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對話坡芽歌書,「非遺典範」登上國家大劇院舞台

張藝謀對話坡芽歌書,“非遺典範”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

一張神秘的歌書,帶著遠古的氣息,蘊藏著愛情密碼,12年前,雲南富寧坡芽歌書被發現公佈於世後,在學界引起強烈反響。在此12年間,歌書的傳承、打造也成為"中國非遺典範"。尤其是2017年以來,國家藝術基金支持的"坡芽情歌合唱音樂會"20場全國巡演,更使歌書從山村走向世界、從學界走向大眾,深藏於大山的坡芽歌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優美的情歌打動著每一個聆聽過的人。

今年初,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瞭解到坡芽歌書後,頗感興趣,其團隊成員輾轉聯繫到坡芽歌書合唱團團長黃祥,進行了多方溝通。5月,張藝謀正式邀請坡芽村民參演他最新執導的《對話·寓言2047》第二季觀念演出。

一個意外的驚喜

能接到張藝謀的演出邀請,這真是一個非常意外的驚喜。坡芽歌書從發現至今走過了12年,專家學者、政府官員、村民歌手,許多人為歌書的傳承和發展傾注心血。2012年,坡芽歌書合唱團成立。合唱版的坡芽情歌帶著歌書從昆明到北京、上海、廣州,從中國到美國、俄羅斯、馬耳他,無論是民間戲臺、高校殿堂,還是世界合唱比賽、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不失原汁原味卻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坡芽情歌合唱一路受追捧,獲譽無數。以這樣的形式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亦受到學界的肯定,被稱為"中國非遺傳承典範"。也正因此,關注坡芽歌書的專家人群從社會學界擴展到音樂藝術界。

那麼,作為中國著名的電影導演、"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的張藝謀又會怎樣演繹坡芽歌書?

張藝謀團隊多方與黃祥電話溝通後,確定讓坡芽村民以原生態演唱的形式參演。隨後,坡芽村民到昆明錄製他們心目中最經典的歌調,演唱者的照片、小樣傳到張藝謀團隊供確定演員人選。最終,張藝謀團隊確定以坡芽村民為主的24人參加演出,其中最年長者是69歲的韋金月,兩名小朋友陳果9歲、黃燊5歲,黃燊也是《對話·寓言2047》第二季演出中年齡最小的演員。

張藝謀對話坡芽歌書,“非遺典範”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

從不怯場的坡芽村民

6月12日晚,全新觀念演出《對話·寓言2047》第二季在國家大劇院歌劇院首演。宏偉的歌劇院金碧輝煌、星光熠熠,2000多個觀眾位座無虛席。

張藝謀對話坡芽歌書,“非遺典範”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

這其實已是坡芽歌書第二次走進國家大劇院。2014年,坡芽歌書合唱團受邀赴國家大劇院資料中心錄製坡芽情歌。當時,合唱團成員路過大劇院音樂廳、歌劇院時,對如此精緻、氣派的舞臺投去向往、羨慕的目光,他們都說"要是能登上這樣的舞臺演出就值了"。

時隔4年,坡芽村民登上中國藝術最高殿堂,羨煞旁人。但對於質樸如初的村民們來說,著名的導演、頂尖的團隊,精緻的舞臺、華麗的劇院,絢麗的燈光、精心的設計,這一切都抵不過山花爛漫的坡芽。站在這個世界各國藝術家關注的舞臺,他們是如此自如、如此自信。

七都晚刊記者多次跟隨坡芽歌書合唱團到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農鳳妹是隨團演出最多的村民。不管是摩登的上海還是時尚的廣州,她從來都是一身壯家傳統服飾,一雙土布鞋。無論多宏偉的劇院,多氣派的舞臺,她從不怯場,總是落落大方地用壯語演唱。

韋金月69歲,是參演村民中最年長者,在這之前,她最遠只到過縣城,甚至只會壯語聽不懂漢語,排練時導演的要求還需要年輕村民翻譯。

張藝謀對話坡芽歌書,“非遺典範”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

此次演出中,導演設計由省級非遺傳承人農麗英吹奏樹葉引出坡芽情歌。排練時,導演組找來多種樹葉,但農麗英總是吹不出感覺。最後,她讓趕去北京看錶演的人特意到坡芽村扯了龍眼樹葉帶去,"北京的樹葉不行,這種葉子吹出來最好聽"。

