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出版人:下流的認知,憑什麼教出上流的孩子?

資深出版人:下流的認知,憑什麼教出上流的孩子?

我兒子最近因為視力有點下降,輕度散光,做了散瞳治療,鋼琴的學習也就隨之暫停了。我想他或許會暗自慶幸,終於可以不學鋼琴了。

因為他擔心媽媽失望,所以他只能私底下跟我說,其實最討厭學鋼琴了。

但是,實際上他的鋼琴和樂理方面的天賦遠勝於我和太太,只是因為需要更多的刻意訓練時間,所以,他對此就開始有所厭倦。

這是任何一個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都可能出現的常見現象,加上太太對他要求還挺高,所以可能就更加增強了他學習鋼琴的牴觸情緒。

我:“你為什麼討厭學鋼琴呢?”

他:“因為太無聊了。”

我:“可你表現得很好啊,記譜的能力也很好,彈奏表現也很出色。”

他:“一點都不,我對這個就是沒興趣。”

我:“那你對什麼感興趣呢?”

他:“玩遊戲或者踢足球。”

我:“玩遊戲你玩得好嗎?還是因為玩遊戲不需要訓練比賽?”

他:“我可以接受這個訓練。”

我:“你可以選擇訓練,我也並不反對,但是把遊戲作為職業幾乎是所有人小時候的夢想,但是長大了,能做的人卻特別少,因為貪玩,只是想把這個作為夢想的藉口而已。而且,據爸爸觀察,憑你的手眼協調性和敏捷性,如果你去參加電競大賽,可能連門都入不了。如果那樣,你就很有可能成為一個貪玩遊戲、一事無成的社會負擔。你願意變成這樣的人嗎?”

他:“不願意。”

我:“爸爸媽媽並沒有一定要求你什麼都做得很好,但是,我們也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真正愛學、又善於完成的興趣和愛好。即便這個愛好未來並沒有成為你的職業,但是學有所長,有可以賴以生存的技能,是你人生的底線

還有,無論做什麼,都不能太痛苦,但也不能總是很輕鬆,適度的辛苦,才是人生不斷進階的常態。”

他似懂非懂地說:“我知道了。”

我們都知道無論學什麼,只要開始精進,就是非常辛苦的事。

全球範圍內,無論是哪個領域的頂尖高手,沒有一位可以不經歷長期而辛苦的刻意訓練的煎熬。

這個辛苦的開端,是如何一點點克服痛苦感,找到孩子半推半就堅持刻意訓練的平衡點,引導他們持續下去,其實這就需要考驗家長的智慧和耐心了。

一、誰都不願接受一個“渣”孩子

資深出版人:下流的認知,憑什麼教出上流的孩子?

在我看來,人世間的各類工作者無非就分為:渣、哦、咦、哇、霸這幾種類型。

怎麼理解呢?

“渣”就是根本不及格的淘汰者;

“哦”就是幹什麼都差不多就行的庸常者;

“咦”就是幹得比較出色讓人刮目相看的優秀者;

“哇”就是各個領域優秀裡面的傑出者;

“霸”就是罕見的天賦異稟又無比刻苦的頂級大師。

這世間,有人高山仰止,有人萬千溝壑,有人光芒萬丈,有人一身鐵鏽……

很顯然,“渣”和“哦”都是對自己沒有要求,又不能接受刻意訓練的人。

從“哦”到“咦”,其實就需要非常努力,起碼通過5年左右,就能看到一個初步的結果。

從“咦”到“哇”,就更難實現,需要長時間辛苦的刻意訓練,而且即使很刻苦也未必可以做到。

從“哇”到“霸”,除了刻意訓練和運氣好之外,主要就看一個人的天賦,大師是超級刻意訓練之上的天賦異稟之人。

所以,無他,只是那些高山仰止、萬丈光芒的人,咬著牙偷偷地磨掉了一身鐵鏽而已。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有權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是沒有一個父母願意自己的孩子是“渣”,當然也可能不太願意接受他們是個“哦”。

我們絕大多數人最終都是在“哦”和“咦”之間,“咦”就開始進入20/80法則的少數人行列了,“哇”就是哪個各行各業的5%的精英,“霸”其實就是萬中無一的高手。

我們的確沒有理由要求孩子非要成為精英和大師,而且判斷學渣和學霸的也只是衡量孩子努力和精進學業的一個尺度,如何塑造一個完整人格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教育的本質。

培養出精進的人渣,說什麼都是教育最大的恥辱。

二、“辛苦”和“痛苦”一字之差,人生天壤之別

資深出版人:下流的認知,憑什麼教出上流的孩子?

其實學習任何一門技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要做到優秀之上,更要承受很多常人不能承受的辛苦。

但是,我們常常把

“辛苦地學”“不喜歡卻硬被逼著痛苦地學”混為一談。在學習過程中他們的確會經歷艱辛的學習過程,但是,父母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把他的艱辛變成了他的痛苦,就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劇。

然而,我自己和身邊的很多家庭,都在前赴後繼地墮入了逼著孩子接受痛苦學習的尷尬境地。

有些家長會說,痛苦是人生的必修課。但是,在痛苦學習中成長的孩子,最終會變成什麼樣?

