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趙魏三家分晉,爲何韓國在三晉中最爲弱小?

潘欣冉


文|小河對岸

晉、楚兩國是春秋時期最強的兩大諸侯,兩國長期平分霸權。整體而言,晉國又要稍微佔據上風,而戰國時期亦是以韓趙魏“三家分晉”為開端標誌。以整體而言,戰國七雄,晉國就佔據了三位。同樣脫胎於晉國的戰國三雄,魏國在戰國前期強盛,是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雄的諸侯,也是第一個稱“王”的華夏諸侯(徐、楚、吳、越等國,雖稱王較早,但長期被視為蠻夷而排斥在外)。而趙國在戰國後期崛起,軍力甚為強大,也是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軍事抗衡的國家。相比之下,韓國卻乏善可陳,那為何韓國在三晉中最為弱小呢?

首先,晉國韓氏相比趙氏、魏氏而言,起步晚、資歷淺,故而其底子薄也最薄。自晉文公起,晉作三軍,每軍置將、佐兩人,此六人分掌晉國軍政(晉文公去世不久,晉國便軍政一統),而被稱為六卿(有時也擴編為八卿甚至十二卿,但常態編制為六卿)。在晉國曆史上曾活躍過很多強勢家族,如狐氏、趙氏、先氏、胥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郤氏、欒氏、韓氏等。而六卿職位也只有這些家族的家主才可輪流擔任,因而這些家族可被統稱為“六卿家族”。

趙氏、魏氏的發展,幾乎同步,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晉作二軍,晉獻公自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駕車),畢萬為右(車右,護衛),伐滅霍,滅魏,滅耿。以耿賜趙夙,以魏賜畢萬,畢萬之後便以魏為氏,是為晉國魏氏。趙氏的趙衰與魏氏的魏犨,也都跟隨晉文公長期流亡於外,因而,趙、魏家族得以擠入“六卿”家族之列。趙氏至趙衰之子趙盾為執政,權傾一時,然而族大多怨,趙氏終因“下宮之難”而幾近被滅門,後經“趙氏孤兒”趙武而使趙氏再興,然而終歸是元氣大傷,趙氏的地位漸與六卿持平。魏氏的發展雖相對於趙氏要緩慢一些,但較為平順,至魏犨之孫魏絳,始為晉國執政,因佐晉悼公復霸有功,魏氏開始顯赫。

而晉國韓氏的起步,卻要晚得多。晉國韓氏為晉國宗室的別支,曲沃莊伯之異母弟萬,被封於韓原,其子孫便以韓為氏。韓氏曾依附於趙氏(韓厥曾為趙盾的家臣),至前573年(晉悼公時期),韓厥才始為晉國正卿(執政、中軍將)。故而,韓氏的資歷與勢力遠不如趙、魏,而至三家分晉時,韓國的地盤也最少。

再則,韓國的地盤,錯於強國之間,缺乏發展空間。韓國地處中原之核心,而為魏、趙、楚、秦等強國從外部包圍,其只有一個鄭國可供吞併,而沒有向外發展的空間。故而,韓國只有勤練內功,加強防衛的力量。史載:申不害相韓,脩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韓國的軍事手工業也非常發達,有“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之說,而韓劍也異常鋒利,有“陸斷牛馬,水截鵠雁”之譽。然而,韓國終究弱小,隨著秦國的強勢崛起,其國土漸為秦國所蠶食,也成為了最先被滅亡的戰國七雄。

參考史籍:《左傳》、《史記》等等;


歷史聞知社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的分界線就是“三家分晉”。春秋時期中原的霸主當屬晉國一家獨大,天下的爭霸主要體現在晉國和楚國之間。韓趙魏三家分晉,春秋五霸沒落,戰國七雄崛起,韓趙魏都在戰國七雄之間,足見當初晉國之強盛。

