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燒食野蜂的經歷嗎?燒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

若水穿塵591


你有過燒食野蜂的經歷嗎?燒的過程中要注意什麼?

燒食野蜂,準確地說,是燒死野蜂,吃野峰的蛹,這是每個農村孩子,特別是男孩子都會有的難忘的經歷。只所以難忘,是那峰蛹的香味兒特別誘人,更是因為野蜂蜇人的痛,是那樣的鑽心,讓人想想都後怕。

蜂蛹營養豐富,風味香酥嫩脆,是真正的純天然美味食品。可以直接燒著吃,也可以炒著吃。

我們小時候燒的野蜂,大多是松樹上的,因為松樹比較矮,小孩子更容易夠得著。但那種蜂子的攻擊力非常大,我們稱之為“拉耷腿兒”,這種蜂子的蜂窩比較明顯,容易尋找,蜂窩通常也不大,分佈比較多,幾乎在樹木中隨處可見。蜇人最厲害的,是一種大大的蜂子,我們稱之為“葫蘆頭”,飛起來發出嗡嗡的聲音,像戰鬥機一樣。這種峰子蜇人非常厲害,但它的蜂窩多是以土築窩,不像別的蜂子窩那樣一盤盤的,幾乎沒有燒的價值,所以很少有人動它,也就沒人受其傷害。

我們經常燒的蜂子,還有一種,叫做地雷蜂子,這種蜂子築窩地下,只留一個小小的洞口,雖然不容易被發現,但一旦發現,會有很大的收穫。因為這種蜂窩成塔式,一層層的疊著,蜂窩直徑可達一米,每次可取的蜂蛹很多,有時候可收穫好幾斤。

那麼,燒食土蜂需要注意什麼?

首先,要選擇陰雨天氣。我們知道,蜂子靠翅膀飛行,而雨天,天上的雨打溼了蜂子的翅膀,增加了蜂子的起飛難度,我們叫做“不起翅”。這樣的天氣燒蜂子最安全。做法是,弄一束麥秸草,綁在杆子頭上,做好防水,如果有火油,可以澆上點火油,點燃後迅速伸到蜂窩處,讓猛火燒掉野蜂的翅膀,然後用杆子將峰窩打下來。注意,最好對自己進行一下防護,特別是護住腦袋,我們小時候沒有頭盔,一般是把頭上扣上一個筐子或簍子。

其次,剝離野峰,拿著戰利品迅速轉移。有些蜂子是附著在蜂窩上的,雖然燒掉了翅膀,但並沒有離開蜂窩,是半死狀態,還有很大的危險性。這時候要迅速將其剝離,千萬別帶著這些蜂子一起走,因為這些蜂子很有可能恢復生命力,向你發出垂死的攻擊。

第三,剝蜂蛹時要注意成蟲。蜂蛹的發育程度不同,有的還是胖胖的蜂以蛹,有的卻已經變成了幼蜂,這些幼蜂剛剛長了翅膀,雖然還沒有起飛能力,但已經有了攻擊力。所以,我們在取蜂蛹時一定要注意這些已經成長了的蜂子,將其剔除。

燒食地雷蜂子需要注意什麼?

地雷蜂子的生活習性的一般土蜂子不同,因為它們居於地下,燒起來難度比較大。和燒一般蜂子一樣,最好也是選擇在雨天,但這種蜂子一般的麥草很難燒到地下的蜂子。所以,燒這種蜂子時,最好的辦法是往蜂洞裡灌上土藥,再點燃土藥,簡單的辦法是用長長的導火索點燃,直接探到蜂洞裡,讓導火索的火力將蜂子燒死或燒暈。然後用鐵鍁迅速挖開洞穴,注意擴大範圍,儘量不要挖著蜂窩。最好兩個人合作,一人開挖,一人持導火索觀察蜂情,發現活蜂及時燒死。挖好後帶著戰利品及時離開現場,別等昏死的蜂子復活。


齊東晏子


蜂蛹是雲南餐桌上特有的一道美食,屬純天然野生昆蟲,含有多種氨基酸,蛋白質,營養豐富,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山珍野味。