結果就是,有很多孩子在痛苦學習的生涯中也追求到了看似成功的職業,但是,終其一生,他們就喪失了成為頂級人才的機會。

有很多痛苦學習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比如,一些家喻戶曉的樂器演奏家,他們從小被逼著學習樂器,後來一朝成名,功成名就。然而嚴肅音樂界對他們的音樂造詣卻頗有微詞,樂評人批評他們的演奏充滿了機械的套路感,更像是一個演奏機器。他們至多可以算得上優秀和嫻熟的演奏者,但是和真正的藝術家之間卻有著遙不可及的差距。

因為痛苦和恨的種子,萌芽不出真正的藝術之美。

三、上流的人生需要上流的認知和路徑

資深出版人:下流的認知,憑什麼教出上流的孩子?

我上文提到的“哇”和“霸”的人,其實,他們不是因為比其他人更加扛造、更懂吃苦和堅持,而是因為真正的有熱情和興趣。

他們因此有自己堅定的目標,中間經歷的所有艱辛、煎熬甚至是痛苦,他們也默默地接受,並且深陷其中,把常人眼中的艱辛、煎熬和痛苦,看成了一種習以為常的必由之路。

那些為了實現一個優渥生活,生生逼著去學那些沒有興趣內容的孩子,最後幾乎都淪為了所謂的“上流社會的邊緣人士”。

上流並非是我們慣常認為的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實際上,精進的精神,才是上流的本質。

上流的人生,需要上流的認知,也更需要上流的路徑。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精進之路,我們方法不得當,是順應人性的弱點,助推他們淪為平庸的幫兇,這是無知父母最大的失職,不可饒恕。

在歐美髮達國家,判斷是否是上層社會的重要標誌就是: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

陪孩子閱讀和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也是非常辛苦的,但是,他們和老師會盡最大努力降低孩子們的痛苦感。所以,像《爆裂鼓手》那樣的變態嚴師,真是美國社會的絕對奇葩。

從80後一代開始,中國社會便推崇所謂“快樂教育”,然而,這卻被簡單地誤解為毫無邊界和要求的放養。

實際上,快樂教育並不是不需要努力和辛苦的學習,而是我們如何有效地避免把學習墮入痛苦的萬劫不復之路,這才是“快樂教育”的精髓。

四、一流的心性,才會有一流的技藝

資深出版人:下流的認知,憑什麼教出上流的孩子?

在我個人看來,所謂“心性”,就是心的性質。心者集聚義,性者不變義。

所以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成為一個“好人”

好人的標準有很多,學業和技藝精湛只是其中一個標準,最主要的還是要誠懇、守信、慎獨、包容、開明……

我總是和我的孩子講:

你未來上什麼大學,做什麼工作其實都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成為一個有目標懂得為之努力的好孩子。比如,你喜歡做飯,成為一個好的廚師,享受分享美食的快樂,這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你要確定追求的一生,你要認真地過好它。

這就是我理解的心性。

喬布斯說:And most important, have the courage to 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重要的就是你要有勇氣傾聽你內心的聲音和直覺。)

這種心性的力量是做好一件事,甚至是過好一生的根本動力。

離開了這個力量,磨練很容易變成痛苦,即使練就的是所謂的高超技藝,也可能是毫無靈魂和人性之美的,也絕非是一流的技藝。

我們很多家長求才心切,出發點都很好,但是方法失當,逼迫孩子做很多他們想做好卻做不好的事,成就一個他們心中缺憾的人生目標,最後適得其反。

嚴重的是,家長強調什麼,孩子就對什麼失去興趣。

之前,我的良師益友出版人潘岳女士跟我說,凡是她努力干預的孩子的學業,最後都非常失敗,反而是那些她不管的、放任的學科,孩子倒學得津津有味。

我們不能一廂情願地把辛苦變成痛苦,最後把學習變成一種無趣的差事,孩子上什麼大學最後也都是為了混一個文憑了事。

在教育這件事上,所謂的那些逆反,都是因為施力方出的問題,而不是受力方有什麼問題。

很多家長在教育上,霸王硬上弓,因為太固執,導致後來孩子的人生渾渾噩噩,很不幸福,自己也非常懊悔。但是教育這件事,容不得懊悔。

我們應該有足夠的信心相信人類有向善的天性,而每一個孩子也都有好奇的天性,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望,但也要知道人性的弱點,如何去與弱點達成和解。

家庭教育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對知識、對未來的好奇心,讓他們自覺地去學習進步。

只是,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他們的天賦,需要在家長的協助下,不斷地嘗試才能逐步發現。

天賦得以自由,才是真正的一流心性,沒有一流的心性,絕不會有一流的技藝。

五、從痛苦到辛苦的方法

資深出版人:下流的認知,憑什麼教出上流的孩子?