要分析韓國為何最弱,還要從三家如何分晉說起。

晉文公稱霸以後設作三軍設六卿,六卿分別為“”韓、趙、魏、智、範、中行”。晉文公死後,君主之位傳了幾代,都不是很順暢,兄弟奪位,屢有發生。自此歷代君君都對宗室大家屠殺,導致晉國宗室凋零,六卿逐步掌握晉國的軍政大權。當時六卿之中“智氏”最強。趙氏滅掉範氏和中行氏後,聯合韓氏﹑魏氏才滅掉了智氏,至此晉國韓趙魏三家獨大,到晉平公時,晉國宗室名存實亡,晉候被架空,韓趙魏三家分晉,分別成立韓國、趙國、魏國。因韓氏在六卿中起步最晚,所以分的地盤最少。

三家分晉後,第一代魏文侯是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重用李悝變法,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即位,重用軍事家吳起改革軍制,打造出橫行戰國的“魏武卒”,經兩代苦心經營,魏國稱霸中原,後來崛起的秦國,先期的主要對手就是魏國。

三家分晉後,第一代趙烈侯,為政待以仁義,又選練舉賢,新建的趙國逐步走入正軌。傳了五代後,趙國出了個牛人趙武靈王,制定"胡服騎射"政策,放棄中原人的寬衣博帶和戰車戰術,換以短衣緊袖、皮帶束身、的騎兵戰術,國力大強。秦國後期的長平大戰,趙國雖然主力喪盡,但是依然將秦國打的“兵甲折損大半,國內為之一空”,足見趙國之強悍。

反觀韓國,地盤本來就小,第一代韓哀侯也是有為之君,滅鄭國,並遷都新鄭,使韓國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至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加強中央集權,但是韓國在軍事方面沒有出現一個扭轉乾坤的人物。韓國地處秦、魏、楚三國之間,每個實力都比他強,無法進行擴張,導致越來越弱,成為關東六國裡面第一個被秦國滅掉的國家。


睜眼看西安


韓趙魏瓜分晉國,導致春秋第一大國晉國瞬間沒有了,三家分晉每個國家都能成為戰國七雄,想想當時晉國是多麼的強大。再說這個問題,三家分晉為什麼韓國最弱小,小伍來分析一下。

第一,分家的時候韓國已經處於劣勢,魏國得到河東之地,河東之地是開發最早的,最肥沃動物,擁有晉西南,渭北平原這些產糧大地。那個時候為什麼都要搶地盤,就是因為有土地有人口國家才能強盛。在看看看趙國得到太原盆地,之後又得到大同盆地,還有河北山麓一塊,雖然比不上魏國的肥沃,但是相比韓國來說已經非常好了。韓國呢,僅僅得到上黨高地,山地縱橫,高低不平,很難進行農業生產,沒有糧食哪來的人口。



第二,地理位置韓國處於四站之地,西有強秦,難有鄭,楚,東有齊,北有魏趙。好不容易滅掉鄭國,但是更是讓韓國難以度日了,四面都是強國,秦國自不必多說,春秋一霸,雖然戰國初期不怎麼樣但是相比韓國那就是超級大國,楚國更不用說了,從春秋到戰國一直都是強國,齊國東方一霸,北邊的韓趙輪著來,戰國前期超級大國——魏國,當時魏國就連秦楚這些傳統大國都不放在眼裡,等到魏國衰落了,趙國又崛起了。

第三,韓國不思進取,當時所有的國家都是在變法圖強,誰也不想被滅了,可是韓國了,地處中原,剛開始韓國的商業,工藝水平還是很發達的。但是沒有利用好啊!韓國唯一的一次變法——申不害變法,可是這次變法只是鞏固韓國君主的地位,並沒有對韓國的軍事,農業方面進行改革。沒有起到實質性作用。

第四,韓國君主如果有一個像秦國那樣的,也不至於被所有的國家都欺負。韓國統治者的眼光和能力不說一代不如一代,就沒有一代好的。三家分晉的時候,和魏趙兩國的差距也沒有特別大,但是越到後面越不行了,等到戰國後期,韓國可以被任何國家宰割了。至於說秦始皇第一個滅韓國,不滅你滅誰呢?


