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願你們生活在一個永遠不需要Me Too的世界!

孩子,願你們生活在一個永遠不需要Me Too的世界!

來源 | 布穀聽聽(ID:iBookgood)

最近一週各種聳人聽聞的網絡信息接連衝擊我們的認知,繼令所有家長陷入恐慌的疫苗事件後,一輪輪性侵案件浮出水面:朱軍、雷闖、章文、孫冕、張弛……在校園性侵案後這些知名人士的名字也相繼進入了公眾視野,並得到蔣方舟、易小荷、王嫣芸等多位名人的爆料指證,可謂實錘滿滿。

“人物”公眾號藉此特別在後臺徵集發生在讀者身上或身邊的性侵經歷,短短24小時內就收到了超過1700個性侵故事,至此,“ME TOO運動”浩浩蕩蕩地在中國蔓延起來。

在《中國性別暴力和男性氣質研究定量調查報告》中,年齡在 18 到49 歲的男性中,約五分之一的男性承認曾對女性實施過性侵, 9%的男性在過去一年中強暴過女性,也就是10個男人裡面就有強姦嫌疑人。

然而,在所有的強暴和強暴未遂中,只有 5%被立案。在經歷了強暴的女性中,只有 15%的人告訴了家人。

我們所看到、所知道的性侵案,只是全部發生的悲劇中的冰山一角,這是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存在的一個事實。

我們有所不知的是,性侵案絕大多數發生在未成年人身上。據聯合國婦女署統計,全球1.2億未成年女孩曾被強迫發生性行為。

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女童保護基金(以下簡稱“女童保護”)發佈的《2017年性侵兒童案例統計及兒童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中指出,2017年平均每天曝光性侵兒童案1.04起,其中女童佔比超過九成,而男童的佔比也在逐年升高。受害人7~14歲居多,年齡最小者僅1歲!

這些赤裸裸的數據令家長膽戰心驚,就在我們還在擔憂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夠優秀、孩子的課外技能不夠出眾時,惡魔已經悄無聲息地對孩子們下手了。

然而,看一下目前中國的兒童防性侵教育現狀,49.96%的城市兒童和55.17%的農村兒童未接受過防性侵教育!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又再一次被搬上臺面,這一次,我們如果仍然無動於衷,那麼戕害孩子的問題就會像永遠的魔咒,揮之不去!

作為兒童教育從業者,我們比一般家長要更加系統地知道兒童的性教育其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簡單,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複雜。但是,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兒童性教育的多個方面:生理的、心理的……

這項工作不僅需要家長的重視,也需要幼兒園、學校等社會各界的參與和配合,實際上如果沒有全社會的共識,單個家庭再怎麼努力,最終也不會出現我們期待的結果,所以我們在這裡再次呼籲全社會關注兒童性教育!

作為最珍視孩子的父母,我們只有自己認識到問題的嚴重,並且高度重視,而且需要知道怎麼做才能給與孩子更多保護。

要讓孩子有識別性騷擾和性侵害的能力

絕大多數家長並不知道,實際上大量的性騷擾和性侵犯是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也就是說孩子並不知道那個行為是危險的,是不可以的,孩子如果不具備這種認知能力,那麼可能到家長髮現,已經產生了不可逆的傷害了。

這個問題是過去家長們忽視最為嚴重的一個方面,他們只會告訴孩子們不去哪兒,如何防範,但是孩子首先要有識別危險行為的能力。

一般在性侵發生前,壞人可能會有多次試探和令孩子感到不適的舉動,一定要提前給孩子列出行為禁止清單,也就是說哪些行為是不正常的,需要反抗並及時告訴父母。

比如別人親吻或觸摸孩子的隱私部位、讓孩子觸摸別人的隱私部位,或是說一些不好聽的話、總是試圖帶孩子去偏僻、陌生的地方等,父母都可以在想到或看到這些情況時隨時告訴孩子要拒絕並尋求家長或其他大人的幫助。

父母要多次跟孩子強調不要隨意接受別人的玩具或食物,也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怎麼做可以進行拒絕和反抗,比如大聲說不要這樣、大叫、掙扎,以及離開現場,跑到有其他人的地方去。

同時家長也可以做個榜樣,如果看到對孩子有過多親密動作或不好意圖的情況,一定要第一時間提醒對方,告訴對方孩子大了對身體接觸比較敏感,不太喜歡別人隨意觸碰。

一方面表明立場,讓孩子知道這樣的動作就是需要拒絕的,一方面也使身邊的人對於你的規則更清晰,避免誤會或進一步傷害。

對於低齡的孩子,家長要保證孩子不離開自己的視線,而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家長要鼓勵他們明確對這些不好的行為或自己不喜歡的人表示拒絕。

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支持

形成孩子的安全感意識

通過近期曝光的性侵事件我們也可以看到,大眾在一片譁然之後討論更多的是:

  • 為什麼是你被性侵?
  • 為什麼你沒有在出事後第一時間報案或告訴身邊的人?

