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理中查明被告主体不适格应如何处理

众所周知,原告主体不适格,其即不具备提起该诉讼的权利,也即不享有程序法意义上的诉权,因而法院应当依法裁定不予受理,已经立案的,则应依法裁定驳回起诉。对于被告主体不适格的,法院该如何处理,我国司法实务界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从程序上裁定驳回起诉。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从实体上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

驳回起诉和驳回诉讼请求适用之区别。前者适用用将导致诉的不能形成,涉及的是程序问题;后者关乎的是原告的诉讼请求是否得到支持,涉及的是实体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处理程序意义上的问题使用裁定书的形式,而处理实体问题,则需使用判决书或者调解书的形式。因此,法院需制作裁定书驳回起诉,驳回诉讼请求的,则需制作判决书。笔者认为,被告主体不适格的,应当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而非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故而,法律对于被告的要求,仅仅是“明确”,而非“恰当”、“正确”、“适格”。现实生活中,同名同姓者颇多,如果因为没有明确的住址等身份信息情况,导致无法确定具体的被告,就属于无明确的被告,原告坚持起诉的,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已经立案的,应裁定驳回起诉。从现行案件受理的审查制度来看,法院立案时对于案件的审查只是形式上的审查,不涉及案件实体的审查,被告主体是否适格,并非一目了然之事,在法院受理阶段往往无法调查清楚,需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通过当事人对事实的陈述、举证、质证、辨论等,法官才能综合判断,从而产生诉讼主体适格与否、责任承担等事项的裁判心证。被告主体适格,方可引起被告对原告诉讼主张的承受、抗辩、反驳等实体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这是原告诉讼请求得以成立的必要前提,因而影响的是原告实体意义上的胜诉权,而非能否诉讼的程序诉权,是属于案件实体问题的范畴。

综上,笔者认为,被告主体不适格的,法院则可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的规定,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同时,笔者认为,为减轻当事人诉累,更好地践行司法为民,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同时避免法院诉讼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法官在被告主体不适格时,宜向原告释明,建议其申请变更适格被告,由法院通知变更后的适格被告参加诉讼,进一步开展审理活动。如果原告拒绝变更被告的,则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作者:李海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