小伍講歷史


韓國不但在三家分晉中最為弱小,就是在六卿專政時,實力也最弱。

韓氏起源於晉國的公族,可上推晉穆侯。

曲沃桓叔庶子韓萬,因協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晉,被武公封於韓,繁衍氏族,逐漸在晉國成為門閥名卿。

然而,自韓萬之後,韓氏並沒有出現特別突出的人物,對晉國的霸業有絕大的貢獻。

直到韓獻子韓厥。

韓厥是韓氏第五代領袖,早年喪父,由趙盾撫養長大,被趙盾推薦為晉軍司馬。前597年,參加邲之戰。前589年,參加鞍之戰。

最重要的,前583年,幫助趙武使趙氏復興。韓厥在前573年繼欒書為正卿。

因在趙氏復興的過程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韓氏與趙氏關係很好。

在趙文子(即《趙氏孤兒》中的趙武)任中軍將(晉國執政一把手),提拔韓厥之子韓起(韓宣子)任上軍佐。

趙武死後,韓起接任中軍將。

所以,韓氏的崛起,並非有能力強的人物,還是由於趙氏。

三家分晉之前,韓氏的封地就比不上趙魏,加上四面被包圍的地理環境,即所謂的四戰之地,弱小是必然的。

更多歷史品評、討論,請關注頭條號- 探微閣主!


探微閣主


當時寫過這一段的論文。比較瞭解一些。當時在晉國最強的家族是智家,那沒什麼三家分晉沒有智家呢?我給大家分析一下。

在晉文公時期曾設立六卿,這六卿位高權重把持著晉國最強軍政大全,晉文公在世時由於晉文公的強勢以及六卿世家較為弱小還顯示不出什麼,直到晉平公時期,國君的權利以及勢力微弱整個晉國由韓、趙、魏、智、範以及中行氏六卿執掌,而六卿世家為了擴張自己家族的勢力範圍相互之間來回攻伐奪取權利。其中還包含勢力稍弱六家的郤家和欒家之間相互打仗奪取地盤人口等。後來范家和中行家被趙家打敗,之後范家與中行家沒落。餘下郤家與欒家根本禁不起征伐便也沒落了。最後晉國還剩下四大家族分別是智、趙、韓、魏。而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尤為強大。韓國勢力最弱。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掉吳國之後,勾踐北上與諸侯會盟,諸侯承認越國霸主地位,成為了春秋時代最後一個霸主國。此時晉國淪為權臣時代。智伯執掌朝政後,對其餘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恆子,韓康子說,晉國以前就做過霸主國。後來霸主地位被吳國和越國搶去了。現在我想讓晉國重新強大起來去爭奪霸主國。我希望我們四家每家拿貨一百里的封地和一百里封地的人口交給國君管理,我們智家表個態先獻給國君一萬戶食邑。你們呢?有沒有什麼看法。


其他三家都怕失去土地和人口之後自己家的實力會下降。還擔心這是智家的陰謀就不願意響應智家。可是三家嘴上說的都不願意,由於韓家最為弱小所以私下裡韓康子就把智伯說的土地和一萬戶食邑劃給了晉國公,魏恆子也害怕智伯會拿他開刀,所以私下裡也把土地和人口交給了晉國公。

最後智伯看趙家沒有反應就問他願不願意。趙襄子說土地都是祖宗留給我的。我是不會交出來的。然後智伯就在晉國公面前說趙家壞話。晉國公命令智家聯合韓家魏家攻打趙家。


在攻打趙家的時候智伯用水淹城一方面攻打趙家,另一方面威脅韓家和魏家。後來趙家暗中派人聯合韓家魏家滅掉了智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人口。後來又藉口攻打晉國公。瓜分掉晉國公的土地人口。

後來三家派人去見周王。要求周王分三家為候。周王順勢分三家為候。而三家各自按自己的勢力劃分領地。趙家都城在(現今太原南部後遷移至河北邯鄲)勢力最強。其次魏家都城在(現今山西夏縣西北部,後遷移至河南開封),最後才是韓家都城在(現今河南禹縣,後遷移至新鄭)。由於地理劃分關係遠離中原對於聚集人才來說有很大難處。韓國劃分位置對於軍事發展也十分不利,還有前期在晉國所處實力所限制。韓國較於趙國魏國實力相差很大。顯得較為弱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