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語文 第16講 作文審題立意-抓

第十六講 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抓)

人教版高三語文 第16講 作文審題立意-抓

一、課堂導入

審題立意"六字訣"即"轉拿提抓辯挖",今天教學"抓",就是抓材料中的關鍵詞語,抓住了材料的關鍵詞語,就抓住了材料的要害,抓住了材料的題眼,立意就會呼之"躍"出。

二、複習預習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一位禪師有個愛抱怨的弟子。一天,禪師將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讓弟子喝,弟子說:鹹得發苦。禪師又把更多的鹽撒進湖裡,讓弟子再嘗湖水。弟子喝後說:純淨甜美。禪師說:生命中的痛苦是鹽,它的鹹淡取決於盛它的容器。你願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除詩歌外),自擬標題;不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範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例文:

心胸若大海

心胸是一個人的素質、內涵、人格的體現。古人云:君子浩海之氣,不勝其大;小人自滿之氣,不勝其小。心胸應若大海,它平凡,它低調,它內斂。氣壓乾坤量含宇宙,胸吞百川,懷包萬仞,方可成就非凡的氣度。

心胸若大海,海能納百川。蘇子的心胸不可謂不廣,在坎坷的仕途之路上一路高歌前行。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出口成章並開創豪放詞風,他的光彩令他周圍的人黯淡無光,於是他們不願做綠葉開始詆譭蘇子。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終於,皇帝下令,貶!這一貶對他人來說可能是宣判了死刑,可蘇子沒有抱怨,他用寬廣的胸懷包容了一切詆譭,他用豁達的胸襟回世人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

心胸若大海,海亦能平靜無波瀾。悉達多在未成佛陀之前曾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此舉遭到了天魔的極力阻撓。天魔大怒,先製造了山崩地裂、巨雷大鳴、飛沙走石等假象,然後以三個女兒渴愛、憎惡、貪慾為誘餌誘惑釋尊悉達多,而釋尊此時已心如止水,心胸若海,所有天崩地裂、所有媚態引誘都如一粒小小的石子投入大海,引不起絲毫波瀾,終於修成正果。

心胸若大海,海能承載萬物。易經上說"君子以厚德載物",藺相如便可謂有海一樣的胸懷的君子。眾所周知,他曾在強秦的威力下冒生死之險,力保和氏璧,完成"完璧歸趙"的使命。趙王因此封他為上卿。大將軍廉頗得知後不甘其下,揚言要羞辱他。藺相如處處忍讓,不與計較,終於廉頗為他的德行與胸襟感動,演繹了"負荊請罪"的佳話。若不是擁有厚德載物的寬廣胸懷又怎能令廉將軍折服,令後世代代傳頌!

沙漠不拒絕每一粒沙子,故能成其無垠之美;高山不拒絕每一顆碎石,故能成其高聳之美;大海不拒絕每一朵浪花,故能成其廣博之美。心胸若大海,是鑄就輝煌的熊熊烈焰,是導向成功的步步階梯。心胸若大海,是楚莊王能容宴會上醉後輕薄妃子的臣子,終贏得沙場上危急關頭壯士"提攜玉龍為君死";心胸若大海,是齊恆公不計前嫌,重用擁有安邦定國之才、經天緯地之略的管仲,終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心胸若大海,是秦穆公雖失良馬仍贈以美酒,交得三百良友,大難臨頭方得救;心胸若大海,是落難皇族劉備求賢若渴,善納雅言,借得子龍之勇武,顧得臥龍之智謀,終成為蜀中霸主,鼎足一國。心胸若大海者,待人以善,施人以恩,能化干戈為玉帛,化勁敵為益友,化險為夷,轉危為安,成就人生之輝煌。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心胸應若大海,它平凡,但不代表平庸;它低調,但不代表俗套;它內斂,但不代表無光。 心胸若大海,海納百川,靜如止水,承載萬物,鑄就不凡!

