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似乎告訴了你,對待焦慮最正確的態度

這本書似乎告訴了你,對待焦慮最正確的態度

當你發現,“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並不是意味著讀完書就可以成為人生贏家走上人生巔峰,而是可能不用重蹈父母的命運,稍微過得好一點。

當你發現,每天早起摸黑、啃飯盒、加班到能看見凌晨的夜景,卻從來沒有得到領導的賞識,無論多賣力,手頭上的工作總是不溫不火,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自己感動自己,耳邊還不斷傳來不知道怎麼就走上了財富自由的同齡人的新聞,他們和陪伴你多年的頭髮一同拋棄了你。

當你發現,難得有些閒暇,可以去沒去過的店品嚐沒試過的美食,準備發個朋友圈記錄一下,打開朋友圈卻是歐美加日韓、各種沒看過的景色、各種沒聽過的地方,你只能默默地關掉朋友圈。

當你發現,大大們一再限制房價,房價的步伐卻從未減緩,反而比你的工資跑得越來越快,你曾經嚮往的詩和遠方現在變成了糾結擠公交還是打滴滴,不擁抱房貸你失去了尊嚴,擁抱了房貸你失去了自由。

當你發現,別人家和你同齡的孩子在路上左牽著娃,右牽著汪,其樂融融,而你所憧憬的那個ta卻不知身在何方。

當你發現,即使你遇到了那個ta,卻因為這樣或者那樣原因不敢愛ta,只能心裡默唸,會有天使替我照顧ta。

當你發現,上有慈老,下有嫩小,本是一番和諧的景象,卻選擇在下班時默默地在車裡抽一口煙,彷彿可以驅散坐在身後的“中年危機”的黑影。

這本書似乎告訴了你,對待焦慮最正確的態度

當你發現了這一切,你發現不管如何走,眼前的路都不是頭,你迷茫,你焦慮,你問蒼天,人生究竟有什麼意義?

原以為只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之後一切盡在掌握,你會變得更帥,手上會有花不完的錢,人的思想更為成熟,工作有聲有色,愛情幸福美滿,家庭和諧融洽,可等長大了發現這些都只是當年被描述的願景,現實不是這樣的,你不明白為什麼長輩從小就要描述這些美好,為什麼不能說些實在的。

你懷疑自己患上了抑鬱症,看不到眼前的光,彷彿一切都是黯淡的,規則已經被寫好,有的人註定成為贏家,而你只是陪跑中的一員,即使你再怎麼努力,也趕不上他們的步伐,他們開的是車,你跑的是步。

當你完成了一個小目標,滿懷成就感,在別人眼裡卻不足為道,在贏家眼裡那是他們出生就帶有的標配,在小目標之後還有一條很黑很長的路,你不知道能否通向你想要的地方,你的小目標只是這漫天黑夜裡一點閃爍的星光。

Oh,不努力,沒救,努力了,也救不活。

這本書似乎告訴了你,對待焦慮最正確的態度

你說不出,你為什麼不好,但是也說不出,你為什麼好。

於是,你擺出了一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系模樣,一切本是無,終歸虛無,一切終究帶不走,一切都可以,無所謂。

你表面上說著都可以,其實內心無所適從,人前,你敲著木魚,人後,你的臉比苦瓜還苦。

你每天都在刷公眾號,看深度雞湯,刷傳記,看勵志人物,你試圖尋找一切可以緩解人生無奈的方法。

直到你發現了一本書——《高興死了!》,你被它吸引不是因為書名,而是腰封上寫著

“我正在人生的低谷,我現在高興死了!”

“一位抑鬱症患者,用快樂席捲美國年度榜單。”

“我瘋狂收集每一個快樂的瞬間,用他們回擊每一個糟糕的日子。”

你似乎也正在人生的低谷,你好奇她是怎麼高興死的,是不是瘋了,悲極生樂呢?但是她卻用快樂席捲了美國年度榜單,應該確實是快樂,能調動大夥兒一起快樂的那種,她是一個抑鬱症患者,怎麼能做到呢?

