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同是開國皇帝,李淵稱“高祖”,楊堅卻為何叫“文帝”?

你髮香散得匆忙


隋以前,皇帝一般都用諡號。而諡號大體分為三類:

①讚揚類:文、武、景、烈等

②批評類:煬、厲、靈等

③同情類:哀、懷、悼等

隋文帝楊堅作為隋朝開國皇帝,軍事上統一全國,被稱作“聖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選官等制度,並且採取各種措施,促進了經濟文化的大繁榮,開創了被後人成為的“開皇之治”,姑評定諡號文(經天緯地之義)。而隋文帝的廟號也是高祖,只不過不這麼稱謂。

唐以後,一般慣用廟號,一般稱為“祖”或“宗”,這在唐以後的皇帝稱謂裡十分常見。祖一般指開國皇帝,比如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而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故而稱作唐高祖。唐高祖李淵的諡號是唐太武帝,只不過唐以後不這麼稱謂。


每天學點history


這是因為你沒搞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廟號和諡號!

李淵稱“高祖”,是因為這是廟號;而楊堅叫“文帝”,則是因為這是他的諡號!這些都是後人對他們的稱呼,而之所以習慣於稱李淵為唐高祖,而楊堅稱為隋文帝,則是因為諡號和廟號制度的改變而形成的。



(隋文帝楊堅)

那麼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應該瞭解一下諡號和廟號。

諡號制度起源於西周早期,而通常意義上的諡號,是用來高度概括歷史人物的生平。在帝王、妃子,諸侯,大臣或者其他地位較高的人死後,後人會按照他的生平事蹟來進行評定,這些稱號或褒或貶或平或同情。比如說漢文帝,這是褒諡;漢靈帝,則屬於惡諡;漢獻帝,則屬於平諡。因為是死後才會上的諡號,因此朋友們以後如果在看歷史電視劇的時候發現有人自稱自己的諡號,那就肯定是有歷史常識錯誤的電視劇了!比如在《康熙王朝》電視劇中,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就在劇中自稱“我孝莊”,這就是很明顯的一個錯誤!

再來說說廟號。廟號最早設立於商朝,以對那些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追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廟號不同於諡號,這是專屬於皇帝的稱號,而且在早些時候,廟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資格享有的稱號,比如說漢朝,西漢僅有四位皇帝享有廟號,分別是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以及漢中宗劉詢,他們都屬於大有作為的皇帝,因此才有廟號。需要注意的是,周朝和秦朝是沒有廟號的!因為秦始皇認為廟號和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的非禮行為,因此將廟號和諡號廢止了。到了漢朝才又重新啟用廟號制度,後一直沿用到清朝。



(唐高祖李淵)

在唐朝以前,皇帝一般以諡號相稱,比如說漢武帝劉徹,晉武帝司馬炎,魏文帝曹丕,,隋文帝楊堅。而到了唐朝以後,由於諡號不斷的加長,因此從這個時候開始就改稱廟號,比如說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要知道後來的諡號最高記錄是27個字,也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諡號,全稱“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朋友們想想,如果每次都這樣來稱呼努爾哈赤,那得有多費勁!

自此,我想幾乎都能知道題主所提的問題的答案了吧。楊堅因為是唐朝以前,因此常以諡號文皇帝相稱,簡稱隋文帝。而李淵則處與唐朝,因此後世常以廟號高祖相稱,是為唐高祖。


小祁說歷史


(說歷史的女人——第347期)我們經常說一句話叫做,歷史錯誤的重新上演。但這句話對於整個古代史而言,卻不是一句戲言,而是一句讖言。在隋唐時期就發生過這麼一種情況,隋文帝楊堅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但是到了唐高祖李淵時期,李淵明知卻重犯,那麼這一情況到底是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呢?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這一起歷史事件。

我們先來看看隋文帝楊堅所犯錯誤到底是什麼?其實就是定立儲君,說白了就是選擇接班人。選接班人或繼承人,這個事在中國曆來都是大事,上到帝王將相,下至普通老百姓。倘若在西方,倒也好辦,立一個遺囑,找個律師去執行就行了。但在中國古代,卻是行不通的。因此,我們經常看到普通老百姓家裡會發生爭奪遺產而大打出手,帝王之子為爭奪帝位而殺得頭破血流。

隋文帝楊堅有5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楊勇、二子楊廣、三子楊俊、四子楊秀、五子楊涼。這五個孩子都是隋文帝楊堅和文獻皇后所生之子。這樣一來,事情就有點意思了。其它各朝代的皇帝一般都是嬪妃眾多,子女也多半都是同父異母,因此發生矛盾,倒也可以理解。可是這五個兄弟,全是一母同胞之親兄弟,發生矛盾的概率應該很低了吧。但是卻因隋文帝楊堅的一個錯誤決定,最終導致了一場慘劇,改變了歷史走向。

古代立儲君,有一個原則,就是立長不立幼,所以作為長子本身就有一種先天的優勢,作為皇帝的長子,那也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必然就是太子。因此,楊勇是長子,他在楊堅稱帝后,也就成了儲君,即皇太子。

根據史載的資料顯示,公元581年2月14日,楊堅登基稱帝,3天后,也就是2月17日,楊勇就被立為太子。楊勇這個人有兩大優點,一是容貌英俊,熱愛學習,詞賦寫得非常漂亮,二是他的性格十分寬厚善良,而且率真,為人真誠,不喜歡耍弄詭計手段。

而與楊勇成為鮮明對比的一個兄弟則是楊廣,楊廣與楊勇剛好相反,此處指在性格上。楊勇寬厚老實,楊廣則善於察言觀色,並懂得討人歡心。楊勇率真,楊廣則多權謀手段。這些都與楊勇後來被廢有關,但被廢的另一個原因,或者說最關鍵的原因則是楊堅的一個人事安排。

