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上鏈」,如何破解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痛點社會?


“資產上鍊”,如何破解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痛點社會?


區塊鏈技術有望成為繼互聯網、人工智能之後又一項高科技性技術。然而,“百鏈競發”的熱潮下,人們的手機裡卻沒有多少高頻使用的區塊鏈應用,技術緣何落地難?如何破解?機遇何在?9日在香港開幕的“首屆全球新技術產業論壇”上,來自業界、學界、政界的人士展開了熱烈討論。


“資產上鍊”,如何破解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痛點社會?


當前的區塊鏈技術難以同時實現“去中介、保安全、高效率”三項目標,被稱為遇到“三元悖論”。而運用類似於北斗短信之類的物理學方法,有可能突破這一瓶頸。當前各種區塊鏈方案的科學本質,是一種依託哈希變換的自證可信的數學自洽,它可以做到以接近1的概率拒絕一切形式的網絡攻擊,為網絡空間安全提供一線全新的希望。

然而,網絡空間涉及全人類,用戶數目的基數極大,哪怕只有百萬分之一的失誤也是不容許的。而區塊鏈的“三元悖論”中“保安全”仍然是發展瓶頸,急需首先突破。

我們都知道“北斗短信”是中國版本全球定位系統中的一項獨特的發明,它除了可以把哈希自洽的數據區塊直接廣播給地球上的任意節點,還可以同時提供時空自洽的真實位置。

哈希自洽杜絕內容篡改,時空自洽杜絕地址造假,數學、物理兩類自洽相互印證,將填補當前區塊鏈技術的安全漏洞。其實,數學、物理兩類自洽相互印證,破解人類互不信任的問題,已有先例可考。

大約30年前,政治上高度互不信任的五個核大國,如何在核禁試條約面前自證清白,苛刻的前提是不允許他國人員與他國設備介入。科學家們最後達成的共識是,在本國的試驗場周邊佈置三個以上地震儀,地震數據與GPS測到的時間與位置數據實時捆綁後去做哈希計算,再用地震波的時空自洽規律識破任意方式的非可信行為。

重啟:落地應用百花齊放,“可感可知”仍需時日

去年9月4日,中國全面叫停了數字貨幣首次代幣融資。一年來,整個行業迎來了“重啟時刻”。炒幣亂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區塊鏈落地應用敞開大門。

有媒體高管表示:“過去一年是區塊鏈行業的‘暖陽’,真正的技術人才從互聯網等諸多行業湧入,注重落地應用的創業公司和資本越來越認識到全球化佈局的重要性。”

“區塊鏈+”已涉及金融、物流、醫療健康、文娛傳媒、法律服務等各門類,用區塊鏈技術實現食品溯源、音樂數字版權確權、證據保全、公益善款追尋等應用也已走進百姓生活。

當下區塊鏈行業的整體格局依然是“線上熱、線下冷”,民眾“可感可知”的區塊鏈應用很有限。“大浪淘沙之下,沒有找到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經濟、消費生活緊密結合的方法論,企業將很難生存。”

5年前,區塊鏈還是一項前沿技術。而今,區塊鏈技術已成為“常識”。區塊鏈“超級應用”的誕生還需時日,但前沿技術的挑戰不可迴避,沒有人能打敗趨勢,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擁抱。


“資產上鍊”,如何破解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痛點社會?


解局:專注小事、活在“邊緣”

目前全球區塊鏈項目數上升至1620個,平均每天會有2個以上全球區塊鏈項目被收錄。中國區塊鏈項目數為786個,佔總數的48.5%,幾近“半壁江山”。

落地應用的競爭將遵循‘大數定律’。未來,一定會有萬億美元市值的區塊鏈公司誕生,但大部分企業將難逃‘炮灰’命運,為後人鋪路。

如何成為脫穎而出的佼佼者?和數區塊鏈實驗室熊世凱認為,應專注小事、活在“邊緣”、從最小單元做起。再先進的技術設計,如果不能體現價值、不能提質增效、不能切實解決實體經濟問題,都是空中樓閣,找到接地氣的場景落地才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