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考虑买房 房价崩盘后你不知道面对的是什么?

买房子是当下国人最喜欢做的事,大家都觉得买到了就是赚到了,殊不知房价也有会崩盘的一天,如果房价崩盘了,我们将会面对什么,以后的生活该如何处理。我们来看看大家都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

还在考虑买房 房价崩盘后你不知道面对的是什么?

我老家,18线城市,14年崩过一次。

12、13年房价高涨,民间借贷横行。房价从2000+飙涨到6000+。整个城市扩容一倍都不止。

全民投资。要不买房,要不出借高利贷。当然高利贷都是流入房地产。

没余钱借高利贷的,把自住房屋拿去抵押贷款,然后再拿去放高利贷。

那两年,老家商业异常繁荣,消费极度高涨,因为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有钱了。那时候流行KTV,涌现出很多各种非常奢华的KTV,随随便便一个KTV都是几千一晚上。同时,月薪几千块的工薪阶层,开始觉得几千块一件的衣服很便宜,疯狂买买买。没错,说的就是我妈。还有就是,突然涌现出了很多豪车。

崩盘起于何处?很简单,房地产开发赚的钱不够还高利贷了。而当地最大的地产商为了续命,把钱拿到澳门豪赌,全部输光。然后,一夜之间,直接崩盘。

房价从6000+腰斩。整个城市都是烂尾楼。消费急转直下,大量饭馆停业。那一年过年放鞭炮的人都极少。不少激进的家庭一夜之间没了所有积蓄,还背负大量债务。没错,说的就是我妈。

14-17,这几年,整个经济都极度萎靡。政府靠抵押医院、学校等优质资产,来给公职人员发工资。

18年,这一波行情之后,房价重回6000+,甚至开始出现万元楼盘。烂尾楼终于有了解套的迹象。

上一波被套的人,唯一的期待就是,房价再火几年,能把几年前放出去的高利贷本金拿回来。

所以,我想说崩盘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无非就是,提前奢侈几年,然后以过几年苦日子为代价。只是,少数激进的人需要付出多一些代价罢了。不过在高潮的时候,他们也是最爽的。仅此而已。

还在考虑买房 房价崩盘后你不知道面对的是什么?

2.

日本房价崩溃后,失业率只是增加了2%,平均工资没怎么变,你要说失去的二十年,那是因为之前GDP涨的太快了,一个人均资源那么少,人口数量上亿的国家当时比美国人均还高,这根本是把后面的发展空间提前透支了,是肯定无法持续的,再加上老年化,而且中国韩国崛起竞争力太强,想不失去都难。硬要说是房产泡沫导致,那台湾和欧洲经济死气沉沉也是房产泡沫崩溃导致?。香港房价都崩溃过几次了,照样莺歌燕舞,美国房价08年崩溃,现在生龙活虎,是谁在危言耸听?

还有用津巴布韦来作对比的,津巴布韦的经济崩盘和通膨跟房地产锤子关系啊?风牛马不相及。而且中国和津巴布韦人种一样?勤奋程度一样?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一样?中国人勤奋力,智商,社会文化是接近日本人还是非洲人?中国产业能力,自循环的大市场是津巴布韦能比?自循环的大市场是日本美国都比不了!为了论证当前房产经济的合理性,把中国产业和经济能力贬的那么低,如果产业和经济能力那么低,那就更不可能支撑当前的房价了,强力维持后,延后崩盘的后果只会更严重。

房价飙升,导致各种社会成本高企,实体经济难以为继,社会风气大坏,到处是勤劳致贫,炒房和拆迁户暴富,房东们可以天天睡觉收大笔租金,辛苦学习十几年读了名校读了研究生出来996工作却连栖身之所都承担不起,社会笑贫不笑娼。这样的风气不可悲?

房价飙升的经济是一种绑架式和传销式的僵尸经济,将社会中的人分为僵尸和人两个阶级。你没买房时,希望僵尸病毒快点被清除,买了之后就成了僵尸,开始吃人肉喝人血。香港早就陷入了这种僵尸经济,导致上车的人不想房价崩溃,所以大家都一起住着猪笼狗窝大小的房子,还在沾沾自喜资产升值,斯德哥尔摩病症严重到了极致,让自己和后世永远过着蝼蚁一般的生活。香港的房地产产业可以说是全球最畸形的,好的不学,向最坏的学习。

这样的房地产本质是先富收割“后未富"。有钱的先富哪个不是早年就买房甚至拥有多套房的?能被涨价去库存赶鸭子上阵和现在还在焦虑要不要上车的基本都是相对弱势的中下层以及年轻人。即便年轻人内部,有六个钱包的先富后代也能早上车,享受房产迅速升值,而那些没有六个钱包和六个钱包不足的年轻人则是妥妥的被飙涨房价落下的绝望阶级。

这种病态的房地产不应该崩盘吗?崩盘后,经济只会更健康。

....................................................

