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9·11 华妪:我亲眼看见飞机撞世贸

亲历9·11 华妪:我亲眼看见飞机撞世贸

勿街116号大楼悬挂的巨幅国旗。 (尹英姿摄)

【侨报记者尹英姿9月11日纽约报道】“我亲眼看见两架飞机先后撞上世贸大楼,警笛声和尖叫声不断响起,华埠街上的人四散奔逃……”9·11恐怖袭击事件在今年步入第17周年之际,曼哈顿华埠勿街(Mott St。)116号大楼的巨幅美国国旗如期亮相。市警7分局当天也举行纪念仪式,缅怀死难者并纪念救援工作者的英勇事迹。

亲历9·11 华妪:我亲眼看见飞机撞世贸

7分局举行9·11纪念活动。(7分局提供)

亲历9·11 华妪:我亲眼看见飞机撞世贸

卡萨里诺沃与9·11救援人员聚会,分享心得。(尹英姿摄)

巨幅国旗长约60英尺,宽30英尺,重达90多磅,国旗从即日起悬挂至9月15日,供民众和游客参观。116号大楼的业主卡萨里诺沃(John C. Casalinuovo)从2002年起,在每年的9月11日前后一个星期,将这面国旗悬挂在勿街和喜士打街(Hester St。)交界处的116号大楼朝西方向,面向9·11遗址,以表达对死难者悼念之情和对救援者的敬怀之意。

意大利裔卡萨里诺沃的曾祖父母在1910年移民来美,上世纪30年代买下勿街116号大楼。今年已经60多岁的他表示,116号大楼目前有40%的居民均为华人,不少人在这栋大楼已经居住了半个世纪,见证了911事件事发当时的情况,以及后来对华埠产生的重大影响。

“2001年9月12日,也就是恐怖袭击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我和很多普通市民一起走进一片狼藉的世贸大厦遗址,尽己所能清理现场、救援伤者。” 卡萨里诺沃与其他志愿者一直从事件发生的的第二天参加志愿工作直到2013年5月31日,期间他与很多志愿者、救援者和受害者家属成为知交好友,这也是启发他每年悬挂巨幅国旗和举办911聚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一起亲身经历了9·11,很多感触和想法不用说出来,都能了解对方的想法。”卡萨里诺沃说,每年的聚会就像是互助小组(Support Group)一样,无论是当年参加救援的普通人还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消防员、警察、急救者,或者在那场事件中失去亲人朋友的罹难者家属,每年的聚会已经成为了大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子女中也有不少人长大后成为了消防员、警察,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社区公共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卡萨里诺沃表示,9·11恐怖袭击事件对华埠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虽然受影响严重,但很多华埠的华裔居民仍然不顾自身、慷慨参与救援工作,为解救伤者和控制灾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括华人在内,大家齐心协力救援救灾的那份凝聚力、奋不顾身救人的感人事迹,值得我们铭记在心。”他说,今年的国旗收旗折叠仪式(Flag Folding Ceremony)将在15日下午6时至6时30分举行,有意参加仪式者请到勿街116号大楼门前集合。

今年已经88岁的华妪余梅薇娴1948年从广东台山移民来美,1962年起和丈夫及孩子租住在华埠勿街116号一间公寓,这一住就是56年。她和丈夫在华埠这间小小的公寓将3个女儿和1个儿子抚养长大,长大成人的子女已经各自建立了家庭,留下她和丈夫同住。当丈夫在8年前去世后,余梅薇娴便一直独自居住在公寓楼中。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她便是目击者之一。

“飞机怎么会撞上世贸大厦呢?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余梅薇娴说,2001年9月11日上午,和平时普通的早上没两样,她起来准备做早饭,正看着窗外出神时,突然看到一架飞机撞上世贸大厦,冒出滚滚浓烟。巨大的声响如同一声惊雷划过华埠宁静的清晨,在余梅薇娴还没有反应过来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另一架飞机紧接着又撞向了世贸大厦。

“当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在两次撞机之后,只看到大楼附近的华埠街上的民众四散奔逃,场面一度混乱。” 余梅薇娴回忆说,慌张之中,她和老伴立马打开电视,才从新闻报道上知道原来是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

她表示,9·11恐怖袭击虽然已经过去17年,但当时的滚滚浓烟、爆炸巨响、人们四散奔逃的尖叫声和警笛声,仍让她记忆犹新。

市警七分局举办活动纪念9·11

另讯,市警七分局11日上午在分局举办9·11恐怖袭击事件纪念活动,由7分局局长欧莱利(Rhonda O'Reilly-Bovell)带领警员和社区民众在现场悼念911事件死难者,并向救援工作者表达敬意。

参加纪念活动的市议员利华娜(Carlina Rivera)指出,9月11日对下东城社区、纽约乃至整个美国而言都是一个艰难日子,尤其是救援工作者在事件发生之后,他们不顾自身安全,英勇救人救灾,这些英雄的感人事迹将铭记在每个纽约人、美国人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