三、知識講解

知識點

審題立意是作文的關鍵,"意"猶如一軍之帥,是靈魂,立意如何決定著文章的質量。高考作文,可謂是成也立意,敗也立意。

易錯點

抓不住重點,不會利用材料中的關鍵詞語。

四、例題精析

跳躍思維

跳過事物中的某些中間環節,省略某些次要的過程,直接達到終點。

六字訣——抓

材料 關鍵詞語

材料 關鍵內容

【例題1】

【題幹】

預測,是指預先推測。生活充滿變數,有的人樂於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的人則不以為然。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答案】

預測,不一定成真

有人說,"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會是什麼滋味。"

現代人大多都會有看天氣預報的習慣,根據未來天氣情況改變自己的計劃。不過,天氣預報也會有不準的時候。當一個不喜雨天的人,看了天氣預報之後做好了全副武裝,結果遇上的卻是一個豔陽天,這應該也算得上是一種意外的驚喜了吧。

其實,生活的最美妙之處就在於它的不可預見性,你不知道你的未來,也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但是,生活不是全然沒有規律的,你完全可以根據現狀和一些規律,推測出未來可能會發生的情況,從而做好充足的準備來面對未來。當然,預測,並不是現實,所以也不可全部依賴預測。畢竟,有些預測也許不會成真。

然而,總是有人會選擇性地不接受一些在他們看來不好的預測,並且自欺欺人地告訴自己,那只是預測,不一定成真。卻經常會忽略,有些預測並非是空穴來風,假使他不以為然,那些目前還只是預測的結果將來很可能會在未來發生。就如蔡桓公不聽名醫扁鵲對於他身體情況的預測,沒有在病症剛顯露之時及時治療,等到真正病入膏肓,連名醫都無法救治之時,才有了後悔的意思,卻再也無力迴天。又如項羽不聽范增對於留下劉邦必然留下後患的預測,沒有及時免除後患,最後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因為不相信預測而最後使預測成真的例子遠不止這些,卻總還是會有人重蹈覆轍,不撞南牆不回頭。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預測就一定會成為現實。任何預測的提出,大都只是建立在當時的情況下的。換句話說,只有當前的情況持續下去,預測才有可能實現。但是,任何的情況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我們不希望成真的預測實現不了。試想一下,假如蔡桓公一開始就聽取了扁鵲的話積極治療,項羽聽了范增的建議免除後患,那麼,那些預測不就不會實現了嗎?所以說,預測的最終實現與否,實際上都在於你自己。

對於預測,應當接受,並不是說預測一定會成真,而是說要接受預測可能會發生的可能性,從而對其做好準備。假如預測到的結果是理想的,那就應該保盡力而為;假如預測到的情況不是自己想要的,就更應該反思自己,從而使自己向好的方面轉化。當然,也不要被預測所束縛,因為它不一定會實現,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解析】

圍繞"生活"談"接不接受"對生活的"預測",而不是單純談"預測"。

【例題2】

【題幹】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知名主持人樂嘉帶年僅4歲半的女兒參加沙漠徒步活動,孩子跟大人一樣徒步4天走完近76公里。一路上,孩子的兩條大腿上密密麻麻生出大塊的紅疹,腳上也起滿了水泡,晚上睡不好……樂嘉說:"我會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她學會獨立和堅持。"也有人認為,這簡直是在折磨孩子。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請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觀點。

要求:結合材料內容,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答案】

是鍛鍊還是折磨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近日主持人樂嘉連發多條微博,分享了他與女兒首次參加沙漠徒步活動的過程。視頻中,樂嘉年僅4歲半的女兒蹣跚前進,跟大人一樣徒步4天走完近76公里。輿論場中的意見分為兩派,有人認為這對孩子是積極的鍛鍊,塑造了孩子的獨立性和吃苦精神;也有人認為,這簡直就在折磨孩子。

不消說,雙方說的都有道理。何況,如何教育孩子,本就沒有標準答案。無論是虎爸虎媽,或是慈父慈母,皆無原罪。如此說來,樂嘉的教育方式引發的爭論固然熱鬧,實際上不過是他人多管閒事?

