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城河、制高点……格力造“芯”,金融机构能学到什么

格力电器“造芯”,让很多人吃了一惊,都觉得董明珠这一步迈得有点猛。

消息是这样的,格力注册了全资子公司——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由格力100%控股,董明珠出任董事长。工商局资料显示,公司主营为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与销售;通讯技术、物联网技术开发与销售;产品的批发与进出口业务。其中涉及到芯片的业务,主要是设计与销售。

一个做空调的企业,不好好做空调,却跨界到芯片领域,很多人不理解。虽然格力的芯片公司刚刚注册成立,将来能不能“造芯”,造出怎样的“芯”,谁会用这样的“芯”,芯片公司是让格力更快腾飞,还是把格力拖入泥潭,一切都是未知数。但无论如何,格力走出这一步,还是给人很多启发。

启示之一,一定要占据产业链制高点。

在空调行业,产业链的制高点,就是空调芯片。有了芯片,才能让空调衍生出一系列智能化功能,开发出更多有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可以说,空调芯片是空调行业利润最高的一块,谁拥有或控制了空调芯片这个制高点,谁就掌控了空调行业发展的未来。格力如此,其他行业企业也应当这样。如果企业不思进取,满足于低科技含量产品,将很容易被取代和淘汰。

格力造“芯”对金融机构也有启发。金融机构虽然身处服务业,但同样不能忽视行业发展中的制高点——金融科技的占据。没有金融科技赋能,金融机构很难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时代生存下来。事实上,近年来发展得好和发展得快的金融机构,都在金融科技上投入较多。有的金融机构甚至跟格力一样,成立了为自己服务的全资金融科技或数字金融子公司。得益于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布局和投入,不少金融机构已实现转型,在新领域构建了新的金融生态圈,市场空间也得到更大拓展。

启示之二,一定要构筑“护城河”。

“护城河”的作用,是让对手不容易消灭自己。格力构筑的“护城河”,就是在核心技术——芯片上的投入。虽然格力在中国空调行业的龙头地位,已非常稳定,并且已掌握了除空调芯片以外制造空调所需的全部核心技术,但不是没有软肋。格力的软肋是它的芯片。格力做空调需要大量芯片,而这些芯片,现阶段大部分得依赖进口。2017年格力在芯片进口方面花费了数十亿元人民币,随着公司发展,芯片需求量进一步增加。依赖进口,意味着随时可能像中兴通讯那样,被人断供,意味着你的脖子时刻被人卡着。这对像格力这样的行业龙头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格力“造芯”,并非心血来潮。因为,格力涉足芯片已有三年时间,早已未雨绸缪。去年公司专门成立了微电子部门,目前格力空调内机主芯片已可自主设计。董明珠给芯片新公司定下的目标是,明年公司空调全部用上自己的芯片。一旦芯片实现自我供给,格力的“护城河”也就构筑成功了。

金融机构能否像格力一样构筑“护城河”?可以的。因为金融科技时代,金融机构无论是获客、触客,还是风控,都需要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如果金融机构自己拥有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能因金融科技赋能,构建自己的系统,拥有强大的获客和风控能力,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客户营销与客户服务等重点领域提供有效支撑,实现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创新,金融机构就会因此拥有强劲的获利能力,进而构筑起自己的“护城河”。对于农商银行来说,虽然科技投入有限,但如果像有些农商银行那样,十年磨一剑,通过对县域农户大数据的收集和数据库的建立,形成自己拥有、别人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同样可以构筑属于农商银行自己的“护城河”。

启示之三,一定要自己培养高端人才。

格力“造芯”,离不开高端专门人才;能不能成功,也取决于人才队伍建设。人才从哪里来?董明珠的理念是,“自主培养人才会很辛苦,但是能真正撑起一片天”。她认为,“恶意挖人需要付出代价”,因为格力已深受人才被同行挖角之苦。金融机构在借力金融科技时,同样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也同样需要自主培养适合自己企业文化、忠诚于自己企业的人才。有些农村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上投入不少,但地处农村,高端人才吸引不到,结果系统建立了,作用却难以发挥,就是因为没有未雨绸缪、及早培养自己的高端人才。

格力作为一个传统制造业企业,能大胆进军芯片行业,通过“造芯”,延伸产业链,构筑护城河,形成自己的人才高地,这是非常具有前瞻意识的。金融机构可以从格力“造芯”中,学到什么叫因时而变,什么叫真正把自己的命运和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你不成为领导者,你不成为创造者,你永远就只能是一个跟随者。”而在当前这样的时代,一味跟随是没有出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