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秦腔吼聲過大,其他地方的人能聽懂嗎?

閣中論史


其實秦腔的吼聲大不大,跟聽懂聽不懂是沒有關係的,比如京劇尚長榮、孟廣祿的聲音大不大?聽不懂的人還是聽不懂,聽得懂的人感覺很享受。

人們聽不懂戲曲的主要原因還是,我國戲曲大部分都是方言或古語演唱,除非你是真正的愛好者,對這方面有了解,這樣才能覺得很享受。

這一點不止是秦腔,其他地方戲曲也是一樣的,基本上外行也得需要看字幕才能聽得懂。就像是內地的人,去聽粵語歌手的演唱會,要麼是看字幕,要麼早就將那些歌唱的滾瓜爛熟了。

想要聽得懂秦腔,首先得了解秦腔,知道你將要聽的這出戏叫什麼,知道戲裡的大概劇情,這樣聽起來才算是一種享受。戲曲與音樂一樣,都是多聽多看,才能體味到其中的味道。

就拿我來說吧,我是安徽人,對於秦腔的戲詞確實是聽不懂,一般我只能聽一些有字幕的,實在沒有字幕又很好聽的話,我就會想方設法的找到戲詞、簡譜、故事背景等。

尤其是在得知了故事內容之後,再回頭來欣賞藝人們的表演,那就別提多有意思了,而且還能欣賞陝西方言的魅力,以及秦腔的一些程式,也是很有看頭的。

秦腔在我國西北五省流傳較廣,尤其是陝西、甘肅、寧夏更是被稱為秦腔三大重鎮,當地基本上對秦腔感興趣的人,都是能聽懂的。但是如果對秦腔不感興趣,就算是當地人,也不一定能夠聽懂。

所以戲曲這東西,靠的還是興趣,只要是有足夠的興趣,聽不懂也會想辦法讓自己聽懂,反之如果沒有任何興趣,就算是能聽懂也不會去聽。


魏青衣


首先要澄清的是秦腔的演唱並不是靠吼,造成這種誤解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秦腔淨角演唱因為發音方式的特別被人們謂之“掙破嗓子吼破喉”,亦或是因為用“吼”字可以直白的說明秦腔體現的是秦腔豪邁慷慨的西北人的性格特點。由此口口相傳,逐漸的在人們的心目中就先入為主的認為秦腔吼出來的。其實秦腔的演唱講究“調入正宮,聲如黃呂”,它的這種本嗓的演唱方法要求氣趁丹田,喉腔、腦腔和口腔的三腔共鳴。對氣口和切口的要求非常嚴格。如果是吼的話,首先單憑喉腔嘶吼就不會有共鳴音,更別說字正腔圓了,基本上就失去了音樂屬性,成了噪音,其次一本戲基本上在三個小時左右,別說秦腔演出經常要轉場連軸轉,即就是一本戲靠吼是拿不下的,如果秦腔是吼,相信連一段都拿不下就會聲帶受損失聲無法繼續表演。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秦腔外地人聽不懂的問題”,其實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歡,秦腔作為西北特有的的,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形式,其演唱語言是以關中方言尤其是以涇陽、三原和高陵的地方語言為主的,由於生活環境和習慣的侷限性,作為地方劇種,他服務的宗旨就是服務本地,不能奢求外地人喜歡。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裡要說的是這樣一個道理,即環境薰陶對喜歡秦腔的重要性,誰都是在自小的耳濡目染中慢慢成長的,都是從少不更事到深究其理慢慢變化的,如果沒有這樣的環境薰陶,別說外地人了,你就是本地人也難說就能喜歡秦腔。

由於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外地人一則沒有環境上薰陶,二來確實地域文化屬性的瞭解,再加上自身性格和個人喜歡的不同,很難一見面就說喜歡秦腔,這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就好比花一個億拍一部電影,就是有人不喜歡,你能奈何。同樣的道理,不能因為我們喜歡秦腔,就要強求所有人都喜歡秦腔。


秦腔鬚生


作為一個從小在時常能聽到秦腔的環境中長大的年輕人,我表示除了有字幕,或之前已經看過有字幕的這一折戲,否則連我這個土生土長的關中人也很難聽懂秦腔。

對我一個外行來說,聽秦腔要聽的是它裡邊的韻味,感受它的文化,而不是要聽清楚它的每一句對話和咬字。秦腔藝術通過對秦川大地上人們的喜怒哀樂等風土人情的描繪,展現出他們豪爽奔放的性格與熱情蓬勃的生命力。秦腔藝術是極富表現力與感染力的,正如賈平凹老師在《秦腔》一文中寫到: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樂趣,高興了,唱“快板”,高興得是被烈性炸藥爆炸了一樣,要把整個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腸的唱腔卻表現了多麼有情有味的美來,美給了別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皺紋。

在我看來,秦腔中要數淨角最美,最有看頭。

淨角畫有臉譜,秦腔臉譜也是中國三大臉譜體系之一。秦腔的臉譜講究莊重、大方、乾淨、生動和美觀,顏色以三原色為主,間色為副,平塗為主,烘托為副,所以極少用過渡色,在顯示人物性格上,表現為紅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點,格調主要表現為線條粗獷,筆調豪放,著色鮮明,對比強烈,濃眉大眼,圖案壯麗,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調“火暴”,和音樂、表演的風格一致。