參演的兩位小朋友9歲的陳果和5歲的黃燊從小跟隨父母習唱壯族山歌,第一次演出就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他倆主要是在舞臺上體現出教授和傳承。10多天的排練,讓兩個孩子鍛鍊不少:每天在劇院吃盒飯,排練時間長,最晚的一天到凌晨1點。陳果上四年級,為了不耽誤功課,她帶上所有的教科書,每天排練閒暇就趕緊看書學習。

也許是那一方大山的天賦,坡芽村民們雖然久居深山,卻有著寬厚的情懷。他們不知道張藝謀的著名,不瞭解國家大劇院的分量,他們去到哪裡唱到哪裡,每天數小時甚至10多個小時的排練後,他們還要一路唱回賓館,對歌入睡,"歌伴人生"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是莊周夢蝶還是仿生蝴蝶?

當晚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通過乒乓·球、合音·臂、神鼓·影、號子·染、歌書·蝶、堆諧·雲、戎舞·光等7個組合,以新的人文視角審視人性與科技的關係。演出中有八部合音、優人神鼓、壯族坡芽歌書、藏族扎木年等民族民俗藝術,與來自中國、德國、美國、匈牙利、英國、土耳其、法國等科技團隊呈現最新科技趨勢對話、碰撞。"最傳統"的原生藝術與"最前沿"的潮流科技精彩融合,張藝謀再次突破了我們的想象。

張藝謀對話坡芽歌書,“非遺典範”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

坡芽村民的表演在第五個節目《歌書·蝶》。與其他部分加入大量高科技元素不同,《歌書·蝶》更純粹地突出了坡芽村民的演唱,科技元素僅僅出現在結尾部分。整個節目時長約8分鐘。

張藝謀對話坡芽歌書,“非遺典範”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

黑暗沉寂的舞臺被一束光刺破,省級傳承人農麗英吹奏樹葉引出坡芽情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農鳳妹帶領女聲部一起吟唱。原生態的聲音帶著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歷史的久遠,緩緩流淌而出。接著,牛角吹響,男聲唱起《趕瓏瑞》。隨後是《只愛你一個》華彩部分,小溪調《今天好日子》,農鳳妹教授兩位小朋友唱《哪裡鷓鴣叫》,全體成員唱起《逗趣歌》。歌曲《捨得捨不得》臨近結束時,古老的歌謠似乎擁有了一種魔力,將亦真亦幻的蝴蝶吸引出來,舞臺後方和演員衣服上的藍色仿生蝴蝶在墨黑的空間裡翩然而舞,讓人感覺沉靜純美、如夢似幻,有著張藝謀導演銀幕上一貫的"大片"風格。整個過程中沒有肢體的互動,也沒有一句能聽懂的歌詞,卻上演了一場愛戀,生命的不息與傳承,綿延的浪漫與愛如蝴蝶翩翩,極盡纏綿。

與坡芽村民搭檔表演的科技部分是來自土耳其的ezra tuba團隊。Ezra tuba是一支國際先鋒時裝設計團隊,他們早已在時尚圈聞名遐邇,最令人稱讚的作品,是2016年與英特爾公司共同打造的Butterfly Dress。Butterfly Dress,顧名思義,蝴蝶裙,但絕不是簡單地繡著蝴蝶圖案的裙子。這身禮服堪稱世界上第一件會飛的服裝,整件衣服是由提花步和金屬纖維製成。蝴蝶起初附著在衣服上,但在衣服內部藏有玄機,那就是特製的"接近傳感器",當有人靠近時,衣服上的蝴蝶就會像受到驚嚇一樣,翩然起飛。一旦距離足夠接近,全部蝴蝶都會被釋放到空中,而且在製造足絢麗的視覺效果後,它們還能夠聽話地返回原處棲息,你甚至可以通過WiFi在移動設備上隨時放飛蝴蝶。

張藝謀對話坡芽歌書,“非遺典範”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

蝴蝶,在中國文化裡是愛情、浪漫的化身;歌書,81一個符號承載著壯鄉兒女天籟歡歌般的情愛密碼。古老的歌書與前沿的科技夢幻組合,帶給觀眾的,反而是迴歸自然之感。在坡芽村,千百年來,從來沒有一對夫妻分手,一個家庭離散,張藝謀導演以純靜唯美的方式,為坡芽歌書寫下完美的現代註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