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戰國的開始,也是周天子權威再一次下降的標誌

一個國家隕落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可大體分為兩大類: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有時,外部因素帶來的傷害是十分巨大的,但內部因素帶來的傷害卻能夠更加致命,三家分晉就是這樣。

“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翻開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第一頁,便可以看見這樣的話。

三位晉大夫為諸侯,哪來的封地呢?當然是晉國的。

這是戰國的開始,也是周天子權威再一次下降的標誌

在春秋戰國那樣的時期,整個中國都很亂,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周天子,已然名存實亡。有時候,天子的一句話還比不過霸主國的領導人,或者權臣的一句話。

晉國的內部也是這樣,由六大家族把持朝政,並且六大家族之間相互攻伐,誰看誰都不怎麼順眼。正是這樣,范家和中行家被打散了,只留下了智家、趙家、韓家、魏家四大家族。而四大家族裡勢力最大,實力最雄厚的就是智家,它的首領叫智瑤。

人的實力擴大的同時,野心也在隨之膨脹,智瑤就是這樣,他想侵佔其它三家的土地,並最終讓自己成為晉國國君。

內心有了想法,計劃也隨即開始實施,於是就以公家的名義向三家討要土地,韓、魏兩家見智家勢大,當即移交土地、戶口給“公家”。

這是戰國的開始,也是周天子權威再一次下降的標誌

在韓、魏兩家管用並不代表著在趙家也管用,趙家以土地是祖先留下來的名義拒絕了。由於智瑤生性驕縱的原因,在得知趙家不願意交出土地的想法後,立刻命令兩家同智家一同出兵攻打趙家。

趙家死守晉陽兩年,三家聯軍攻不進去,就打起了晉水的主意,智瑤當即決定水淹晉陽,然而趙家人有骨氣,寧願被水淹死,也不願意開城投降。

為了保住祖宗基業,趙襄子當然不同意,就採用了門客張孟的建議,聯絡兩家,一同攻取智家,兩家也同意了,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三家的人將晉水引到智家的軍營,智家軍大敗,智瑤也被殺死。

為了免除後患,三家的人就開始攻打智家的封地,打下之後,三家殺智家人兩百餘口,並且瓜分了智家的封地。

這是戰國的開始,也是周天子權威再一次下降的標誌

公然殺害國家官員及其家屬,當晉出公得知這樣的消息時,當然惱怒,就聯合齊、魯兩國攻伐三家,三家無奈,只好造反,晉出公實力不足以抵抗三家造反,就出逃國外,最終死在逃亡路上。

雖然是名義上的老大,但還是要立的,三家就立宗室姬驕為國君。這時,姬驕手中還有十幾座城池,但還是被三家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瓜分了,只留下了新田給這位名義上的老大。

隨後不久,三家任然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向周天子請求封他們為諸侯,周天子便當作順水人情封了他們為諸侯,如此,他們就擺脫了晉國國君那位名義上的老大。

最終,晉國只有一座城池,在那樣的世道,當然逃脫不了被滅國的命運,一代霸主國,就此隕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