由於現在燒食的人多,山上都很少見了。以前常看二叔他們燒蜂,小丫我因是個女孩,常常被他們喝斥趕回家,因為燒蜂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燒食野蜂首先得了解是什麼蜂,是葫蘆蜂,土夾子還是大黑蜂。然後得知道蜂巢在什麼地方,在樹上,土裡還是灌木叢。

燒蜂還得做好準備工作,防護水衣,水鞋,火把,等等。還要在白天觀察好地形地勢,計劃好若是群蜂追擊時走哪條路,怎麼跑。

燒蜂還必須得夜間進行,待所有蜂歸巢後,先燒死巢口守巢的蜂后,再把洞穴口塞住再燒。

燒蜂還得注意安全,無論是人身安全還是自然防護。若是被叮咬和引起火災都是不好的。

以前農村裡的人因燒食野蜂,常常出事,被蟄叮是小事,有的因攀爬樹木,岩石而掉落被摔死,這樣損失就大囉!



找蜂是個難題,現在的人用望眼鏡找,比以前容易多了。記得二叔他們是這樣找蜂的。用一根女孩的長髮拴上一條白紙片,然後另一頭拴一個活釦。

找到在牛糞上搬運牛糞做巢的蜂,小心翼翼的把頭髮絲拴到腿上,然後就跟著蜂腿上的白紙條找到巢。

野蜂類可以吃的有好幾種,常見的有葫蘆蜂,土夾子,長腳杆蜂,蒼蠅蜂和大黑蜂等等。

其中大黑蜂最為兇猛,因體大,毒性大,攻擊力強,被蟄後肉都會變臭,很少有人惹。



市場價成蟲活蜂十元一隻,專門用來泡酒。以前常常被父親叫把蜂兒從蜂巢裡取出,然後把成蟲,半成蟲和幼蟲分開裝碗裡。

然後用油炸,吃起來非常的香。但妹妹屬於過敏體質,食後全身出疙瘩,不敢多食。

現在市場上賣的蜂巢有一部分是自家養的,很大,但大部分是野生的多,象葫蘆蜂之類的連巢市場價大約二三百一市斤。

雲南少數民族居多,喜食蟲子一點也不奇怪,所以就有了雲南十八怪,如果你這一季到雲南,可別忘了品嚐蜂蛹哦!


泥糖小丫


自然界存在的物種原來就是這樣讓斬草除根的呀。無論它的營養價值如何,口感如何,還是幼蟲就得入腹~~小蜜表示不能接受,也不敢嘗試





羌族小蜜


我想,在農村出生和長大的60、70後的老夥伴們,都有過燒野蜂的經歷吧?!而燒野蜂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吃到那些軟糯而清甜的野蜂幼蟲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蜂蛹”。

我們村附近沒有山,但是河邊、溝邊和土嶺上的灌木叢特別多,是各種類野蜂築巢的適宜之地。那時候,樹上、灌木叢中、灌木叢下的泥土以及樹洞和小山洞,都築有大小不一的野蜂巢。