有人担心银行崩,崩不了,去库存差不多后,负债的是居民,跌到2015年,那么之前买的没亏,不会弃楼,这两年买的投机和投资的比较多,刚需比例一般,给只有一套房接盘高房价导致按揭还款额比较可观的刚需减免个税和房产税(这个操作上可以根据每平米按揭还款额和崩盘后的所在区域每平米房价估值评估),相比其他人,他们心理和经济得到补偿,也不会弃供,至于炒房和投资房的,很多是先富,资产也很大一部分能抵偿债务。而银行在房贷这个大客户流失的情况下,资金会更积极流入给实体经济。

至于说房地产相关行业受影响,首先,房子和基建不可能一直盖,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总有一天要结束,相关行业总有一天要受影响,任由这个游戏变得越来越大,受影响的相关行业越大,结束那天越麻烦。

还在考虑买房 房价崩盘后你不知道面对的是什么?

3.

杭州崩过,2010年全国第一,比上海还贵,很多区域跌了三分之二,09年下沙开发区炒到两万多,2015年跌到7千!啥影响,除了几个开发商售楼部被砸,偶尔一条别墅断供跑路的新闻,基本没有影响,崩盘也不是一天完成的,是阴跌好几年,所以不会有太大感觉,除了高杠杆的炒房客卖不出去跑路的!别听他们忽悠什么崩盘了全国人民失业,吃不上饭,杭州恰恰是这几年抛弃炒房,长出一大批互联网企业

写在下面,房地产上涨赚钱的只有两个,银行和卖地的,地价高了大家都懂, 银行赚钱是贷款金额高了,我为什么不说开发商,开发商利润和前面两个比起来简直毛毛雨,还要被限价和强制销售,很少能享受房价上涨的红利,捂盘要被全社会指责,除去建安成本和融资利息以及乱七八糟的附加费用,其实利润不多。至于房价下跌全民失业连锁反应简直是无稽之谈,房价不管怎么涨,建筑材料以及工人工资都是那个价,他们不会受到房价上涨的收益,上海的房子难道和小县城建筑材料不一样吗,不一样的是地价,这就好像股票崩盘卖电脑的失业,一样搞笑,你股票涨上天,卖电脑的不还是那个价,上涨才会带来百业俱损,实业萧条,上车的勒着裤腰带还贷,没上车的六个钱包搜刮一遍,还谈什么消费,实业房租成本也跟着上升,整个社会财富都被地价和银行吞了。

还在考虑买房 房价崩盘后你不知道面对的是什么?

房价崩盘之后,你还是买不起房。

但是你买得起房吗?

买不起,因为崩盘前经历的是两个30%。

以下转自水库论坛:

一)香港楼市泡沫

2001年,当我们刚踏入这行时,我们听说得最多的是“楼市泡沫”。

几乎所有的舆论媒体,厌厌不休地向我们教育“日本房地产泡沫”“香港房地产泡沫”。

日本房地产怎么崩盘的,香港房地产大跌七成。当年的荷兰郁金香泡沫啊,老吓人呢,我告诉你。

香港的房地产,从1960年开始起飞。如果从“起步价”开始计算,则一共大概升了200倍。

你将它平摊到56年的时间中,平均每一年正好涨约10%

但是,毫无疑问的一件事。一般认为1991~1997这六年中,楼市升得特别厉害,大概升了四倍。或每年25%

事情的真正高潮,发生在1995年。仅仅最后的十八个月,楼价就升了+50%

1995年,英国人大肆抛售在香港的资产,并形成一个向下缺口。英资怡和,置地,太古,嘉道理家族,大规模抛出手中核心资产,渡海西游。

而这些资产谁在接手呢。华人大亨接了一部分,更多的是有很多“红筹”在接。

1995年红筹大肆托盘,接了英国人不少工商铺大厦。并给市场留下深深的“土豪”印象。随着97临近,市场开始狂热。香港人的口号是什么呢,“大陆一定会接盘的”。不要怀疑,这句话你们的确没在任何中国媒体上听见过。

于是香港人拼命地推高楼价,熊心豹子胆。当时最著名的是沿着九铁沿线,矗立着一幢幢“省长楼”联排别墅。约一千多万/套(97物价)。

我们知道,香港在1995~1997,是一个急剧上升的曲线。涨幅接近+50%

你甚至可以换一句话说,“香港楼市之后的跌幅,都是1995~1997二年内涨出来的”。

二)三个70%

70% * 70% * 70% = 33%

香港楼市从顶峰下跌到最低处,大约跌剩三成。按照我个人粗浅的看法,他大致可以划为三波。每一波都是七折。跌去-30%

当然,香港不是我的主场。谈上海楼市我能确信100%符合历史,香港毕竟隔远了一层。若有更专业大师,轻打勿拍。

三个30%,“CEO 30%”+“暴涨30%”+“真跌30%”