即既然楊堅立了楊勇為太子,那麼就應當著重培養楊勇,一方面是培養楊勇的治國之道,一方面需要為自己的兒子培植一些治國能臣來輔佐。可是隋文帝楊堅的做法卻令人十分詫異。隋朝建立之初,天下還不是十分平定,各處還有叛亂髮生,平叛可以說是建立功業和建立威望的好時機,楊堅不把此機會給楊勇,卻給了次子楊廣。

楊廣這個人本身就聰慧過人,加上心機頗重,他沒有機會做繼承人,只是因為出生順序的問題。但在出外統兵參與了幾次平叛和戰爭之後,他的聲望和影響力立即就大了起來。而這種無形的資產便成了楊廣手中的一塊籌碼,也正是因此,膨脹了他的野心,促使他採取各種手段以謀取太子之位。

楊廣跟母親文獻皇后關係非常好,史載文獻皇后非常寵愛楊廣,因此楊廣在母親那裡說楊勇壞話後,文獻皇后不是批評,而是把這些話用自己的方式再說給老公楊堅,時間長了說的多了,導致楊堅對楊勇也沒什麼好印象了。

此外,楊廣還非常善於偽裝,比如他知道父母不喜歡奢華,所以在外出的時候,就坐著非常簡樸的車子,穿著非常簡樸的衣服。再比如他知道父母不喜歡荒淫無度,於是,他就忍住慾望,不亂納王妃。比如史載有這麼一個情況,說楊堅到兒子楊廣的府裡看望兒子,發現楊廣府裡的琴絃都斷了,上面還落滿灰塵。楊堅就覺得這個兒子不喜歡歌舞宴樂,因此在心裡更加看重他,當然也更加喜歡他。當然,這些都不過是楊廣的故意為之,但楊勇卻不懂這些偽裝之道,在私生活方面完全沒有楊廣這些心機。

在這樣的對比之下,楊廣勝出的幾率高那是必然的了,到了公元600年,楊廣在率軍擊敗突厥回來後,在楊素等一杆老臣的謀劃之下,楊勇終於被楊堅廢掉,而改立楊廣為新太子。但實際上,此時的楊廣已經羽翼豐滿,尤其在戰功和朝臣擁護方面,都以壓倒性的優勢超過了楊勇。楊勇被廢后,繼而被楊廣等人設計害死,堪稱一大歷史冤案。

細看其中細節,不難發現,全在於楊堅的錯誤人事安排,既然以楊勇為太子,那麼就該以楊勇為重,但楊堅卻分化了權力,楊勇得其名,而楊廣卻在統兵的過程中,建立了更實際更有用的地位和關係。此一情節到了唐代,又再次上演。

李淵在長安稱帝后,做法與楊堅可謂如出一轍。可是隋朝的敗亡,與楊堅的安排可以說不無關係。因為楊勇寬厚善良,更適合守江山,楊廣鋒芒畢露,則不太適合守江山,後來的事實也確實證實了,隋朝滅亡全因楊廣之窮兵黷武。這一點,作為隋朝舊臣的李淵,心裡比誰都清楚。但李淵卻無可避免地把楊堅之錯重犯: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卻以次子李世民掌管兵權四處立功。結果,隋朝舊事再現:

李世民因戰功不斷增加,人氣越來越旺,朝臣支持他的人也越來越多。此外,再加上李世民又極善帝王之術,是個玩弄權術的高手,籠絡了一大批傑出的謀臣和武將在自己的秦王府麾下。其勢頭完全蓋住了太子李建成,而李建成跟楊勇不同,楊勇老實善良,李建成則非此類,他也是一代雄主,在唐朝開國的各種戰爭中,也是戰功顯赫,立功無數。他怎麼可能容忍弟弟李世民這樣鋒芒畢露威脅自己?因此,雙方摩擦增多之後,李世民並不能以心機和手段令老皇帝李淵廢除李建成,最後只好動武,發生了可怕的玄武門流血事件。俗話說,先下手為強。結果,在強強對決的時候,李世民贏在先下手。

總的來看,這兩起事件,一件是隋朝初,一件是唐朝初,捱得如此近,發生的原因又如此相像。楊堅之錯:立楊勇為太子卻重用次子楊廣!到了李淵那裡重犯:立李建成為太子卻重用次子李世民。結果,重用誰誰就勝出,而一個沒有實權的太子空名頭卻什麼都帶不來,還帶來了殺身之禍。


說歷史的女人



隋朝楊堅楊廣父子死後的諡號,是唐朝人依其在世的表現而上的,按禮法,楊堅稱隋高(太)祖,而楊廣應為隋太宗,隋朝的祖宗嘛。文與武相對,文治成就楊堅是很牛逼的,為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打下了基礎。


腳踏一枝梅


文帝是諡號,而高祖是廟號。

就像漢武帝的諡號是漢孝武帝,廟號世宗。楊堅的諡號是隋文帝,廟號高祖。隋文帝楊堅(541年-604年)[1],隋朝建立者,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在位。

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鮮卑賜姓是普六茹,小名那羅延。隋朝開國皇帝,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為隋國公,楊堅承襲父爵。 


幽默滑稽君


李淵叫高祖並不稀奇,一般開國皇帝都是叫的高祖,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

而楊堅叫文帝的原因,一是因為他是奪得北周的江山,是屬於不忠;二是因為他治理有方,使人民免於戰火,幸福安康,人民避其過而揚其功,稱其為文帝。


蔣曉禪


高祖是廟號,文帝是諡號。隋文帝的廟號也是高祖,只不過隋高祖這個稱呼叫得比較少,所以人們就不熟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