根據我的個人經驗和國際上目前最主流的教育方案,我把家長引導孩子走向一個辛苦不痛苦的學習和成長生涯的方法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僅供大家參考。

1

首先,興趣導向的原則

每一個孩子天生的素質和生活環境以及不同的階段,對不同事情的興趣都不一樣。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興趣往往是天賦的先兆。

我們想要讓孩子自己愛上學習的狀態,就是要把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向上的積極性作為根本的出發點,而至於學什麼內容,其實沒那麼重要,任何興趣和愛好都能成才。

這是一種能力,而不是一個願望和認知。

所以興趣的激發,需要讓孩子敘事自我——就是那個感性的自我,能對一件事形成真正的興趣,隨之,所有的理性自我才能為自己的堅持找各種理由。

人都是這樣,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交叉發生作用是常態。

所以,需要在否定自我的時候做些適當的鼓勵,半推半就地把一些難學的東西堅持學下來的,不要輕易地中途放棄。

2

其次,讚賞的方法

我們鼓勵孩子要有專業的方法,欣賞和讚賞都要符合科學原理。

第一步就是家長要學會認真地去欣賞他們在學的東西。

比如孩子在學彈琴或者畫畫,我們要認真地去感受他想做得好、並努力做好的心情。任何興趣點在沒有學習之前,都是完美興趣,一旦開始學習,必然要付出艱辛勞動。付出了辛苦,卻不被欣賞,孩子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挫傷。

所以,一開始的進階,不宜太功利主義、太講究效率,需要用更多的欣賞來讓他們喜歡上這件事。

遇到挫折的時候,要去鼓勵他。比如,我和兒子下棋,他常常輸掉,就很沮喪。我說,其實你這麼小,下到這個水平已經很厲害了,爸爸小時候都比不上你,你只要再努力和認真一點,就會進步很快,果然不久,他就可以下贏我了。

3

再次,錨定一個具體的榜樣

很多時候,說一個不確定的將來,孩子也是無法確定那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將來,所以我們需要講一些他喜歡的領域的名人故事,來告訴他,他們的人生是怎樣的。

無論是簡單的名利,還是真正的職業的進階快樂,還有對人類的重要貢獻,多個層級、多個角度描述那些做得優秀的人的有趣故事。這樣孩子可以自動錨定要成為的人的目標,樹立一個榜樣,這樣每次想要放棄,想想榜樣的力量,他們就容易鼓勵自己堅持下來。

這就是家長循序漸進地利用恰當的方法,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向上的積極性。

4

第四,尋求“心流”的狀態

心流是一種因為極度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忘記時間、忘記自我、完全沉浸其中,超鏈接、揮灑自如、極有愉悅感的狀態。

從來沒有遇到心流狀態的孩子,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職業和幸福人生的。

我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是要及時發現心流時刻,並且強化心流體驗帶給孩子的幸福感。

從心理學研究成果來看,“心流”狀態是人類自主地通過關閉大腦的部分功能區域,如自我意識、時間意識,專注的極致化,進入一種由潛意識(相反的是清醒意識)和熱認知(相反的是冷認知,即理性思維)主導的狀態,這時大腦會建立各種平時沒有的神經聯結,使人產生巨大的創造力。由於是潛意識主導,不需要意識的刻意,會顯得毫不費力。

讓天賦自由,是對天性最大的尊重,也是激發孩子興趣的根本動力,更是教育最大的功績。

5

最後,陪伴的力量

陪伴並不是因為需要陪伴,而是我們需要通過大量陪伴來理解孩子每個階段的境遇,用更加科學的方法去引導他們解決在不同階段遇到的問題。

如果孩子的興趣在發展,積極性在提高,那麼,遇到學習的技術問題、學習的困難,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就會懂得一點點想辦法去解決。

如果出現問題,我們也不懂、也不理解、也不能提供循序漸進的解決方案,只要求結果,這是錯誤的教育,也是不陪伴最大的損失。

在學習成長方面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給予孩子最大的關心和幫助,協助他們在自己天賦和能力匹配情況下,可以把真正的興趣堅持下來。

我們不能簡單粗暴或者是漠不關心,我們要將心比心地去理解孩子,這不僅是教育的真意,也是理想人生的底層秘密。

我們要相信人性,沒有什麼孩子可以自動學會忍受學習的艱辛,更沒有人天生可以把辛苦學習的路變得歡天喜地。家長首先需要明白這一點,才不會活生生地把本來可以過上上流人生的孩子,逼入了平庸或者不堪承受的下流。

從辛苦到痛苦,一步之遙。忽視它,就是你教育痛苦的根源;越過它,是一門技術,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進階。

撰稿人:盧俊

資深出版人:下流的認知,憑什麼教出上流的孩子?

資深出版人,專欄作家,中國好編輯大獎得主,全國書業商會最佳策劃人,歷任北京鳳凰聯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編輯,副總裁,中信童書總編輯兼CEO,中信出版集團常務副總裁兼COO,未來之音CEO等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