它楼市中的第一个-30%,是CEO盘-30%。

我们知道,所有的楼盘,并非同步同涨同跌。

楼盘之中,本身有笋盘有洼地,也有CEO盘和严重高估的陷阱。

香港的第一个-30%,是CEO盘跌30%

市场并非完美协和。尤其是大势急升的时候,会有一些区域一些板块“秒风”特别炽盛。

这些板块和楼盘,或许是KFS特别擅长秒作搞话题,或许是目标人群特别无理性,或许是外来人口刚需急。

我们综观香港1997下跌,发现跌得最狠的是“伪豪宅”。具体的定义是:新晋社区想要开发成高档住宅区但又未完工尚未被市场接受的原有烂泥地郊区。

譬如当时九龙塘,石硖尾,东涌,乃至深水湾都跌幅十分严重。这些区域以新盘为主,人口填入。本身的凝聚力不强。

而到了1998~1999下跌第一年,KFS集体“劈价抢跑道”,一手盘最多的地方又是受害重灾区。

另外一个方面,“学区房”跌幅也十分严重。

“何文田”卖22000/尺。其结果自然是跌得惨不忍睹。

三)第二个-30%

第二个-30%,是抹去了“去年的涨幅”。

我们知道,56年平均,香港算大牛市了,年均涨幅不过10%。

而1996~1997最后一年,受“红筹托市”的感染。仅仅最后一年就涨了约+50%

其中,普通的大盘大势仅涨了约30%,还有30%是特别的“明星爆秒盘”额外涨上去的。也就是部分盘涨了60~70%.

我们可以看见,1995年的这一个价格,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底部”,或者称之为箱体。

也就是1995年的价格,原本是经过充分换手,市场充分接纳,是“夯实”的。

他从1995~1997是“急升”。但是1997~1999是“急跌”。

急跌的时候,怎么升上去就怎么跌下来,几乎是完全对称的。

可是到了1995=1999的这个价格平台,他就跌不下去了。就获得了喘息。

因为这个价位是有“支撑位”的。是经过充分换手市场比较接受的。所以在这个位置足足盘了二年。

四)第三个30%

从2001年开始,市场终于开始破位。跌掉了第三个-30%。

这第三个-30%,是“真跌”。

因为从1997~2001,市场已经阴跌了四年。人气和野望低迷之至。终于是会有人“熬不住”,撑不住的。

从2001年开始,逐渐有一些资金链崩裂,或者对前途极度悲观的人士,开始按照“亏本价”抛售手中房产。并形成了一个破位下跌走势。

这个走势的最大下跌大约是-30%。持续的时间大约是二年。

这一段是真跌。真刀割肉。

五)-资产

1997~2003,香港楼市最低潮时,他大概产生了106000名“-资产”人群。

按照香港240万套房产,占总人口的5%。

这些人是怎样产生的呢。在房地产市场,要形成“-资产”其实殊为不易。

首先你要在市场最狂热的时候冲进去,而且要买那种“严重高估”的盘,一般情况下是一手CEO.

其次你首付要足够低,香港允许“二按”。首付5%,贷款可贷95%。

那么,你反过来想一想,什么样的人,会在“最狂热的时候,用最小的首付买入一手CEO盘呢”。一般只有二种答案:

  • 重度投机者
  • 菜鸟

2002年时去香港公司考察内务,听取述职。有一个司机叫做阿伟。40岁的夫妻俩,没有孩子养了条狗。

“我为什么不养孩子呢。因为生了孩子他也买不起房子,不如别让他生下来受苦。”

“我一直忍忍忍等等等,到97实在熬不住了。没想到就接了最后一棒”。

“先生你让我怎样加班,怎样骂人发脾气都可以。我只求你不要把我炒鱿鱼,否则我就真的没有活路了”。

在我们看来,这种劳动人民司机就属于“菜鸟”类型的。当他最终冲进去时,他却完全不懂选筹。以至于买了贵货。

买楼这种事,当然是要买着买着,久病成医才能攒经验值。

老兵和新兵绝对不是同一类生物。

六)你弱你有理

在我们看来,认赌服输。看错了走势,只能怨你自己“学艺不精”。

但是后来事实的走向,远远超乎大陆人上海人的想象。

“-资产者受到了普遍的同情”。如果我们说今天Donald Trump在美国和“PC”作殊死搏斗的话;

