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我的用人之道

任正非:我的用人之道

任正非,軍人出身,歷經滄桑過後,帶領著華為由當年註冊資金只有 2.1 萬元的民營小公司,在強敵四伏的商場上殺出一條血路,一舉成長為今天的世界五百強企業。

他篩子式的用人機制,從重裝旅到陸戰隊的組織架構,激發員工鬥志的利器——持股制度,還有堪稱太上老君煉丹爐的 CEO 輪值制,讓華為由弱變強,更保證了華為可以於危難中實現絕地反擊;幾番沉浮,以身作則,憑藉一腔熱血與一身韌勁兒打造出一支狼性隊伍。

任正非:我的用人之道

一,篩子式的“輪崗制”

一直以來,華為始終堅持人才僱傭資本,不拘一格用人才。只要你夠牛,就一定能在這裡快速成長,脫穎而出。英雄不問出處,貢獻必有回報。

必須讓最明白的人、最有能力的人承擔最大的責任。

“輪崗制”是華為實行的一種體驗式的快速學習方式。華為幹部輪換有兩種,一是業務輪換,如讓研發人員去搞中試、生產、服務,使他真正理解什麼叫作商品;另一種是崗位輪換,即讓高中級幹部的職務發生變動。

通過崗位輪換,華為實現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潛力的激活,促進了人才的合理流動,使人力資本的價值發揮到最大。這和華為提倡的另一種思想有關,那就是“優秀的人在哪裡都能做起來,幹部必須能上能下”。

在華為,曾有過兩次較大的人事變革。一次是 1995 年的“市場部集體大辭職”,完成了新老幹部的接替;一次是 2007 年“7000 人集體辭職事件”,規避了新勞動法的風險,也消除了華為的“工號文化”。

這兩次變革,是典型的“自由僱傭制”的體現,改變了企業的老舊文化,消除了公司的“沉澱層”,為新人發展創造了更大的空間,實現了企業的“更新換代”。

任正非說:“如果我們不能形成一種有利於優秀人才成長的機制,高速前進的列車不能有上有下,那麼列車的運行就不能脫離生命的束縛,我們必將走在盛極必衰的路上。所以要加強新幹部的提拔,特別是艱苦地區,新幹部不提拔,我們的商業模式就繼續不下去了。”

任正非:我的用人之道

二,激發鬥志的持股制度

華為能夠保持高速運轉的另一利器是其獨特的全員持股制度。

2014 年 4月份英國《金融時報》探訪華為總部後發佈的數據表明,華為員工持股比例已達 99%,覆蓋人數近 8 萬人。這種員工持股制度已在華為推行達 13 年,伴隨著華為成為國際性的公司,而成為全世界關注的話題。

儘管華為對基數龐大的持股計劃中所涉及的資金流動、相關分配的算法一直避而不談,但在代表著任正非管理思想,並且是華為綱領性和制度性文件的《華為基本法》中,關於員工持股的價值分配內容卻有著深刻精準的闡述。

華為由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發展成為一家 15 萬名員工、全世界擁有 150 多個辦事處、年銷售收入達5200 億美元的大公司,全員持股制度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華為在經歷了創業期、網絡經濟泡沫時期、非典時期、全球性金融危機時期的四次“緊要關頭”,依然能屹立不倒的秘密所在。

有人認為,“員工持股計劃把所有的人都聚集到了一個平臺上,人心不是散的,風吹過來才有效果。”這也就是員工持股計劃的根基作用,有了這個根基,闡釋和強調華為的奮鬥精神就有了邏輯上的自我說服的基礎。

在現代社會里,企業時刻面臨著殘酷的競爭,想生存發展,就必須擁有強勁的內驅動力。

動力從哪裡來?高工資就是華為的第一推動力,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任正非用一種教父似的執著與堅忍,調教出一群兇猛的土狼。他們迅猛地發展不斷蠶食獅子的領地,然後發揮全員持股制度的獨特功效,各取所需,分享收益。

全員持股制度的推行,使員工與企業由通常意義上的僱傭關係變成了合作關係,員工將自己視為企業的真正主人,在成功時舉杯相慶,失敗時拼死相救。

任正非:我的用人之道

三,嚴格的末位淘汰制

末位淘汰是從西點軍校學來的,它的目的是用來擠壓隊伍,激活組織,鼓勵先進,鞭策後進,形成選拔領袖的一種方式。

華為是堅持實行“末位淘汰”制的企業,每年要保持 5% 的自然淘汰率。末位淘汰制是一種強勢管理,給予了員工壓力,也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通過有力競爭使整個企業處於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進而提高工作的效率。華為就是通過這個制度催趕著員工不斷進步。