事實並非如此。在這場討論中,十分關鍵卻又為輿論所忽視的,是樂嘉女兒的所思所想。樂嘉的教育方式究竟是鍛鍊還是折磨,對此最有發言權的,無疑是孩子本人。可如今,眾人將大把精力花費在爭辯何種教育方式更可取上,並沒有在意孩子的想法。

而這一現象的發生,恐怕不是偶然的。中國家庭在傳統觀念裡推崇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顏氏家訓》等經典著作,無不將"教子"置於首要位置。這也意味著,家庭教育容易被異化為單向的灌輸,將父母的三觀強加給子女。

當記者就其對女兒的教育方式向樂嘉提問時,他如是說:"她的問題在於她喜歡走,她很開心,但她走到一半的時候想放棄。不可能讓她放棄,如果放棄了,她以後一輩子都會因為這件事情沮喪,她以後做任何事情都會給自己找藉口,她過了這個坎兒以後,做任何事情她都會告訴自己要堅持。"這段回答值得玩味。因為女兒"喜歡",所以帶她參加艱苦的沙漠徒步活動,這本無可厚非。可樂嘉所忽視的是,女兒同樣應該擁有放棄的權利。至於她這一輩子是否"會因為這件事情沮喪",不該由樂嘉來判定。

杜威、蒙臺梭利等教育家的理念各有不同,但核心觀念有一個:孩子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應該在尊重兒童的人格和天賦的基礎上進行。但這對中國家庭中天然擁有權威的父母而言,並不容易做到。他們往往傾向於簡化與子女的交往關係,不願意也不可能受子女的約束。因為他們制訂了遊戲規則,當然不願意受它的制約。若干年前,美劇《成長的煩惱》熱播,著實震撼了我。原因就是,兒子麥克竟然直呼老子傑森之名,兩人竟還勾肩搭背,如朋友般聊天。無須諱言,許多中國家長沒能意識到,獨立性與自主性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們實在沒有必要對樂嘉究竟在鍛鍊還是在折磨女兒太過糾結。關鍵在於,選擇怎樣的成長方式,應由樂嘉與女兒共同決定。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才能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真正實現人生價值、造福社會。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內容"徒步4天走完近76公里",觀點"讓她學會獨立和堅持""折磨孩子"由此選擇一種,或進行辯證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並進行論證,也可拓展到當今的"孩子教育"問題進行分析。

【例題3】

【題幹】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前不久,一則幾經反轉的新聞事件引起廣泛關注:一位79歲的老人跌坐在一輛玩具汽車前,被網民、媒體定義為"碰瓷新高度",招來罵聲一片。然而,真相卻與傳言截然相反,這位老人的確被玩具車撞倒受傷,也被孩子家長及時送到醫院,非但沒有敲詐勒索,而且婉拒了對方更多的賠償。真相曝光後,網友和媒體紛紛致歉,一位記者坦言,他乍看網傳視頻時想當然地認為老人在碰瓷,完全忘掉了新聞人應該先問真假再斷是非,事後很是慚愧。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答案】

跌倒的社會信任感該如何扶

老人跌坐在一輛兒童玩具汽車前,有圖,有視頻,似乎是事實。因而被網民、媒體定義為"碰瓷新高度",似乎也順理成章。然而,真相卻與之截然相反,相關媒體人又出來道歉。這不禁讓人發問,為什麼網友能跟風似的一邊倒,媒體人為何忘了職業良知與底線?雖然最終證明了老人清白,但跌倒的社會信任感該如何扶起?

不可否認,近年老人碰瓷的事件確有發生,甚至出現了"老人變壞"或"壞人變老"的說法。很長一段時間"老人碰瓷"的負面新聞在各地層出不窮。但類似誤會,事件反轉的情況也不少。此情此景,似乎讓每個人都被卡在道德與不信任之間,進退兩難。那麼公眾的社會信任為何會遭遇危機?

媒體人不假思索的傳播導致信息展現不完整。儘管有圖,有視頻,有"真相",但這種碎片化的視頻展現的內容沒有前因後果的關係,再加上之前太多的碰瓷現象,嚴重傷害了善良人們的感情,老人碰瓷已經給社會大眾造成了不信任心理。而撞到老人的又是玩具車,更具有戲劇化的效果,會覺得凡是出現老人摔倒就是碰瓷。

當今的一些媒體人,對很多消息不能去深究,甚至有些人為了所謂的新聞時效性,只用極少的信息,倉促做出判斷。安徽亳州"女孩救人被狗咬"帶來的負面影響,足以說明一些媒體人的浮躁。

從眾心理的因素,也導致網絡輿論在傳播好人被訛的事件時,人們的負面情緒被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原本只是個案的不信任,而成了對整個跌倒老人群體的不信任。從眾心理,是一些人缺乏有關知識,又不願在判斷上深究,因此在情境不定的情況下,他人的判斷最具有參照價值。

看到老人摔倒扶一把,原本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現在許多人都用懷疑的眼光來看,這是一連串負面事件,特別是南京彭宇案過後產生的一種糾結的情緒,從情感受傷,到內心糾結,再到思維固化,難免就會有懷疑的眼光先入為主。

對此,我們又該如何端正認識呢?

