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校園貸公司704起訴四百多名大學生這一案件?

如何看待校園貸公司704起訴四百多名大學生這一案件?

有的時候你完全不用說謊,只用把真相說一部分,隱藏一部分,就可以輕易控制輿論的傾向,讓大眾倒向截然不同的兩端。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都是瞎子,而真相就是那頭房間裡的大象,就算它離我們再近,該看不清的還是看不清。抓住筆桿子的人就像抓住了盲人的手,想讓你摸哪裡你就只能摸到哪裡,於是你一會兒以為大象是一根長鼻子,一會兒以為大象是一隻蒲扇大的耳朵。

其實都不是。大象就只是大象。

對於這個“借校園貸買手機,四百多名大學生成被告”的案件,其它平臺我不清楚,網絡上的朋友們似乎驚人一致地認為他們不值得同情,並對當代大學生的素養之低智商之離奇感到震驚——憑良心說這種反應是完全沒有錯的,因為報道這個新聞的媒體用一種看似隨意其實字斟句酌的筆法,用新聞裡的每一句話露出的每一個信息來拼命傳達這樣一個信號:

這些大學生是法盲,而且不要臉,是奇葩,是貪小便宜的市儈,來罵他們吧,來批判他們,唯獨不要有同情……

如何看待校園貸公司704起訴四百多名大學生這一案件?

然而除開第一句陳述時間地點人物的話沒有調戲讀者情緒以外,從第二句話開始,寫新聞的人就在放飛自我顛倒黑白了。

“每個案件借款金額在7000元左右,大都拿來買高檔手機”,

平心而論,這句話有說錯嗎?好像錯是沒有的,只不過從對案件經過更詳細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借款7000元和買高檔手機這兩件事的先後順序被小編寫反了而已。

既然都是真實情況,先後順序很重要嗎?

很重要!

雖然沒有直說,但這樣表述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些大學生是主動去借高利貸,然後用借來的錢買了高檔手機”。一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zuo逼形象是不是就宛然紙上了?

但實際情況是什麼呢?是這些高利貸是在學校做宣傳,公然用免費送手機電腦的噱頭誘導學生入彀的,學生被告知的也不會是“這是一個校園貸”,而是一種“需要你去兼職換取工時來抵消商品的分期款項”。

為了買一個新手機或電腦,四百多名大學生既沒有找父母要錢,也沒有裸貸,更沒有人去找一個有錢的男朋友當冤大頭,而是主動投身兼職,用勞動換消費。

這樣看是不是就正能量多了?

固然,在條約裡這個公司也寫了“如果不參加兼職的話也可以用金錢來替代”,但是注意這個“也可以”,在老奸巨猾的“社會人”的小手段下,很快“也可以”就變成了“必須”。

但這些陷阱是隱藏著的。

學生們怎麼能想到,在光天化日的校園裡,在清清楚楚的合同中,還能有人以一種扭曲的強盜邏輯,藏下一萬個大坑等著埋葬他們?

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

更何況,現在高利貸者們還裝出了純良的受害者嘴臉。

第二句話“經法官跨省去調解,僅有三人主動還錢”。

這句話實在是深諳“春秋筆法,一字褒貶”的精要!

首先主語是法官,顯得權威正當,連高利貸都知道要訴諸法律,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靠潑油漆、打人來威脅還錢,你們這些大學生卻連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的道理都不知道!

對比可真鮮明。

然後說是“跨省去調解”,顯示法官付出了極大努力和辛苦,而“僅有3人主動還錢”的寒酸結果更是突顯出這幫大學生的冥頑不靈。

於是這件事一下子就變成了大學生和法律的對抗了。放高利貸的人好像隱身了一樣,讀者會下意識地把他們忘掉,沒人會深究他們到底幹了什麼,因為法官和這幫大學生的存在感實在是太強了!

但是真相的全貌就是如此嗎?

就是一群老賴遇到了文明守法新時代高利貸者的故事?黃世仁化身白蓮花,而楊白勞變得面目可憎?

這就是寫文章的人的厲害所在了!他的確一個字都沒說謊,只不過避重就輕,抓小放大,混淆重點了而已!

首先法官跨省調解的事情是真的嗎?是,但是這並不是高利貸者的唯一手段也不是主要手段。我們可以看到,潑油漆,打人,把學生們的個人信息和照片印成傳單灑得滿天飛,這些東西仍然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如何看待校園貸公司704起訴四百多名大學生這一案件?

如何看待校園貸公司704起訴四百多名大學生這一案件?

如何看待校園貸公司704起訴四百多名大學生這一案件?

其次“僅有三人主動還錢”,指的是按照高利貸利息,連本帶利翻上幾十倍的還,還是隻還了七千塊本金就算還?