對於被害人的“蕩婦羞辱”我們暫且不深究。

但作為父母、作為孩子唯一的後盾,無論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還是在不幸發生的性侵事件後,我們都應該無條件給與孩子信任和支持。

讓他們覺得我們是他們最值得信任的人,讓他們從家庭和父母這裡獲得安全感,從而可以較早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孩子裡外都覺得不安全,就會讓一旦可能發生的傷害變成一個不可逆的傷害。

北京大學中文系1995級本科女生高巖自殺事件是重重敲響在每一位家長耳邊的警鐘。高巖曾多次自殺未遂,並且從大二下學期開始精神狀態明顯變差,可惜她的家長並沒有提起重視,最終導致不可挽回的悲劇。

雖然高巖和父母的關係怎麼樣我們不得而知,但從高巖的多次“求救”沒有得到父母的絲毫回應可以看出,至少她與父母是缺少溝通和信任的,而這肯定已經在高巖的成長過程中被固化了。

沒有任何一位家長希望這樣的悲劇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那麼,捫心自問,我們足夠了解自己的孩子嗎?我們信任並支持他們嗎?

給與孩子足夠的愛和信任是對他們最好的保護,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會知道真正的愛是怎樣的,他們不會試圖從其他人身上去尋找愛,也會立刻知道哪些人的愛是虛假的。

如果非常不幸的,你的孩子身邊出現了行為不軌的人,我們希望平時的愛與信任能使孩子第一時間跟我們溝通。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性侵者都是孩子身邊的熟人,並且不是一次性完成性侵的。這個時候,觀察孩子的異常舉動以及孩子的及時“告狀”都可能讓孩子免於一難。

有效的性教育,

是孩子避免傷害的根本

1 儘早給孩子基礎的性教育

在孩子可以分辨性別、對於性器官有認識的時候起,家長就可以給孩子進行性教育了。可以告訴孩子哪些部位是隱私,不要隨便暴露或給其他人看或觸碰;身體是自己的,不需要對自己的身體感到羞恥。同時也需要明確告訴孩子這些規則對於別人也適用,對待別的小朋友、大人,也需要有適當的尺度,不要隨便動手動腳。

“女童保護”調查顯示,對兒童進行科學、正確地防性侵知識教育之後,他們可以很快掌握防性侵知識,知道如何預防性侵風險。在“女童保護”兒童防性侵知識講座後,76.60%的城市兒童和75.51%的農村兒童可以完全正確掌握遇到性侵時的應對方法和步驟,所以我們也呼籲各教育機構和有關單位能出臺系統的兒童性教育和防性侵知識教育,讓我們的孩子具備最起碼的自保能力。

如果孩子對於性別或兩性關係有疑惑或好奇,請不要逃避,正視他們的疑問並及時給與解答。正確的性教育只會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所以性教育永遠不嫌早!

2 父母及家人的示範是最好的教育

對待他人有禮、不隨意冒犯,在家中互敬互愛、不當著孩子的面做出格的舉動,孩子自然會耳濡目染。

在家庭中不要對孩子有過多的親密接觸,尤其是孩子上幼兒園以後,性別意識越來越強,有意識地創造性別氛圍很重要。

比如,儘量由母親帶女兒去廁所、給女兒洗澡,母親換衣服的時候儘量迴避兒子,不拿孩子的敏感部位開玩笑等。

很多家長逃避或忌諱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其實本身就會給孩子不好的示範,讓他們對性感到羞恥或過分好奇,這是家庭性教育的最大誤區。

直面並且大方地表達,會消除孩子的羞恥心和過分好奇感。

3 性教育的同理心和有效溝通

在孩子們懂得什麼是性、什麼是禁止行為之後,如果他們不能和家人和父母有效溝通,性教育也同樣是失敗的。

但是讓家長獲得和孩子一樣的同理心,對於孩子和家長來說都是非常艱難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有那麼多性侵事件一直被隱藏著,甚至即使在許多年後孩子都不願意親口說出來。

