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角色再造推进农民市民化。

(一)尊重农民习惯是角色再造的重要基础


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是一系列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角色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变迁,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在进行整体转型过程中,有效转变角色群体思维是推进农民市民化的重要突破口。社区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区文化相结合,从而唤醒农民对于市民新角色的认同感,实现了农民角色向市民角色的转化。

​以角色再造推进农民市民化。

图片来自东方IC

(二)角色再造的实现需要深化自治

在传统农耕文化下,农民一直处于稳定的“熟人社会”之中,有良好的的自治传统。迁入社区之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传统自治无法再显现出治理价值,社区治理迫切需要深化自治,来激发社区自治的新活力。社区在原有自治组织的基础上,撬动社区草根精英的力量,成立多方组织,转换固有农民角色下的自治模式,塑造新市民角色下的自治模式,有效优化了社区治理。

​以角色再造推进农民市民化。

图片来自东方IC

(三)完善农民就业是角色再造的有力保障

完善农民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的重要保证。在完善农民就业的过程中,社区帮助农民转化职业角色,对于农民上岗就业进行了再定位、再引导、再培训,通过打各方就业渠道,创新就业岗位,解决了居民的就业难题,保证社区内“零家庭失业”,实现了居民“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城镇化。

​以角色再造推进农民市民化。

图片来自东方IC

(四)角色再造的核心在于激发内生动力

角色再造的根本在于人的“自变”,即激发内生动力。新市民的角色再造不仅需要政府相关制度的创新和政策调整,更需要农民自身主动适应新角色。因此,角色再造实现了由依靠单一的外部推动力,向依靠外部推动力与内在活力双力齐“动”的转变,让“自变”有序推进。社区通过为居民提供多元的参与渠道、协调渠道、就业渠道,让居民不仅能积极融入社区生活,更推动了人的由内而外的“自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角色再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