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上链”,如何破解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痛点社会?


“资产上链”,如何破解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痛点社会?


区块链技术有望成为继互联网、人工智能之后又一项高科技性技术。然而,“百链竞发”的热潮下,人们的手机里却没有多少高频使用的区块链应用,技术缘何落地难?如何破解?机遇何在?9日在香港开幕的“首届全球新技术产业论坛”上,来自业界、学界、政界的人士展开了热烈讨论。


“资产上链”,如何破解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痛点社会?


当前的区块链技术难以同时实现“去中介、保安全、高效率”三项目标,被称为遇到“三元悖论”。而运用类似于北斗短信之类的物理学方法,有可能突破这一瓶颈。当前各种区块链方案的科学本质,是一种依托哈希变换的自证可信的数学自洽,它可以做到以接近1的概率拒绝一切形式的网络攻击,为网络空间安全提供一线全新的希望。

然而,网络空间涉及全人类,用户数目的基数极大,哪怕只有百万分之一的失误也是不容许的。而区块链的“三元悖论”中“保安全”仍然是发展瓶颈,急需首先突破。

我们都知道“北斗短信”是中国版本全球定位系统中的一项独特的发明,它除了可以把哈希自洽的数据区块直接广播给地球上的任意节点,还可以同时提供时空自洽的真实位置。

哈希自洽杜绝内容篡改,时空自洽杜绝地址造假,数学、物理两类自洽相互印证,将填补当前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漏洞。其实,数学、物理两类自洽相互印证,破解人类互不信任的问题,已有先例可考。

大约30年前,政治上高度互不信任的五个核大国,如何在核禁试条约面前自证清白,苛刻的前提是不允许他国人员与他国设备介入。科学家们最后达成的共识是,在本国的试验场周边布置三个以上地震仪,地震数据与GPS测到的时间与位置数据实时捆绑后去做哈希计算,再用地震波的时空自洽规律识破任意方式的非可信行为。

重启:落地应用百花齐放,“可感可知”仍需时日

去年9月4日,中国全面叫停了数字货币首次代币融资。一年来,整个行业迎来了“重启时刻”。炒币乱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区块链落地应用敞开大门。

有媒体高管表示:“过去一年是区块链行业的‘暖阳’,真正的技术人才从互联网等诸多行业涌入,注重落地应用的创业公司和资本越来越认识到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性。”

“区块链+”已涉及金融、物流、医疗健康、文娱传媒、法律服务等各门类,用区块链技术实现食品溯源、音乐数字版权确权、证据保全、公益善款追寻等应用也已走进百姓生活。

当下区块链行业的整体格局依然是“线上热、线下冷”,民众“可感可知”的区块链应用很有限。“大浪淘沙之下,没有找到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消费生活紧密结合的方法论,企业将很难生存。”

5年前,区块链还是一项前沿技术。而今,区块链技术已成为“常识”。区块链“超级应用”的诞生还需时日,但前沿技术的挑战不可回避,没有人能打败趋势,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拥抱。


“资产上链”,如何破解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痛点社会?


解局:专注小事、活在“边缘”

目前全球区块链项目数上升至1620个,平均每天会有2个以上全球区块链项目被收录。中国区块链项目数为786个,占总数的48.5%,几近“半壁江山”。

落地应用的竞争将遵循‘大数定律’。未来,一定会有万亿美元市值的区块链公司诞生,但大部分企业将难逃‘炮灰’命运,为后人铺路。

如何成为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和数区块链实验室熊世凯认为,应专注小事、活在“边缘”、从最小单元做起。再先进的技术设计,如果不能体现价值、不能提质增效、不能切实解决实体经济问题,都是空中楼阁,找到接地气的场景落地才是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