這本書似乎告訴了你,對待焦慮最正確的態度

你翻開了書,你以為她要分章列節地講述快樂的原則,但是她並沒有。你以為,高興死了的“高興”是一種狀態,後面才知道那是一隻小浣熊的名字,她的小浣熊死了,做成了標本,僅此而已。

她的整本書寫的都是一些看著挺“腦殘”的“破事”,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她看到了白大褂就會昏厥的糗事;看著配藥師吃狗餅乾;貓吃了鈴鐺、玩具和軟球串成的玩具,只拉出了鈴鐺部分,嚇得滿屋子跑;將死浣熊標本的腦袋伸出門外收快遞;將死浣熊標本塞進被窩嚇渾然不知的丈夫;日本溫熱的馬桶蓋給人一種剛有人用過的感覺;把機場違禁品拍下來做成殭屍急救包……

看著都是些沒什麼營養的內容,她說的事情在正常人眼裡都不知道樂在何處,但是你卻被她滑稽的文字逗樂了,你印象中的抑鬱症患者應該是躲在黑暗裡、沉默寡言的形象,而她卻沒當回事,依舊嘻嘻哈哈,以一種正常人永遠無法理解的方式感受極端的喜悅。

你羨慕她,她是個病患卻可以沒心沒肺地將周遭的快樂無限地放大,你是個正常人,但是你卻過得不能像她那樣快樂,在某一瞬間,你似乎感覺,

也許這就是對待焦慮最正確的態度——沒心沒肺,不把它當回事。

她接納了抑鬱症,和抑鬱症共處了,只要不在意,她照樣活著,抑鬱症並不能把她置於死地。

同樣,焦慮也是這樣子的,它並不能阻擋你過日子,今晚睡著了明天照樣可以醒來,即使焦慮到極點,你的心臟依舊健康地跳動著。

這本書似乎告訴了你,對待焦慮最正確的態度

你擔心焦慮毀了你的生活,只是因為你在意了,就好像你在意這個人,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能牽動你的心,如果他只是你人生中的過客,他說過啥,估計第二天你就忘了。如果你在意這件事,才希望它能做好,如果你不在意,它變得如何你都無所謂。

那麼焦慮,你只要不在意就好了,就讓它待著吧,焦慮好像也不是一直都活躍,有一段時間你感覺自己挺熱愛生活,有一段時間你感覺生活給不了你曙光,也許,焦慮一直都在,驅趕不走的,你看它時,它對著你張牙舞爪,但是你不看它時,它做什麼你都無動於衷。

作者說,“讓我們感到羞恥的事情也正是其他所有人曾經遭遇過的事情。我們遠遠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孤獨。”

也許,焦慮不只是存在在你內心,別人的內心也有,只是你看不見。你問自己,焦慮這麼不好,為什麼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擁有?答案也許是,因為每個人都是第一次做人吧!

既然焦慮是無法擺脫的,那也沒必要與之抗爭了,

抗爭反而消耗了自己的心力,你越強,它也越強,你過得不好,所以你焦慮了,和它做長期鬥爭,你累了,更加過得不好。即使偶然得勝,你也會擔心焦慮捲土重來,你也就更焦慮了。抗爭只會讓你陷入無盡的惡性循環。

這本書似乎告訴了你,對待焦慮最正確的態度

不把焦慮當回事,意味著它不值得你詬病,它其實是你身體的一部分,就像你的頭髮、你的肌膚一樣。

你的“不正常”其實很正常,你可以放心大膽地把展示出來,和別人分享,能接納你的人會一直呆在你身邊,就像作者的丈夫一樣,把作者完全當成了正常人,和她圍繞不同的問題進行了上百次“正常人”的爭吵,當然也會有不能接受你的人,不過,正如作者所說,

“如果你做了一件沒有人討厭的事,那麼這件事也不會有人喜歡。”

也許,你做到了,你也能像作者一樣,高興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