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居然出了一位「張皇帝」,朱元璋若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詐屍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由於,朱元璋出身低微,猜疑心最重,他在開國的時候還是設立了左右宰相,徐達是右丞相、李善長是左丞相。但是朱元璋後來發現,宰相制度無論怎樣調整,皇權和相權的矛盾都無法得到解決,最後就乾脆把這個沿用了千年的職位廢掉。

明朝居然出了一位“張皇帝”,朱元璋若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詐屍

因此,選擇胡惟庸這個跳樑小醜來做丞相,讓胡惟庸盡情的表演他的無知,最後還想造反,機會到了,朱元璋滅了他還牽扯了上萬人。

明朝居然出了一位“張皇帝”,朱元璋若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詐屍

於是,在1380年朱元璋正式昭告群臣和天下廢丞相,朝廷的六部直接隸屬於皇帝。朱元璋廢除丞相後,仿照宋朝制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之後,又置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品秩為正五品,其主要權力只是顧問。這就是內閣的雛形。

明朝居然出了一位“張皇帝”,朱元璋若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詐屍

朱棣篡位後,由於事務實在繁重,受不了了,於是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內閣制度至此建立。

明朝居然出了一位“張皇帝”,朱元璋若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詐屍

此時的內閣大學士只是個秘書的角色,還不能稱之為“首輔”。直到明中期後,大學士才又成實際宰相,稱之為“輔臣”,稱首席大學士為“首輔”。

明朝居然出了一位“張皇帝”,朱元璋若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詐屍

內閣制度實際上就是皇帝決斷事情的秘書班底,幾個人互相牽制形成了票擬製度。然而,明朝後期的許多皇帝要麼愛玩和要麼瞎折騰,那誰來主管國事呢?於是,形成了太監專權的情況出現,形成了魏忠賢一類閹黨當權這樣一種局面。

明朝居然出了一位“張皇帝”,朱元璋若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詐屍

最後,明朝出現了宦官與內閣相互牽制共同治理國家的現象,內閣擬票,太監批紅一件事情才得以實行,主動權始終都掌握在皇帝手中。

明朝居然出了一位“張皇帝”,朱元璋若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詐屍

但是演變到後來,太監和內閣居然相互勾結,那就非常嚴重了。如,內閣首輔張居正和司禮監馮保。

明朝居然出了一位“張皇帝”,朱元璋若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詐屍

張居正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馮保(?-1583年),明代太監。嘉靖時為秉筆太監。穆宗死後,馮保假傳遺詔“閣臣與司禮監同受顧命”,與高拱同為顧命大臣。隆慶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朱翊鈞繼位皇帝,年僅十歲,馮保與高拱的關係惡劣,於是張居正與馮保聯手除掉高拱,高拱罷官歸鄉。

明朝居然出了一位“張皇帝”,朱元璋若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詐屍

張居正成為首輔,在取得太后、皇帝的支持。同時,張居正和馮保一內一外,全面掌握了大權。馮保很聰明,他知道自己在搞政務治理國家方面不如張居正,也知道自己不是張居正對手。而且,張居正和馮保關係一直很鐵。所以他沒有像魏忠賢一樣去奪權,而是與張居正結成同盟。

明朝居然出了一位“張皇帝”,朱元璋若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詐屍

所以張居正的權勢,按他自己的話說“吾非輔,乃攝也”,就是說,我不是首輔,是攝政,可見其猖狂。整個內閣四五名輔臣,全成了他的提線木偶,只能跟在他後面唯唯諾諾,權勢的過度集中,讓張居正的心開始膨脹。

明朝居然出了一位“張皇帝”,朱元璋若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詐屍

200年前,朱元璋為了集中皇權,鞏固了朱姓王朝.相權與君權合而為一,讓自己的子孫像自己一樣獨攬大權。然而,朱元璋只知道自己是勞模,凡事親力親為。根本想不到,自己的後代要麼愛玩和要麼瞎折騰,根本不管國事。最終演變到後來,太監和內閣相互勾結。後面居然還出了一位張居正,不是皇帝的“張皇帝”。我想,朱元璋若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詐屍活過來。

明朝居然出了一位“張皇帝”,朱元璋若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詐屍

張居正壟斷朝政長達10年之久,隨著萬曆皇帝逐漸長大,自然想奪回權力。而張居正在改革過程中,得罪了很大一批官僚階級的利益了。再加上張居正長期佔據首輔之位,他下面的張四維也想搬開他。

所以,萬曆皇帝很容易找到對付張居正的同盟者。而文官集團想要彈劾誰,根本不愁藉口。所以,到了1582年張居正去世了。文官集團集體彈劾他,所有的矛頭都指向了張居正。

所以,千古一相張居正,最終也沒有好下場。死後居然被抄家,家人也被餓死。他的兒子不是被逼死就是被髮配邊疆。張居正自己,還差一點被鞭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