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還把咱當鄉里人

大上海還把咱當鄉里人

時隔十多年後,最近再次來到上海,感到上海人的自我優越感和排外性依然嚴重。

到目前,上海已經建成運營的地鐵線路一共有14條,居全國第二。北京如果不是2008年舉辦奧運會加快地鐵建設,現在絕對被上海甩出一條街。作為外地人出差到上海,出行的交通工具肯定首選地鐵。咱們從虹橋火車站出來,不出地面直接進入虹橋地鐵站,確實很方便。哪知購票時遭遇不順,即刻給了我們當頭一棒。在地鐵購票區,自助機只能用現金購票,並且只接受50元以下面額的鈔票。這年月,有多少人出門攜帶大量現金,還帶50元面額以下的零鈔?

之前在武漢、成都、廈門、廣州、杭州等城市出差,乘坐公交或地鐵都是用支付寶掃碼乘車,我想大上海也應該可以吧。但是打開支付寶乘車碼,卻怎麼也找不到上海的。一旁的工作人員提醒,上海地鐵不能使用支付寶,可以下載Metro大都會APP乘車。經過掃描、下載、註冊、綁卡等一系列動作之後,終於可以乘車了。

大上海還把咱當鄉里人

上海地鐵Metro大都會APP廣告

上了地鐵我在想,現在支付寶、微信支付工具已經深度介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上海為什麼不用這些工具,而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開發自己的APP呢?同行的朋友調侃,這裡是大上海,為什麼要用別人的工具(支付寶是杭州的,微信是深圳的)?一語中的,我豁然開朗。過去有句俗話:“北京人眼裡都是部下,上海眼裡都是鄉下。”後半句說的就是,上海人將上海以外的人統稱為“鄉下人”。是啊,大上海怎麼能夠讓“鄉下人”來搶生意呢?

計劃經濟時代,上海人以“大上海”自居,人們不得不服,因為那個時候的好東西基本上都是“上海造”,如自行車、手錶、電視機、收音機、洗衣機、電冰箱,就連香皂、毛巾都是上海產的好。市場經濟之後的現在,咱們使用的東西還有多少是“上海造”?改變人們生活的現代工具,如淘寶、支付寶、微信、滴滴打車等,哪一個是上海發明創造的?

再看經濟增長速度。儘管上海的經濟總量仍居全國第一,達3萬多億元,但發展後勁和速度明顯不足。公開統計數據顯示,2008-2017的10年間,上海GDP年均增長速度只有12%,在全國100個主要城市中位居第84位。而重慶、蘇州、成都、武漢、杭州等城市都在奮起直追,快速發展,縮小與上海之間的差距。

上海居“大”自傲,要將心胸放開一些,將眼光放遠一些,別在成熟的東西上跟“鄉下人”搶市場,還是要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引領全國乃至世界的“智造”上去!(文/奚流)

大上海還把咱當鄉里人

杭州地鐵除了用支付寶,還可以使用銀聯閃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