淨角的演唱主要靠“吼”,但秦腔的吼不是亂喊亂叫,它的吼吼得有氣勢,有韻味,有爆發力,讓人情緒為之高漲,血脈為之噴薄。秦腔的吼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自信開放表現得淋漓盡致,吼出了民族的骨氣與豪氣,吼出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氣勢與威武。秦腔的吼使得聽眾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與滿足感,讓人感覺過癮,帶勁。

作為新一代青年,我也深深感覺到現代文化對包括秦腔在內的傳統文化的衝擊,為秦腔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感到揪心。曾幾何時,聽秦腔幾乎成了中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誰要是愛聽秦腔,就讓人感到一種暮氣,與年輕人的身份不相稱。

我想說的是,秦腔作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員,是一代代秦腔藝術家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秦腔中包含了多少歷史典故與文化內涵,秦腔亟待保護傳承與發揚。在我看來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是讓秦腔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尤其是得到年輕人的接受與支持。這就要求文化部門加大行動,讓秦腔走進年輕人尤其是青年大學生的生活中,讓他們瞭解秦腔,感受秦腔,喜愛秦腔,支持秦腔甚至學習秦腔,這樣我們的秦腔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

最後希望秦腔能夠以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去表現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發揚,讓我們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氣節得到伸張。



山若無稜




秦聲秦韻,秦人秦情,盡在大秦之腔。巍巍秦嶺,父愛如山,滔滔黃河,母親之歌。秦地山水縱橫千里綿綿不絕,秦人一生艱苦卓絕情深意長。千年古都千年情,粗獷豪放大秦腔。鐵血柔情風雅頌。我是陝西人,我愛大秦腔。走遍北上廣深,最美依然大秦音。

聽秦腔,不一定要聽得懂,當然戲詞很美,聽懂了更是一種享受。但是秦腔最美的是秦聲秦韻,秦人情懷。這種古老的文化情愫濃縮了多少秦人在這塊蒼涼大地上的生活故事和大秦帝國崛起的奮鬥歷史。秦人的生冷硬與厚朴熱盡在大秦文化的大秦之腔。當你漫步在秦嶺下秦川渭水間,聽秦腔,看秦腔,再來西安一番陝西美味小吃,別有一番滋味。秦腔只有在秦人秦地大秦文化的氛圍中,你才能感受到秦聲裡的雅情韻味。


龍行世明


秦腔,起於周,源於西府,熟於秦,秦腔又稱梆子腔,桄桄腔,流行於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晉西北等省。

秦腔高亢有力,唱腔優美,直抒胸意,秦人戰時,嘶吼吶喊,戰鼓齊鳴,旌旗蔽日,敵人肝膽俱裂,戰爭是秦腔更加興盛。

秦腔以關中方言為基礎,但凡能聽懂關中語的,都能聽懂秦腔,人們閒時都喜歡吼兩嗓子秦腔,心舒氣暢,精神抖擻,特別是農村田間地頭隨時都能聽到秦腔的聲音,近年來城市的廣場,公園秦腔自樂班隨處可見,可見秦腔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般。外地人有時也來湊湊熱鬧,他們只是分享其中的韻味和激情,但不一定能聽懂,秦腔和其它戲曲一樣,都屬於地方性戲曲,有比較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都是以本地方言為主,外地人聽不懂也是很正常的。


擎立關中


秦腔,源於秦人,秦人源於秦地。秦嶺夠髙,黃土夠厚,大秦時,驍勇的秦國一統天下,為今日的中國,開萬世基業。它鼓樂之中的錚鳴,嘶吼之中的吶喴,一動一靜的含蓄,既是號召,也是旗幟,更如進退,秦人之地,髙山所處,溝谷縱橫,楊琴不可穿越,鍾馨難覓回聲,幹年裡,聽慣鼓角,看盡狼煙,鐵甲披身,黃河奔湧,寒風蕩吹,雪封北疆。一壺酒,烈火焚燒征夫路,刀劍擊,邊關冷月鄉梓遠,何不嘶,何不吼,何有江南青青柳,一曲吳笛入畫巷,盡是搖扇鬥蛐者,遍翻古韻為清詞。


清石如玉


秦腔音樂優美,唱腔委婉,比較通俗易懂。

秦腔是西北五省區(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流行的劇種,在這些地方很受歡迎,觀眾和聽眾非常多。另外,秦腔在山西,河南,河北,內蒙以及東北三省也有不少的觀眾和聽眾。


平常人生123


吼聲大小與能否聽懂好像沒有關係。聽秦腔就是在聽覺上首先感受這種震撼的魅力,只要能聽懂北方話的人都應該能聽懂的,最好能聽慣陝西關中地區的方言欣賞秦腔就沒問題,何況現在劇院或視頻都有字幕。關鍵要會欣賞秦腔音樂,這才是正途。


隴東人14


在陝西打工這麼多年,也有意無意聽過幾場秦腔戲;感覺不怎麼樣,不管男聲還是女聲都是那一種腔調,就是那股娘娘腔。不像我們河南豫劇,紅臉就是紅臉的威風凜凜,黑臉就是黑臉的鐵面無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