家庭是孩子最安全的港灣,一定不要讓孩子在這裡感到不安、不被信任。

對於很小的孩子,他們可能表達能力有限,但他們所說的每一件事,家長都應該去傾聽。很多惡魔就是看到小孩子表達不清、不被家長信任,所以肆無忌憚地下手,完全沒有後顧之憂。

當孩子出現不願意接近某個人、突然牴觸上課或跟大孩子玩耍、情緒低落等現象時,家長就更應該警惕並耐心跟孩子溝通。

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自己、自己的身體是最重要的,有的孩子會被“壞人”用食物等東西誘惑,或由於弄壞了別人的東西被威脅,這時如果孩子有意識需要告訴父母、不輕易被帶走的話就是大幸。

4 一個家庭如何看待女性,決定了孩子的性心理健康程度

尊重每一個女性不是一種簡單的客客氣氣的表面行為,實際上它是一種非常深刻的價值觀體系,它體現在所有家庭成員對女性的細節態度之中。父親、祖父如何對待母親、祖母的,又是如何對待自己家的女兒以及別人家的女性的,這是一種長期觀念,甚至是一個國家的價值觀。

家長要注意細節,管理好孩子對待家人和玩伴。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的小男孩非常活潑好動,也很熱情,經常對一起玩耍的女生摟摟抱抱甚至隨便親吻。毫無疑問,他們一定生活在非常有愛的家庭裡,他們的父母相親相愛,並且也對兒子愛護有加,所以兒子耳濡目染認為這樣就是表達喜愛的方式。

但是,我相信作為被親吻的女生的家長心裡就不會那麼痛快了。

就像《爸爸去哪兒了》中的嗯哼,非常有愛的孩子,情不自禁去親小泡芙,他只是用了跟爸爸媽媽一樣的表達喜愛的方式。但爸爸杜江的做法讓網友點贊,他立刻就告訴嗯哼這樣的舉動需要提前徵得對方的同意。而且我相信有了這樣的情況以後杜江會更注意對嗯哼這方面的引導。

孩子都是單純的,但如何成長是家長的責任。

很不幸的,我們看到還有不少性侵事件的施害者是未成年的男生。他們出於對性的好奇和對女生的不尊重,隨便欺負女生甚至實施性侵,而且多數情況下他們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嚴重或需要反省的事。

我們甚至不敢想象他們以後會發展成什麼樣的人,但我相信沒有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性侵犯!完整的性教育、積極的溝通、及時的勸解和引導,不護犢、不偏袒,才會使孩子更健康、樂觀的成長。

5 健全人格的塑造,是降低性侵犯的最終方案

絕大部分實施性侵犯的男性,都是成長過程中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甚至病態人格的結果。有心理學者認為,曾經發起過性侵犯的男性,均源自於其低自尊人格。

無論望重無德道貌岸然衣冠禽獸的名流、官員、領導、教授以及學者,還是在生活中所遇的各路人渣,表面來看性侵行為的發生可能是生理上的一種剛性需求,但是真正施動的還是心理驅使,這種心理機制個人認為是一種被曲解的低自尊人格。

這個人格在心理學意義上被認為自我認同感差,選擇困難,自卑,玻璃心,抑鬱……但是在我看來男性性侵施動者,多數都是顯性和隱性的低自尊人格,他們表現出來的跟心理學意義上的有很大本質區別:他們沒把自己當人,只把自己當渣!

說白了一點臭臉不要,他們的人格與社會性都是被他們自我閹割掉的,把權力、地位、名望以及偏執的自我意識當成了籌碼和外衣用以無恥地不對等獲取慾望實現權,這是教育塑造人格失敗的結果。所以,塑造健全的人格是性教育的終極解決方案。

最後,十分不情願但不得不說的一點是,如果不幸的,你的或你身邊的孩子遭遇到了性侵,無論程度如何,請對受害的孩子保持寬容和理解,堅決不要施加二次傷害!因為它給受害者帶來的其實是可怕的不確定影響。

施害者應該受到懲罰,受害者應該得到理解,這才是正常的世界!旁觀者千萬不要隨意評論或把自己置於跟施害者同樣的水準,落後的認知和可悲的觀念,讓你們的評論變得比侵害者還噁心,人言勝於虎,不當人言比性侵傷害更毒!

感謝所有參與到“ME TOO 運動”中的那些勇敢的女孩子,謝謝你們的勇氣,也祝你們早日放下,早日治癒心靈和身體的傷害。

感謝你們用勇氣和行動激起了全社會對於這件事的關注,祈願我們所有的擔憂都能化作對孩子的實際教育和引導,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願我們的孩子,生活在一個永遠不需“ME TOO”的世界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