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江湖調查③|無現金時代下的「謀變」路徑

ATM機廠商們估計不會想到,打敗自己的不是虎視眈眈的對手,而是這個“出門不帶現金”的時代。

東方證券研報分析指出,隨著移動化逐漸成為互聯網常態、掃碼支付得到政策規範和認可、以及生物識別技術日益豐富和成熟,未來移動支付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尤其是在線下小額零售領域存在繼續拓展和不斷提升覆蓋率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企業業績不同程度受到了衝擊,但企業陸續開始摸索轉型。

記者通過客服電話聯繫上維珍創意川渝地區一名營銷人員,該人士介紹,在一些偏遠地區,自助設備投放仍有新增需求,以及銀行網點智能升級仍存在市場機會。此外,行業龍頭公司廣電運通也利用自身生物識別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瞄向銀行網點智能化改造,聯合建設銀行推出國內首家無人銀行,還隨人民幣國際化到“一帶一路”沿線尋找新增市場,為阿根廷首個數字銀行網點提供自助服務、新加坡上線指靜脈識別的VTM。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楊濤在接受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支付習慣、能力與環境的制約,現金交易仍然是重要支付方式,全面的“無現金”電子化時代仍然甚遠,也不可能短期內就被“替代”。

“隨著新技術的快速變革與演進,無論是以銀行卡為基礎的傳統支付工具,還是以網絡為基礎的新興電子支付工具,都在發生持續的優化和融合,改變著經濟金融的基礎設施,影響著交易效率和普通人的生活。”他認為,支付工具本身的形式,可能在未來越來越不重要,或許是各種移動終端,甚至可能是電子賬戶或錢包本身,各類支付工具介質的作用完全可以剝離。關鍵是背後的資金流、信息流的整合、行業與工具規則的演變、安全與便捷的權衡,能否不斷在市場競爭的適應中有所突破。

上游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郭欣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