正如材料中記者坦言"先問真假再論是非",對待新聞事件,我們在表達自己的看法時,應該多一點求證精神,不憑空猜測,要在事實的基礎上理性地發表觀點,不跟風盲從。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果連最初的信任都沒了,又何談傳承。信任"跌倒"了,仍然需要全社會共同扶起。

【解析】

注意關鍵詞:幾經反轉、網民、媒體、真相、網友和媒體、新聞人應該先問真假再斷是非

本材料立意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

(1)新聞媒體的角度:①先問真相,再定是非;②用事實說話;③莫忘職業道德,莫忘媒體責任;④維護媒體的公信力;⑤假新聞危害大;⑥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2)普通網民的角度:①不信謠不傳謠;②務求真相;③流言止於智者,不要人云亦云。

(3)事件當事者的角度:①勇敢面對媒體,及時公佈真相;②誠信;③勇於擔當。

五、課堂運用

【基礎】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對於不少年輕人來說,若沒有日曆的提示,一些傳統佳節到底是哪天可能並不清楚。諸如"寒食節""重陽節""臘八節",其起源、內涵、習俗早被淡忘。而感恩節、聖誕節等西方節日,卻得到不少人的熱捧;像11月11日"雙十一",5月17日"吃貨節"等人造節日,也已成為大眾購物消費的狂歡節。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為什麼我們需要節日?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節日?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答案】

傳統節日,我們靈魂的棲息地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每每讀到辛棄疾的這首《青玉案》,眼前總是能夠浮現出大宋京都汴梁彼時的美景,春風輕拂、花燈滿樹、星光輝映;能夠想象到,彼時的汴河兩岸一定是人頭攢動、遊人如織,大街小巷燈火輝煌、火龍翻飛。元宵節,除夕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能夠在這個傳統的節日裡尋找到快樂。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能夠隨口說出該詩句的大有人在,因為中秋節畢竟是長輩的口中、媒體的報道中經常談到的節日;但對描寫臘八節的"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洩春光有柳條"、描寫寒食節的"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的詩句恐怕能夠隨口說出的就沒有幾個人了,因為這些節日似乎已經被現代人遺忘了。

不是嗎?想想人造的"雙十一"購物節,人們的心情是何等振奮,"節日"前大家泡網、討論,"節日"中大家瘋狂點擊,"節日"後大家等待快遞小哥、彼此對比購得的商品,"剁手黨"們用徹夜難眠來詮釋這個新造的"節日"的內涵。但想一想,眼下有誰能夠在寒食節前精心準備寒食節要吃的食物?有誰能夠在寒食節表達對祖先的祭拜、對先人的感恩?

也許有人說,時代發展了,傳統節日落後了。

但是,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傳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我們與傳統文化聯繫的紐帶:春節,讓我們在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中體驗到家人的團圓帶來的內心安適;元宵節,讓我們在多姿多彩的花燈中展望新的一年;清明節,讓我們在祭祀先人、慎終追遠中體會到歷史的延續、家族的傳承;端午節,讓我們在包粽子、賽龍舟中感知健康的生命、充沛的活力帶來的愉悅;重陽節,讓我們在登高飲酒、觀賞菊花中表達對長者的尊重、對故鄉的思戀……

站在這條濫觴於遠古而流淌到當今的文化長河岸邊,我們能夠看到那些載著傳統文化、翻卷著思想浪花的河水在歷史的隧道中緩緩流淌……

這是生命的長河,它自始至終都承載著中國厚重的文化。面對傳統節日,讓我們把對祖先的尊敬、對文化的熱愛,細膩、虔誠地編織成一個紅紅的中國結,讓我們的思想、靈魂找到一個安靜的棲息地。

