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病理」:爲「全國最稀缺醫療資源」插上「網際網路翅膀」

“雲病理”:為“全國最稀缺醫療資源”插上“互聯網翅膀”

鍾南山院士曾說,臨床病理水平是衡量國家醫療質量的重要標誌。

病理醫生,被稱為“醫生中的醫生”:沒有準確診斷,何來精準治療?他們絕對“優質”,卻又絕對“稀缺”:我國現有病理醫生約1.1萬人,全國醫院病床超過500萬張,按照我國相關指南規定每百張病床配備1至2名病理醫生的標準,我國病理醫生的缺口高達4萬-9萬人。而培養一名合格的病理科醫生,一般需要10年以上。在上海,三甲醫院匯聚病理學各個亞專科——依託各大醫院強勢學科,專科病理發展迅速而齊全;但另一方面,優質資源分佈不均,基層醫院因缺乏病理人才導致學科發展受限,而市民為一紙病理診斷不得不往返奔波、苦苦等候……如何通過深化醫改,突破醫療服務的地域限制,讓優質資源實現均等、公平、可及?

“互聯網+”帶來創新革命:記者從市衛生計生委組織的專題採訪活動中得知,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2014年建立上海首個“雲病理”診斷中心,彙集國內頂尖病理專家庫成員,4年來會診疑難病理超過2500例,診斷正確率近100%,不僅惠及上海市民、推動區域醫聯體同質化發展,更輻射全國百姓、積極探索精準健康扶貧——建立分級診療新秩序,打造上海醫療服務創新品牌。

“雲端革命”,新模式構建新秩序

因為社區沒有病理檢查設備、更沒有病理診斷醫生,居民們患病做病理檢查、等報告,每次都不得不扎堆大醫院。自從有了“醫協網”、有了“雲病理”,浦東大團社區的李阿姨說,再也不需要來回折騰了。

7月中旬,李阿姨因腹痛到大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全科醫生初步診斷為胃潰瘍,但不能排出腫瘤,建議她做胃鏡檢查。雖然社區沒有病理檢查設備和病理診斷人員,但在浦東南部業務緊密型“醫協網”的協助下,全科醫師通過“醫協網”內胃腸鏡預約系統為李阿姨預約浦東醫院胃鏡。按照約定日期,李阿姨順利進行胃鏡檢查,通過“雲病理”會診平臺,本來在社區時需要一週才能獲得的病理診斷報告,當天就有結果,慢性胃炎的病理診斷給李阿姨吃了一顆定心丸。

“醫改,離不開信息化建設的強力保障,破解醫療難題,需要互聯網思維。”浦東醫院院長餘波認為。4年前,在復旦大學和浦東新區衛生計生委的支持下,復旦-浦東疑難病理會診中心暨“雲病理”平臺啟用,依託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和復旦臨床病理診斷中心,浦東醫院與復旦醫科強大的亞專業病理資源及國內最大的病理專家庫聯姻,叩開數字化遠程醫療建設的大門:數字化切片掃描傳輸調閱系統,可將病理切片的光學圖像變為可傳送的數字圖像(即高清可視數據),並通過遠程接收系統,傳遞給相關病理專家,而病理專家也可將診斷結果第一時間傳輸給臨床醫生,為患者就醫提供便利。

“不用醫生外出會診,同一平臺還能實現多位醫生同時閱片和探討——通過轉變傳統會診模式與會診途徑,有效緩解病理診斷資源不足的難題,不僅為患者改善就醫體驗,也在病理人才培養、質量監控等方面化被動為主動。”餘波表示。

新模式帶來新秩序的建立,“雲病理”區域輻射效應不斷擴大。如今,作為區域醫療中心的浦東醫院已實現“承前啟後”的功能:對於區域內病理學科薄弱、病理醫生缺乏的醫院,為他們提供病理診斷支持,助力患者精準治療和學科發展壯大;另一方面,對於疑難複雜病例,通過“雲端”請背後強大的“復旦專家庫”協助,最短時間提供病理報告,為治療贏得最佳時機。“這樣一個連接患者、醫生、醫院的平臺,可以讓居民安心留在社區,也讓上下級醫院醫生更緊密聯繫,從而推動區域分級診療形成。”餘波認為。

“天涯比鄰”,新服務打造新品牌

切片、染色、診斷流程……浦東醫院病理科主任遊慶華至今記得第一次通過“雲病理”平臺指導陝西華陰市人民醫院病理科醫生的情景,“我們從線上線下對他們的病理診斷和技術人員進行全面指導和培訓,從源頭上規範標本接收制度和流程,原來病理切片質量差、標本自溶等嚴重影響病理診斷現象再也沒有發生。現在,他們已實現石蠟切片優良率和診斷準確率‘雙提高’,手術中快速診斷和各種病理技術也將逐步開展和完善,基本可滿足臨床各種病理診斷服務要求。”

“雲病理”不僅推動“精準診療”,還在探索實現“精準扶貧”:將優質醫療資源輻射至全國老少邊區、革命老區、“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只要有一套掃描系統、一臺上網電腦、一個傳輸軟件,就能瞬時突破空間侷限——跨越萬水千山,為醫療資源“旱地”帶來一場及時雨。

浦東醫院已在陝西省華陰市人民醫院、雲南省文山市人民醫院、新疆莎車縣人民醫院等建立多個“雲病理分中心”,實現遠程病例討論和病理會診。“目前加入‘雲病理’平臺有近10家醫院,我們通過平臺為所有醫院提供病理基礎知識、臨床病理技術和診斷技能培訓,定期開展疑難病理讀片會,助推各家醫院病理技術及病理診斷質控的標準化和同質化。”餘波介紹。

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長章濱雲看來,“雲病理”不啻為“互聯網+醫療健康”的一個成功示範:“醫療服務具有地理可及性,但依託互聯網,遠程醫療可實現臨床診斷、教學示範,以及MDT會診等多個功能,是當下緩解醫療資源‘不均衡狀態’的最有效方法——讓醫療水平較低、醫療資源或缺的地區也可獲得優質診療,惠及更多民眾,同時通過遠程帶教,提升當地醫療水平,逐步將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留在當地,也讓三甲醫院可以面對更多真正的疑難重症,通過如此‘分流’,使‘供給方’和‘需求方’實現雙贏:共同獲益,並肩提升。”

集聚專家、輻射資源、帶動發展,以創新突破的卓越心提升廣大民眾的感受度——互聯網時代的“雲病理”模式,也折射出“上海服務”新品牌的新願景:推動遠程醫療服務持續健康發展,真正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雲病理”的國際化、標準化、同質化任重道遠,而同時,“雲病理”的可複製、可推廣、可借鑑,也將為上海醫療健康服務品牌鑄造帶來更多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