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想喝好茶,先做好功課

春茶:想喝好茶,先做好功課

陽春三月,

茶圈有些躁動不安,

驚蟄之後,清明未到,

朋友圈卻已經霸屏賣春茶了。

在此提醒大家——

節氣有時間表,茶亦有其生長規律。

春茶“求早”不如“求好”!

每年的“春茶”總是讓人充滿期待的,那麼,春茶好好在哪兒呢?

春茶好在哪兒?

1、茶樹經過一冬春的休養、營養積累,頭採的養分更為充足,茶葉內含物往往是最豐富的;

2、氣溫相對較低,有利於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遊離氨基酸、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含量較高,茶葉的香氣、滋味也都會更好;

3、春茶季節氣溫低,病蟲害發生比較少,茶葉品質更好。

春茶:想喝好茶,先做好功課

但近幾年來,畫風突變,“買春茶一定要買最早的、最嫩的”,“春茶越早越好”……優質的茶葉真的是越早越好、越嫩越好嗎?大家對於春茶存在哪些誤解呢?

誤區一:越早越好

大家對春茶認識最嚴重的誤區就是,都認為越早採摘的春茶品質越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頭春”,並非“早春”。只要是在春天第一波長出,第一次採摘的,都算是頭春茶,並不是說越早採摘的越好!

萬物生長自有它的定律,只有到了一定的時候才是最佳,如果過早地採摘,茶葉的新芽都還沒完全展開,有效營養成分累積的不夠,做出的茶不但香氣偏輕,茶味澀、淡,並且不耐泡。現在大多數人一味求“早”,拔苗助長,使得春茶市場混亂讓我們離好茶越來越遠。

誤區二:明前茶最好

現在很多人籠統地認為只要是在清明節採摘、製作的茶都叫做明前茶。其實不然,明前茶是我國江南茶區按節氣對不同階段春茶的稱呼。

明前茶主要的品類是綠茶及少量的紅茶,這類茶的採摘標準是採摘茶芽和一芽一葉,以及一芽二葉初展的新梢,這種採摘標準季節性強,大多在春茶前期採摘。

春茶:想喝好茶,先做好功課

而像鐵觀音、大紅袍等烏龍茶則不存在明前茶。烏龍茶一般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採摘,因其採摘標準屬成熟採,須待新梢生長將成熟,頂芽已成駐芽,頂葉葉片開展度將八成左右,採下帶駐芽的二三片嫩葉,俗稱“開面採”。

六大茶類的工藝製作不同,不是所有的茶都在清明前製作完成。就拿巖茶來說,完成初制後,還需經過多次復焙和一年多的陳放,茶葉才醇化到位,品質穩定。從健康角度來說,當年的新茶是比不上隔年茶的《巖茶|為什麼隔年茶好過新茶》。

誤區三:早喝早享受

最後,還有的人吶,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新炒製茶才一買回來,就迫不及待的喝,結果上火!剛炒制好的新茶經過高溫“殺青”、“烘乾”等工序,帶有“火”味,如果馬上衝泡,喝了容易燥熱上火、牙齦腫痛等。

另外,新茶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和咖啡鹼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症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輕易誘發胃病,喝得拉肚子。

春茶:想喝好茶,先做好功課

因此,喝新茶可別心急!單憑上市時間這一個區分標準來判定茶葉品質並不科學,最關鍵的還是要認準茶葉的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