在二三線城鄉的擴張,就遇到了這個問題。

因此,順丰采取的策略是什麼呢?是變相加盟。順豐鼓勵業務員回鄉創業,承包鄉鎮物流點,並與順豐建立同盟關係。

唯有這樣,才能趕上四通一達的步伐。

第三種阻力,是快速變化的業界。

這是一個追求「精益創業」的時代。為什麼要精益?因為這個時代的不確定性,太高了。

沒有人知道,一個成熟的模式,能維持多久。五年,三年,還是一年?也沒有人知道,該在什麼時候做出轉型,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儘可能讓自己變得輕盈,保持能夠隨時隨地、隨機而動的能力。

那麼,「平臺化」的企業是什麼樣的呢?

企業不再是生產者,而成為一個連接點。藉由企業,各種需求關係人連接到一起,實現價值的交換,並從中獲取報酬。

企業的核心資產,不再是設備和人員,而是信息和知識。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Uber並沒有自己的出租車,Airbnb沒有一間房,新東方簽了一堆老師來講課,網易嚴選把工廠和顧客連接到一起,美團和餓了麼也沒有買下任何一家餐廳。

這些企業所擁有的,是架構,流程,管理體系,以及有效連接的信息。

簡而言之,就是「將不同的人對接到一起的能力」。

對許多企業來說,這是一條最可行的路:

不是自己去創造產品,而是做一個平臺,一個生態系統,將合適的人連接起來,讓他們自己產生價值交換。

讓我們回到個人的維度。

在這個時代,如果一家國外的企業需要找設計師,他們會怎麼做呢?

他們不會發布招聘,而是會去 Dribble 或 Behance 上面,網羅合適的人選,把任務外包給他。

同樣,如果企業想招聘一位開發工程師,要如何驗證他的簡歷和能力?

很多公司是這樣做的:上一下 Github,搜索他的賬號,看他做過的項目。

這個時代,個人不需要再依附於某個集體。你做過的項目、作品、經驗,完全可以打包帶走,成為你自己的品牌資產。

但這個時代,互聯網可以快速連接到世界上任意一個人,信息不對稱的鴻溝被大大抹平了。

基於興趣、技能和專業領域的社區,為個人品牌的建立和傳播,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你在任何一個領域有專長,就可以藉由各種平臺和社區,去向普羅大眾提供價值,換取知名度和影響力。

我一直強調,在這個時代,學歷、出身、就職經歷,都無法真正證明一個人的能力。能證明能力的是什麼呢?是你的產出。

假設你在一家公司長久工作,你所有的成就、經驗和知名度,都僅限於這家公司。如果不巧,你一直專注在某個產品、某個模塊,沒有牽頭帶過任何一個大項目 —— 你拿什麼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呢?

很難。你所有的經驗,都侷限在這個很小的範圍裡。如果離開了這家公司,你的經驗還能不能派上用場?

所以,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專注於個人品牌的建立。參加各種群,與行業和圈子建立聯繫,參加線下活動、演講,出書,向公眾輸出自己的內容……

他們的形式,可能是個體,也可能是合夥制的團隊、工作室。

他們的客戶,可能是公司,也可能是個人。

他們的服務模式,可能是長期合約,也可能是短期服務。

這樣的身份,會越來越多:

獨立的保險經紀人,理財規劃師,品牌諮詢顧問,形象顧問,營養師,健身教練,設計師,醫生,律師……

也許,我們很快將會迎來一個「個人品牌」的時代。

那麼,如何迎接這個時代呢?

這四種能力,是這個時代,一個優秀的「知識專家」必不可少的。

1. 品牌塑造能力

2. 認知思維能力

3. 自我管理能力

4. 深度學習能力

—— 因為,當潮水退去,所有沒能回到大海的魚,都會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