野蜂的品種類型太多,直到現在,我依然不能區分它們。
我剛才在網絡上查資料,想具體瞭解一下,但是看到一大堆不同的野蜂稱呼,什麼葫蘆蜂、地洞蜂、大夾子、胡蜂、土蜂、大黑蜂、黃蜂……看半天我還是分不出個所以然來,所以,在下面的介紹中我就以我們本地對野蜂的稱呼為主吧!
幾十年前環境汙染源沒有現在多,而野蜂特別多,到處都有野蜂用牛糞或泥巴與蜂蠟混合築成的巢。野蜂巢在入秋以後,蜂巢的孔眼就慢慢地一個個封蓋了,此時也就是蜂蛹
最肥嫩鮮美的時候。我們這些對蜂蛹垂涎已久的放牛娃,口袋裡時刻揣著一小盒火柴,看見灌木叢中掛著巴掌大的蜂巢(這種蜂巢只有巴掌大小的野蜂,是我們見得最多、也燒得最多的一種,相比較其它野蜂,它的毒性是較小的,我們當地稱之為“馬蜂”或“黃蜂”,如圖三),儘管還有很多黃蜂在蜂巢旁不停地飛舞,但是依然阻擋不住蜂蛹對我們的誘惑。
我們這幫放牛娃燒野蜂窩,一般會進行分工合作。先準備好一把由乾草和新鮮帶葉植物枝丫做成的火把,然後幾個小夥伴用衣服遮住頭部、頸部裸露部位,只露出兩隻眼睛;再點燃火把至火勢和煙霧最大時,由一人執著火把快速放到灌木叢中不停地晃動,另一人拿些植物當作扇子,在一旁把煙霧“扇”進灌木叢裡,或幫前面的小夥伴“扇”去頭頂盤旋的黃蜂;待燒死或燻跑黃蜂后,立馬摘下蜂巢,一邊遞給另一個已經準備好衣服或破布的小夥伴包裹好,一邊拿著火把,跟夥伴們低頭貓腰迅速逃離現場。直到跑遠且確定沒有黃蜂追來時,小夥伴才停下來,用腳把火把踩熄滅(以免引起火災),再扒開蜂巢上面那些個“蓋子”,掏出裡面白白嫩嫩的蜂蛹,丟進口中美滋滋地吃起來,蜂蛹在口中爆裂開後的脆嫩、清甜、鮮美的口感,瞬間讓我們忘卻了先前的危險。雖然有時每人只能分吃到三五個,但也可以美上好幾天啦!
如果一個人單打獨鬥的話,就把火把扔在蜂巢下面,然後先跑開,讓火和煙霧燻死或燻走黃蜂后,再回來摘蜂巢。不過,這種方法很容易引起火災
,我們極少這樣操作。若摘蜂巢過程中,哪個小夥伴不幸被黃蜂蟄了,另外的小夥伴趕緊撒尿幫其塗抹(可能是起到消毒殺菌的作用吧),其他人急忙慌地摘來“黃金柴”的葉子或蒲公英,用兩塊巴掌大的石頭(上下各一塊)把它們搗爛,再敷在蟄創面,意在消腫止痛。如若放牛回家還是比較紅腫的話,就去家裡酸筍罈子裡掏些酸水繼續敷……嘿嘿!也不知道這些方法有沒有醫學根據,反正那些年我們就這樣過來了,也沒有哪個小夥伴因此發生意外。

在樹上築巢的野蜂(如圖五),
我們當地稱之為“人頭蜂”或“殺人蜂”。這種野蜂雖然個頭小,但它的靈敏度極高且兇猛,如果它們認為你會對它們的安全存在威脅,就會成群結隊地主動攻擊你,所以這種野蜂最讓人感到恐怖。還有一種在泥土中築巢的野蜂,

我們叫它“泥蜂”或“土蜂”,這種野蜂神出鬼沒的,一般很難發現它們的巢穴洞口。在樹洞或山洞
中築巢的野蜂,我們叫“地洞蜂”。這種野蜂體型最大,毒性最烈,但它一般不主動攻擊人或動物。人頭蜂、泥蜂和地洞蜂這

三種野蜂,它們的毒性比黃蜂大,而且蜂巢也比較大,有些蜂巢會築成好幾層,大的蜂巢甚至重達五六十斤。我們小孩子就是饞死,也不敢輕易去摘它們的蜂巢的。我們發現以後,一般會告訴家裡的大人(哥哥、叔叔、爸爸等),由他們去採摘,他們一般會在晚上去燒那些野蜂。

摘回來的大蜂巢,裡面會有成蛹、半成蛹和白嫩的幼蛹,我們扒出來後會把它們區分開來,成蛹用油炸的烹飪方法,然後撒上鹽調味,又香又酥特別好吃;半成蛹就用少許油炒熟即可;而幼蛹,我們小孩子喜歡直接吃,大人下酒喜歡蘸醬油之類的調味品再吃。總之,蜂蛹怎麼吃都覺得吃不膩。已經長出翅膀的成蛹,家裡的大人還喜歡用高度酒來泡,說是可以治療風溼、鎮痛的作用。如今在我的家裡,也經常備有一些成蛹或野蜂酒。

如今回想小時候燒野蜂的經歷,雖然覺得樂趣無窮,但也感覺背脊涼嗖嗖的!如果現在讓我去燒野蜂,即使借我一百個膽我也不敢去了!但是當年的小夥伴有幾個如今依然好這口,圖中的大蜂巢和蜂蛹,就是他們去年秋天花幾個晚上進山採摘回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