通過末位淘汰制,堅決要把“夾心階層”消滅掉,這是任正非從蘋果公司慘痛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夾心階層”指的是那些既沒有實踐經驗,又不理解華為企業文化,還要把他們安置在較高職位上的人員。

“夾心階層”的存在必然會形成不良文化,這種文化最後將導致公司失敗。對他們,要壓到基層去鍛鍊,成為自然領袖從而確立他們在華為的地位。幹部能上能下一定要成為永恆的制度,成為公司的優良傳統。

任正非說:“公司一定要剷除沉澱層,剷除落後層,剷除不負責任的人, 一定要整飭吏治。對於一個不負責任而且在崗位上的人,一定要把他的正職撤掉,等到有新的正職來時,副職也不能讓他幹。對於長期在崗位上不負責的人,可以立即辭退。若不辭退,這個隊伍還有什麼希望呢?”

“整改幹部隊伍的目的,是要公司活下去。要想活下去,只有讓那些阻礙公司發展的人下去,公司才能得以生存。在任期屆滿,幹部要通過自己的述職報告,以及下一階段的任職申請,接受組織與群眾評議以及重新討論薪酬。長江一浪推一浪,沒有新陳代謝就沒有生命。”

“燒不死的鳥是鳳凰”,這是華為人對待委屈和挫折的態度和挑選幹部的準則。沒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今後如何能做大梁。其實一個人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任正非:我的用人之道

四,完善的員工晉升通道

經過 30 年來的不斷摸索,向西方發達國家企業學習,華為已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模式,並廣為業內所借鑑和學習。

華為大規模人力資源體系建設,始於 1996 年。為了解決創業期大批管理幹部無法跟上企業快速發展的問題,1996 年 1 月,華為發生了一件被內部人稱為“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市場部集體辭職。

當時華為市場部所有正職幹部,重新進行競聘。在競聘考核中,包括市場部代總裁毛生江在內的大約 30% 的幹部被替換下來。自此,華為的人力資源體系建設開始了。

為了鼓勵員工不斷提高職業技能,首先要讓他們明確知道自己職業發展的上行通道。為此,華為在借鑑英國模式的基礎上,設計了“五級雙通道”模式。

即先梳理出“管理”和“專業”兩個基本通道,再按照職位劃分的原則,將專業通道進行細分,衍生出技術、營銷、服務與支持、採購、生產、財務、人力資源等子通道。這些專業通道的縱向再劃分出五個職業能力等級階梯,而管理通道是從三級開始,分為監督者(三級)、管理者(四級)和領導者(五級)。

在這個多通道模式中,每個員工都可以根據自身特長和意願,選擇向管理方向或技術方向發展,很多員工還可以選擇兩個通道分別進行認證,企業採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則來確定員工的職等待遇。

華為在對人才的重視和激勵上也力度空前,是深圳企業中最早將人才作為戰略性資源的企業,任正非很早就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資源、是企業最重要的資本”的觀念,而很多企業當時乃至現在還停留在人力成本控制上。

任正非深信,高工資是第一推動力,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另外,華為實行基於能力的職能工資制,員工的工資不僅與其業績掛鉤,還與其工作態度、責任心和能力掛鉤。

在任正非看來,在華為如果人才不流動就會出現板結,會讓機關和現場脫節,如果形成階級,華為遲早會分裂。考核最關鍵的核心是:讓雷鋒不吃虧,讓小人不得志。用制度培養雷鋒,讓偷懶者受到懲罰;機制有活力的表現就是:工資能高能低,員工能進能出。

任正非說:“每個人要想進步,就要善於不斷歸納總結。如果沒有平時的歸納總結,結成這種思維的網,那就無法解決隨時出現的問題。不歸納就不能前進,不前進就不能上臺階。人是一小步一小步前進的,過幾年當你回首總結時,你就會發現你前進了一大步。”

任正非:我的用人之道

關於作者:李東洋,財經暢銷書作家,熱愛文學,曾榮獲全國創業就業優秀獎等榮譽。

何靜,愛好文學的“90後”工科女,寫作是她與這個世界的一種對話方式。

本文摘自《世界極客任正非:華為戰記》,匯智博達出品,轉載請私信聯繫我們取得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