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嬗变四十年——从“制造”到“智造”

品牌嬗变四十年——从“制造”到“智造”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这场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从改革开放的浩瀚海洋中,撷取几滴水珠,展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波澜壮阔。40年来,中国许多产业从无到有,从简单的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再到创造真正的中国品牌,发展之路可谓迅速。近年来,中国企业品牌意识增强,更加注重品质制造和消费者的体验,中国品牌崛起,让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年,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中国品牌的好声音。

40年前,改革开放犹如一声春雷,震惊世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使得中国消费者不再满足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物件,开始向电器化生活迈进。在这一背景下,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组成的“老三样”,成为当时小康家庭的标配。

40年风云变幻,过去的“老三样”,无论是功能、外观、质量还是品牌形象都几经更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三样”的新模样,不仅记录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巨变,也见证着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成长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的很多农村,全村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记得每有热播的电视剧,村委会大院就挤满了看电视的人。在那时,拥有一台电视机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家庭梦想”。如今,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等各式各种的电视产品已经“飞入百姓家”。打开4K高清屏幕,映入眼帘的是包括100多个电视频道和视频网站的选择清单,节目可以回放,还有声控功能。

这些看似琐事的生活片段,折射的却是中国家电品牌在改革开放初期乘风起航的特殊历程。

和电视机一样,上世纪80年代的洗衣机还远远没有如今的智能化水平。洗衣机左侧是洗涤桶、右侧则为甩干桶,整个洗衣服的过程,都需要人工来操作。那时的冰箱一般是单开门的,空间狭小不说,由于生产厂家并不注重产品的款式和色彩,冰箱颜色多以浅绿色为主。

就是这样的“老三样”,成为当时许多中国家庭梦寐以求的奢侈品。

在改革开放最初10年间,中国多数家电企业还处于萌芽状态。TCL、康佳、海尔等家电品牌均初创于这个时期。

电视机是中国机电行业“长子”,也是市场经济“活化石”。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国电视机行业从“追赶”、“并跑”走向“领跑”的40年。从1980年中国第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在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建成并投入试生产开始,中国电视机产业开启了从引进模仿到自主自强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改变了大批中国家庭的生活场景。据统计,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从1985年的6.7台增长到1992年的19.5台,增长了近3倍。

相对于电视机产业在技术上一路前进,中国冰箱在改革开放初期则经历了一场质量发展的阵痛。

上世纪80年代的1985年,中国冰箱行业发生了一件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张瑞敏“砸冰箱”事件。那时,海尔公司连发工资都困难,却用这一锤,砸出了海尔的“名牌战略”,也砸出了中国家电品牌的质量意识。

中国家电出海的萌芽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孕育。标志性事件是,在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招标中,海尔冰箱战胜10多个国家的同行,第一次在国际招标中中标。这为此后十几年内,海尔在美国、欧洲建厂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家电产业出海探索了道路。

与电视机一样,洗衣机、冰箱的智能化是当下中国家电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和学习阶段,如今,中国家电行业已经进入自主创新的发展新阶段。作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国,中国正在智能制造上逐渐打开高质量增长的突破口。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电子企业,康佳今年也迎来自己的38岁生日。康佳最早以收录机业务起步,并于1984年首次进入电视行业。如今的康佳已不再将自己定位为单纯的彩电企业,而是深入到互联网运营和供应链管理领域,希望将自己打造成为一家“科技创新驱动的平台型公司”。

对于电视制造业而言,具有超高清分辨率的8K技术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康佳大力推进8K技术的研发,获得了多项技术发明专利。康佳自主研发的8K图像处理芯片拥有目前市场上唯一单线传输8K 60Hz信号的技术。这意味着,在8K技术领域,康佳已经具备世界领先水平。

近日,家电企业美的发布了一款人工智能冰箱,这款冰箱具备远程语音识别、毫秒级图像识别、智能杀菌等功能。同时还配备了21.5寸隐形触摸屏,冰箱里内置的高清防雾摄像可毫秒级精准识别超500种食材,然后通过屏幕展示给用户。

数据显示,2017年智能电视零售量渗透率已达88.9%,正在逐步形成集影视、购物等为一体的娱乐生态使用场景。智能冰箱等产品的使用场景已涉及采购、物流、推荐、烹饪等围绕食品的生态链。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系统化的智慧家庭场景已经呼之欲出。

如今,中国在全球市场已经稳居家电大国地位。作为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区和消费区,中国向全球贡献了超过一半的家电。

而在中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各大家电品牌也开始乘借中国智造的东风,投身智慧家庭业务,站在了世界家电市场创新的风口浪尖。其表现之一,就是在去年9月德国柏林国际消费类电子展上,来自全球1800多家参展商中,中国企业就达700多家,占比约为40%。

过去,在国外家庭里,并不容易看到中国的家电品牌。现在,无论是在欧洲杯足球场、奥运会体育馆还是普通人家里,都能看到中国家电的身影。目前,中国家电已经占据全球贸易重要地位。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家电销售规模(含内外销)超过4.3亿台,其中45%对外出口。其中,以康佳、海信、创维、TCL、长虹、海尔为代表的中国彩电企业,每年有超过6500万的电视从中国出口到全球各地,几乎占据了全球销售一半以上。

如今,“老三样”正集体升级蜕变,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提升品牌价值,向全球消费者展示中国品牌的魅力。

目前,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都在向智能化转变,智能灯泡球、无线热水袋、瓜果清洁球、便携式干衣架、能够同时烤面包和煮鸡蛋的二合一早餐机……在广东工业设计城,一个个充满创意的产品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赢来啧啧称赞。

这一切都缘于工业设计。从2009年开始运营的广东工业设计城,经过短短9年的发展,从最初的6家企业、50名设计师发展为200多家企业、8000多名设计师,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工业设计高地,用实践证明着“创新驱动发展”的道理。

在广东工业设计城展馆里,创意产品比比皆是。便携式干衣架看上去跟普通的西装衣架差不多,但它会自动喷出温度合适的暖风,方便烘干衣服。加湿器更是设计小巧——只有一个碗状的底座,只要拧开一小瓶矿泉水,倒置于加湿器上,就会喷出水雾,改善局部环境的空气湿度,让人体感觉更加舒适。

“工业设计是制造业价值链中最具增值潜力的环节之一。”在广东工业设计城的墙上,这句话赫然在目。

工业设计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贝尔莱德”品牌干湿两烫熨烫机是该品牌2016年与设计公司合作打造的当年挂烫机行业第一爆款产品,“双十一”当日销售额就达500万元。以此为起点,贝尔莱德逐步开拓高端市场,公司主销产品从199—299元价位上升为499—799元价位,年产达500多万台,热销中国、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挂烫机行业的领军品牌。

科技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赖之以好。近年来,中国科技的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近五年来,一大批科技创新开始走在国际前列,在许多领域,我们从“跟跑者”变成了“并跑者”,在一些领域,甚至成为“领跑者”。

过去5年间,我国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顺利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可燃冰首次试采成功;“墨子号”圆满实现预先设定的全部三大科学目标等。

在此前结束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这不仅对信息领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于“中国制造2025”来说,同样有重大意义。

对于未来,我们必须要抓产业体系建设,在技术、产业、政策上共同发力。要遵循技术发展规律,做好体系化技术布局,优中选优、重点突破。在有产业基础、资金实力雄厚的地区,重点布置当前和未来最需要的产业,需要不急不躁,耐得住寂寞,鼓励创新,容忍失败,久久为功,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郑板桥《竹石》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仔细寻味,对于中国制造来说,正需要这样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