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思考筆記(4):供需關係

投研思考筆記(4):供需關係

什麼是市場?經濟學教材告訴我們,市場是買賣雙方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

具體一點,有買家和賣家存在,就形成了“市”,交易的頻次多了、規模大了,就形成了“場”,市場是買賣雙方之間的重要樞紐。如果是空有報價卻無法達成交易,就是“有價無市”,就像當下的新三板。

買家和賣家構成了市場最核心的主體,分別代表需方和供方。所以,理解市場,要先理解供需關係。市場的本質是供需。

供需的失衡,將可能帶來財富的機會。

比如新三板發展初期,第一批掛牌、做市的企業,受到了資本的熱捧,這並非因為它們有多優秀,只是當時的企業供給少、資金需求多所造成的特定階段的財富創造。再如改革開放初期,有人只是簡單將某一地區商品運輸到另一地區就賺了大錢,京東的第一桶金只是在中關村給人組裝和批發電腦。

供需關係中,需求決定了天花板,也就是蛋糕將有多大,供給則決定了蛋糕被分享的結構。當蛋糕越來越大,分享者卻越來越少,那一定是非常不錯的行業,比如電商、前幾年的智能手機。

供需格局通常有以下六種:

1、供給擴張,需求擴張

往往出現於新興行業,市場最愛熱捧,如果兩年前的新能源汽車、如今的區塊鏈。這種供需關係下,故事最多、行情熱鬧,行業普遍享有高溢價,但不確定性極大。“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2、供給穩定,需求擴張

聽上去就知道是很不錯的供需格局。一般需要關注兩點:一是需求的擴張是否持續?是否長期態勢?二是供給為何減少?最佳的狀態應該是,由於准入門檻的提高且不可逆導致供給減少。比如醫藥行業,一致性評價將行業門檻大大提高,但人口老齡化、居民看病吃藥的需求卻在增長。

3、供給減少,需求穩定

行業進入成熟期,多年廝殺後已消滅大多數,逐漸進入寡頭壟斷格局。這種行業往往容易受到市場的低估,因為其表象的行業增速很小。但實際上寡頭在這一時期的盈利能力卻反而可能提升。如果優先者相對於市場整體的份額還較小,這種被忽視的狀況可能成為優質的投資機會。比如食品行業、家電行業,像雙匯和美的這樣的公司仍然還有不錯的成長空間。

4、供給穩定,需求穩定

需求廣闊,但進入壁壘太低,難以產生壟斷。這種行業的問題是進入的壁壘實在太低,無論經過多少個經濟週期,依然無法將供給大幅下降。在這樣的行業中,需要關注擁有鮮明差異化定位的公司,或者在商業模式上克服同質化的公司。比如餐飲行業,海底撈和星巴克就是成功典範,服裝行業,優衣庫、南極電商的模式也值得學習。

5、供給增加,需求穩定

這種格局會讓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但如果這種格局是從過去的“供給穩定,需求增長”演變而來,那麼往往預示著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個人覺得目前的鋰電池行業就有這個趨勢,前幾年的箇中產能擴張,可能正使整個行業發生反轉。

這種格局下,可以關注兩點:一是是否有新的需求可以被開拓,二是通過市場競爭將對手擠出市場。

6、供給減少,需求減少

基本可以斷定是產業落日。供給減少看似降低了競爭壓力,但這種減少並非來自某個企業的成功將其他對手擠出,而是需求的大幅萎縮導致企業無法獲得最低收益,更別說有新的競爭對手進入了。MP3、數碼相機、報紙雜誌,都曾風光一時,但只屬於階段性需求或被其他產品替代。

企業通常面臨兩種典型的供需格局需要注意,兩者格局的破解方式各不相同。

一種是面對著現實的巨大需求,但似乎這個市場過度分散化。一般出現在傳統行業,裝修、百貨零售、品牌服裝或者零食飲料等,更多關注經營模式和特色上的創新。

傳統行業最具有殺傷力的往往是新興商業模式的出現,新模式可以有效克服“做不大”的行業難題。比如金螳螂在裝修項目管理的標準化、人才培養的梯隊體系、通過工廠模塊化降低現場施工時間和材料耗費等,正好切中行業一直以來無法做大的弊病。

另一種是行業內佔據明顯的競爭優勢,具有壓倒性的市佔率,但問題是行業的需求有多大似乎並不清晰。

以一些細分市場的科技型企業為主,比如行業應用軟件、特殊化工材料等。

需要關注教育市場擴大需求,以及通過不斷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挖掘客戶需求的能力。這就要了解企業通過什麼策略來挖掘需求?實現替代或者更新的驅動因素在哪裡?對這些問題有沒有明確的戰略和有效的推進。比如安琪酵母市佔率極高,同檔次競爭對手也少,但一直面臨著為酵母產品拓寬應用層面、打破天花板的問題。

此外,“需要”不等於“市場需求”,“需要”是一種慾望,而“市場需求”確實“需要+消費能力”,比如每個人都有住房需要,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支付能力,但房價越來越脫離普通人消費能力時,再強烈的需要也無法變成購買行為。

如果企業的成長壯大是一座高聳入雲的商業大廈,那麼市場需求就是這種大廈得以建立和穩固的基石。我們需要研究清楚這塊基石能承載多高的大廈,是否足夠堅實,可能是我們做研究時最基礎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