【解析】

材料的主要內容是現在一些年輕人重視洋節、人造節日而忽視傳統節日,並提出相關的問題,即現代社會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為何我們需要節日,我們需要怎樣的節日等。寫作時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一是表述傳統節日不能丟,要注重分析傳統節日在文化上的重要作用;一是洋節、人造節日在當今社會的作用,要注意把這些洋節、人造節日對當代人的意義寫出來,當然在行文過程中,要表達傳統節日不能丟的思想。材料的立意主要有:①豈能丟掉傳統節日;②洋節、人造節日不那麼可怕;③正確對待我們生活中的節日;等等。

【鞏固】

杭州圖書館允許拾荒者、無業遊民入館,讓他們在設有空調的書館內免費閱讀、看影視、上網、聽音樂。圖書館對他們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乾淨再閱讀。這個做法已經堅持了十餘年。因此,杭州圖書館被稱讚為"史上最溫暖的圖書館"。

曾有讀者對身邊的流浪讀者散發異味而感到不滿,無法接受,說允許他們進圖書館是對其他人的不尊重。對此,館長回答,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讀書,您如覺不便可更換座位,或者選擇離開。

對於以上事情,你怎麼看?請將你的看法寫一篇評論。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體現你的思考。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答案】

善心

"人之初,性本善。"哪怕是本性,在這世俗汙流淌過一回,也可能會漸漸被埋沒。

但依然有一些強大得閃耀著光芒的人用善心普照著周圍每一種人、每一個角落。杭州圖書館對無業遊民和拾荒者的接納,與把手洗乾淨再閱讀的唯一要求,與其說是同情,不如說這是善良之本性、和理所當然。而有讀者對因流浪者異味的不滿而提出意見,即使如今這種赤裸裸的嫌棄並不少見,但我仍想說,也請別傷害這些流浪者的庇護所。

有一顆善良的心,施捨便如清流般自然,在灌溉野花野草時,流水也感受生命的跳動、奔波的喜悅。人最能找到慰藉的,是從比自己更苦難的人身上。流浪者生活的不易,連身上異味也沒有辦法找個溫暖的家洗熱水澡清除,無疑我們欣慰,自己還是上帝眷顧的幸運兒。當有一方庇護所,讓他們能沉浸於閱讀之中,暫時忘卻煩惱與不幸,難道我們忍心讓他們被趕走重回漫無目的的路途上嗎?請施捨一片天地給流浪的人,施捨一個屬於他們的家。

保持一顆善心,尊重他人如同撐起一把無形的傘,給風雨中行走的人一個庇護。館長對顧客意見的否決,讓我想到美國一所監獄不僅提供給人們有益的書籍、豐富的戶外活動,還教導他們識字或按照自己的愛好選擇學習新的一門語言,而非讓他們坐在鐵欄圍著的牢獄裡暗無天日。教育他人,或閱讀書籍或通過勞動獲得報酬,是對他人真正的尊重。任何事物都是可塑的,不冷眼相待也不一味施捨。當我震驚於那位婦人嚴厲要求向她乞求的乞丐搬磚時,又何不為一個從衣衫襤褸到文質彬彬的紳士感動?請尊重流浪者,外表的異味不能成為你剝奪他們閱讀的理由。

始終懷揣一顆善心,明白人人享有平等的權利,對所有身份的閱讀者懷有敬畏。善良理應是一種普及於所有人身上的品質。尤其是對弱勢群體,更應多一份仁愛,多一絲包容,卻不是假惺惺故作自己清高的高冷姿態,實則是虛偽。

對待圖書館與眾不同的創舉,我深感佩服。我在這一善良的舉動背後領略到館長智慧樸實的心願:有閱讀的渴望,就會有奇蹟的誕生。

願每個人也有一顆不泯滅的善心,溫柔對待身邊的"流浪者"。說不定呢,就在某個陽光明媚的清晨,一位打著領帶、穿著西裝的紳士便按響了你家的門鈴,滿懷無盡的感激!

【解析】

抓關鍵詞:杭州圖書館、拾荒者、無業遊民、讀者、館長

立意:

關注弱勢群體,不能忽視他們的文化需求;

社會對弱勢群體的人性關懷;

關注弱勢群體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社會呼喚人性關懷;

社會公共服務應惠及全民。

【拔高】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一位富太太到寺院進香,看到一個叫戒痴的小和尚穿得很破爛。

她問師父:"那個可憐的小和尚是誰?"

