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林黛玉的靈氣來自哪裡?

蒋勋:林黛玉的灵气来自哪里?

勳衣草丨蔣勳美學社

後臺回覆“音頻”收聽蔣勳老師精選合集音頻

關注

她們坐下來後開始喝茶,賈母重新問黛玉,你媽媽怎麼生的病,生病的時候狀況怎麼樣,當時吃什麼藥,請哪些醫生,後來怎麼發喪,黛玉一一向外祖母報告。講著講著賈母不免又傷感起來:“我這些兒女,所疼者獨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連面不能一見,今見了你,我怎不傷心!”在這裡,越發看出賈母把對女兒的心疼轉移到了黛玉身上。

黛玉來到賈府有一個很特別的身份,她某種程度上替代了母親的角色,雖然她有一點愛使小性子,又動不動就哭,性情憂鬱,可是賈母就是疼她,寶玉也疼她,因為覺得她身世可憐。

她的角色跟後來進來的薛寶釵有些不同。薛寶釵由母親帶進來,比較大方,個性也開朗。可見,作者表現的是人物的不同命運造成的不同性格。

於是,兩個人又哭起來,眾人忙都寬慰解釋,勸止住了。“眾人見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風流態度。”黛玉一直沒有被描繪,好像一個幽魂。

從一出場,都是黛玉在看大家,現在要從大家的角度來看黛玉。可還不是描述她長得如何,而是說她的病。黛玉一直是有病的,她一直在生病,總是在吃藥,老是哭。這個病其實有點象徵意義。

蒋勋:林黛玉的灵气来自哪里?

黛玉有一種美,這種美很特殊。作者沒有描述黛玉長什麼樣子,穿什麼衣服,可是黛玉生命的情境卻借這些東西呈現出來了。假如曹雪芹在這裡說黛玉穿了什麼顏色的衣服,頭上戴了什麼樣的釵環,其實那不是黛玉。黛玉完全是一個不存在的存在。

我們也很難解釋何為“風流態度”。現在我們說人“風流”是貶義詞,而古代講“風流”則是說一個人活出了別樣的性情。“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此處“風流”是指一個人的性情跟大家不同,不遵守一般的禮俗,而是有自己的生命特徵。作者用這個詞來形容林黛玉。

大家也覺得她有不足之症。從中醫角度講,“不足”就是有點虛弱。就問黛玉平常吃什麼藥,怎麼不找醫生趕快醫好。黛玉就開始講到自己的病。其實,黛玉的病根本不是世俗的病,而是心靈的病。

那黛玉就說:“我自來是如此,從會吃飲食時便吃藥,到今日未斷,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這似乎是在講生理上的病,下面緊接著就講到心理上的病。

她說:“那一年,我才三歲時,聽得說來了一個癩頭和尚,說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因不從他。”在第一回和第二回裡已經出現過空空道士、渺渺真人,道士、和尚都是預言者。這個癩頭和尚要化她去出家,林如海、賈敏這種世家的寶貝女兒,哪裡捨得?和尚就說,你捨不得她,只怕她的病一生都不能好。

蒋勋:林黛玉的灵气来自哪里?

這個和尚又講了最有趣的也很奇怪的話,說:“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林黛玉的病是跟哭有關的,只要聽到哭聲病就會發。可是林黛玉一生都在哭,讀過第一回和第二回的朋友都記得,她是絳珠仙草轉世,她到世上走這一遭只有一個目的,是要用眼淚還債,她要不斷地哭。

這裡講的不是身體的病。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病,要還你生命中不可解的緣分。這是作者寫得很微妙的地方,告訴世人人跟人的緣分,是一種他人不可知的牽掛。

更有趣的是,“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親友之人,概不見,方可平安了此一世。”就是說,除了父母以外不能見別的親人。而偏偏她媽媽去世,她一定要投靠賈家,這又等於是說她的病不會好了,最後也註定會死在賈家。

作者一直在玩一種寫實與非寫實交錯的遊戲,講到林黛玉說吃什麼藥是寫實的,接下來又說她不能聽哭聲,變成非寫實的。當黛玉說到吃“人參養榮丸”,又變成真實的病了。“人參養榮丸”是一種補藥。賈母聽了以後很高興,說正好這裡也配丸藥呢,就命令多配一料。有錢人家很講究進補,大戶人家有專門的藥房為他們配補藥,賈母覺得這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作者:蔣勳,臺灣作家、畫家、詩人、美學家,本文由勳衣草美學社整理編輯,僅供交流學習所用,不作商用!版權歸蔣勳所有,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謝謝!^_^

蒋勋:林黛玉的灵气来自哪里?

蔣勳老師獨家授權蜻蜓FM平臺,為勳衣草朋友們特別推出“美學合輯”,包括《細說紅樓夢》《中國文學之美》《孤獨六講》《生活之美》《身體之美》《美的覺醒》《細說王羲之》《說梵谷》等經典作品。購買成功後,大家可永久收聽。

蔣勳老師用質感聲音,帶你一起發現文學之美,生活之美。願你在喧囂時代,與偉大的靈魂在書中相遇,找回最純粹的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