報道里略掉了這個部分。

但顯然是指讓高利貸者們稱心如意的還上幾十倍的錢才配叫還的,因為這些學生之中,其實很多人早就已經給了高利貸公司遠遠不止七千塊了。

“而不少大學生還認為:他們借的錢可以不用還”,這句話是讓網友們吐槽最多的,也是這個新聞的點睛之筆。

正是在這句話的唆使下,人們產生了“這些大學生從一開始就打著賴賬的主意,以為高利貸就不用還一毛錢,可以隨便用”的主觀印象。

事實上如果不瞭解內情,得出這個結論是無可厚非的。因為這句話寫的實在是太漂亮了!他們之中有人這樣認為嗎?有的,而且不是一兩個,而是幾乎全部人都認為這筆錢“不能再還下去了”。

因為這是一個填不平的坑,填到後面是要拿他們自己甚至他們父母的屍骸去填的。

根據調查,這個校園貸公司的外表是一個兼職APP,學生剛簽訂合同拿到手機或電腦的時候裡面的確會有少量兼職信息,但一則兼職的數量遠小於“送出”電腦手機的數量,導致必然有部分人要還真金白銀,另一方面這也只是初期,到後來APP裡面根本不再發布兼職,只能還錢了。

對於想通過勞動換一個新手機新電腦的學生們來說,從用工換物變成普通的購買,固然是一個打擊,但其實也不算什麼事,很多人都是有這個心理準備的。

唯一的問題在於坑不止一個。

當你這個月因為沒有搶到APP裡的兼職,而導致沒有還上這個月分期的幾百塊時,你其實已經註定要還幾萬塊了。

一個學生在這個月沒有搶到規定數目的兼職,於是他下個月馬上還了兩個月份的還款,並且在認清所謂兼職抵價完全是一個幌子後,之後的每個月都按時且迅速地把分期還上。

這應該是一個理性人在已知信息已知條件下能做到的最好了吧?但這個高利貸公司完全是不按套路出牌的。他們在半年後通知這個學生:你五月份的分期沒有還,現在要利滾利一次還清。

一筆再小的高利貸半年不還,是什麼後果大家應該能想象。但是他不是已經還了嗎?按照正常人的邏輯來說是這樣的,但是這個校園貸的規定是“下個月不能替這個月還錢,這個月欠的錢如果當月沒還上,就只能一直欠著”。

比起這種規定的無恥和霸道,更讓人不齒的是,這個公司從一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中都沒有告知這些學生他們的“規矩”。

對於一個一般人“理應”知道的規矩,其實不用告知也是可以發揮效力的。

但是這是理應知道的嗎?難道說我現在定一條規矩,只要你出現在我面前後沒立刻做三十個後空翻我就要拿走你身上所有的錢這種規矩,也是可以不經由你同意就發生效力的嗎?

有趣的是,當質問這個公司他們 的道理何在的時候,他們說:“就像一個人長大一樣,年齡只能往前走,你6歲不可能回到5歲去對不?!”

對啊,時間當然不能倒流,因此六月也當然不能還五月的錢,於是一個打著兼職換電腦名義的校園貸陷阱就於斯成型了。

只是這樣的劇情太複雜也太平庸,“惡”太多了,也許人們現在更喜歡看看“傻”?

更何況是大學生的“傻”!

於是在小編的筆下,人們看到了一出簡單易懂、喜聞樂見的滑稽劇。

誰又能知道,在這出滑稽劇的背後,正上演著的是誘騙、欺詐、逼迫、覺醒、反抗的情節,以及一幕幕的顛倒黑白、愚弄人心呢?!

這些大學生,他們是認為“可以不用還”這筆越來越龐大的爛賬嗎?

是的。

因為確實不該還。

如何看待校園貸公司704起訴四百多名大學生這一案件?

他們的確組織了QQ群,但為的不是集體耍賴,而是共同維權。

在這個群裡,還款遠遠超過借款總數,還交納了大量逾期金的數在千人,其中很多是已經給了五倍十倍的錢。但這個坑,這些高利貸者們仍然如附骨之疽一樣死纏著他們。

不,他們不是疽,是螞蝗,是吃人的惡鬼!

這些大學生也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要組織起來的,但是現在他們已經沒有退路了,他們退了千步萬步,再退一步就是無底深淵。

他們想爬出來,他們要爬出來,他們也必須爬出來。

在他們團結起來奮力爬出這個陷阱的時候,如果我們不能提供幫助,那麼也請冷靜地旁觀。不要嘲弄,不要哂笑,不要被有心人故意帶的節奏給利用,也不要做一個在別人跳樓的時候還拍手叫好的冷漠看客。

看吧,安靜地看吧,事情正在起變化。

最後,我要說,這些大學生是勇敢的。

可能他們還不太懂這個社會的陰暗面,這會使他們有時容易落入陷阱。

但他們能夠有勇氣、有組織地去和這些想吸他們血並且吸他們父母的血的人做鬥爭,而不是屈服,更不是崩潰,我敬佩他們。

同樣是關於校園貸,他們簡直是一群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