師父很奇怪,不知道為什麼富太太覺得戒痴可憐。

太太說:"你看,小和尚的衣服都破了。"

其實,並不是寺裡窮得沒有錢給戒痴做衣服,而是戒痴太調皮,在寺裡上上下下地跑,有時候還跑到山裡爬樹摘果子,給他做的每件新衣服都會很快被穿破。

這次有施主指出了,師父便給戒痴換一套新的僧袍。並囑咐他以後不要再穿破衣服亂走,這樣影響不好,進香的施主會以為欺負小和尚。

戒痴忽然問:"那個可憐的太太是誰?"

富太太衣著講究,身上看起來總是金燦燦的,實在看不出富太太有什麼可憐的地方。

戒痴說:"你看她雖然衣著華麗,但她的眉頭一直緊鎖著。"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答案】

人生的樂趣在於精神的充實

人生的樂趣在於精神的充實,而不在於物質的富足。品讀精美的作品,從中領悟人生道理,會感到快樂;垂髫幼童,抑或懵懂少年,嬉鬧玩耍,會感到快樂;歷經艱辛,手術成功,患者家屬的一句感謝,會讓醫生感到快樂;三尺講臺,桃李芬芳,年輕學子的一聲親切問候,會讓教師感到快樂。

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精神的充實。無論物質是否富足,只要一個人的精神是充實的,即使是苦行,也能感到滿滿的喜悅。

"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能使宋濂在這種貧富懸殊的條件下"略無慕豔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足樂者"是宋濂對知識的渴望和得到知識後的滿足和快樂。求學雖艱,但與內心的充實相比,也是樂在其中。

三毛毅然前往夢中念念不忘的撒哈拉沙漠,去那個令她魂牽夢縈之地。在那裡,沒有親人的照顧和朋友的陪伴,有的只是漫天的黃沙和呼嘯的寒風,有的只是沙漠中落後的經濟條件和飄忽不定的政局。然而,這場旅途她走得艱辛卻也灑脫。在沙漠中的日子,她的心愈加清明澄澈,她將瀟灑和率性放任於廣闊天地,精神的充實是她的人生樂趣所在。在那裡,她寫出了深入靈魂的散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在惡劣的環境中,需要的是生命的頑強不屈。環境雖惡劣,旅程雖險遠,但為了自在充實的內心,她已是樂在苦行之中。

莫言至中年才獲得諾貝爾獎,為眾人所知;屠呦呦傾盡一生研究青蒿素,讓世人感受到生命的價值。無論在文壇,還是在科研領域,他們都刻苦前行,然而,在物質方面,他們卻沒有太多的要求,他們的獎金,不夠在北京買套大房子。在這個土豪橫行的時代,很多人的財富"得來容易",豪車、豪宅自是小事一樁。然而,對莫言、屠呦呦這些人來說,能夠支撐自己事業的,絕不是這些物質方面的東西,而是充盈豐富的內心,還有歷史的使命。因為行路艱苦,得來不易,才倍加珍惜,才倍感其樂。

人生的樂趣在於精神的充實,即使苦行千里,回望自己走過的路時,也會在心中感到快樂。一路的艱辛等待和困苦,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流下的汗水澆灌了路旁的樹,放眼處,已然枝繁葉茂。世人皆嘆人生苦,殊不知樂在苦行處。

【解析】

題目所給材料是一個哲理性很強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主要是富太太和小和尚。故事主要講的是富太太看小和尚"可憐",而小和尚則覺得富太太"可憐"。構思時,可以分別從兩個人的角度分析。小和尚不認為自己的衣服破舊可憐,這表明他能夠保持天性。衣著華麗的富太太覺得小和尚可憐,這是"以貌取人";而她眉頭緊鎖,表明她在物質上可能很富足,但在精神上並不充實。如果從材料整體思考,兩個人都看到了別人的短處,得出的評價都帶有主觀性。這樣,就可以得出全面看待事物的立意方向。因此,寫作時,可以從以下角度立意:人生的樂趣並不在於物質的富足,而在於精神的充實;保持天性,快樂充實;全面看待事物;別用自己的長處看待他人的短處。

課程小結

跳躍思維

跳過事物中的某些中間環節,省略某些次要的過程,直接達到終點。

六字訣——抓

材料 關鍵詞語

材料 關鍵內容

人教版高三語文 第16講 作文審題立意-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