那么当时在2000年的香港,“-资产者”就是绝对的PC。

几乎所有的团体,都对“-资产者”表示同情。几乎任何一个民意“立法会”议员,一开口就是要解决-资产问题。

尤其当1998.11发生了第一例“烧炭”事件。white left圣母心被彻底击碎了。

苹果日报的标题是“惨,惨,惨,惨,惨”。小白左婊们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发誓让这样的惨剧再也不要发生。

这些事情的合力是什么。合力就是“救市”成了绝对绝对PC的事情。

七)救市

1997年金融风暴一发生,那群家伙就希冀“联系汇率”被击溃取消。

很多人不明白“联汇”的意义是什么。联系汇率的意思,就是港府失去了“印钞权”。

本来楼市崩溃,对于政府及特权群体而言,只要我开动印钞机,把港币印成日元,韩元,津巴布韦元。哪一个价格位稳定不住。无论10W,8W单价都小菜一碟。

可惜当时的香港政府还是有一点操守的。坚决拒绝了房东们的要挟。

于是就爆发了2003.07.01的“大游绗”。董伯伯站在中环城楼上,面如土色。

大游绗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中产们反对“楼价下跌”。

董伯伯当时搞了“八万五”。他的心思是好的,97时香港楼价已是全球第一高。

过高的楼价并无好处,而且也削弱香港长远竞争力。既然已经回归了,“中英联合声明”中TG提出的50公顷用地限制自然作废。

都是亲爹政府了,董伯伯好不容易申请了扩大供地。

在7月1日的那一天,董伯伯心里悔啊。我想他是把肠子都悔青了。

“别看游绗有50W人口,我的八万五政策可是惠及了500W底层市民”。

“屌丝,屌丝人呢”。

“屌丝,屌丝人呢。我为你们谋取了地价下跌。现在你们倒是跳出来为我说句话啊”。

“屌丝们出来,我为你们降了房价地价。现在我需要你们的声音和帮助”。

屌丝们没有出来。那些受了“八万五”恩惠的人,没有一个跳出来,为董伯伯说二句话。在他最脆弱的时候,没有一个“楼价下跌”受益者跳出来为董辩护。

八)孙九招

事情后来的发展结果呢,董伯伯以“健康原因”黯然下台。

后来人接位。整个生态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哪些人可以得罪,哪些人不可以得罪。

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搜一下“孙九招”。指的是当时“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

风向明确之后,他一开始是“孙一招”,收紧土地供应。后来则扩展到“孙九招”,包括土地房屋地铁基建的全面收紧。

当“房东阶层”发起疯来,那真是极其可怕的。

严格地说,香港2003~2005年那一段时间,根本就没有供地。土地供给量为零。人为地制造了一段大冰河期。

长期以来,香港每年的新建都在45000套左右。董建华所谓“八万五”,也不过五万私营,三万公营。

可是近年香港供应逐渐衰弱,最近二年甚至都徘徊在15000套的水准。这样香港年轻人才是真的“买不起楼”“买不到楼”。

供应为什么会下降,是因为各大KFS手中“土地储备”在下降。

土地储备下降,是因为之前有一段非常漫长的“冰河期”。

九)房东凶猛

我们可以复盘一下香港1997“楼崩”之后发生的事。下半场才是真正精彩之处。

  • 当房价下跌时,房东阶层才作为一个“庞然大物”浮出水面。
  • 房东迅速地获得了“PC”权。
  • 政府连轻微的几十例“烧炭自杀”都承受不起。

很多人或许还不体会“PC”这个词有多凶猛。

如果你了解当年这段历史的话,香港房东们的要求,基本是“100%回到九七巅峰原价”。

100%,只有100%回到,才能消灭-资产。才能让有产阶级满意。

这是一个非常没有道理的要求。

因为97的房价,根本就是“急升”的。这是非常虚的。根本没有经过充分的换手和市场承认。

打个比方,2016.4月上海楼市目前价位,大致是8/5/4格局。

可是回归前最后一段时间,1997升旗前的最后六个月。他就从8W,一口气拉到了20W。

廿万一平米,相对于工资或者物价,就是这个比例。

然后这个价格是肯定站不住的。明显的违反了价值原理。

他肯定要跌下来,经过三个70%,最后20->14->10->7,最后跌到了内环六七万的样子。

其实这还是一个很合理的数字。并不算贱卖的数字。

可是“房东”阶层已经坐不住了。整个社会价值,舆论导向,政府态度,已经极大地偏向了同情怜悯房东。

相应地18W,19W冲进去的那些菜鸟,会套牢一批人。会形成-资产。

所以房价一定要“救市”。救市的目标,不是要恢复合理价。而是要恢复“最高价”。

一旦20W这个价格被“刷”出来,他们就会说6W的价格是打了三折。而以20作为奋斗目标。而丝毫不管公平与正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