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馬雲退休爲什麼對阿里是一個僞命題


葉檀:馬雲退休為什麼對阿里是一個偽命題


(視覺中國/圖)

VIE架構保證公司結構,湖畔合夥人保證高管穩定和文化傳承,馬雲老師的存在保證了阿里巴巴戰略不變。大股東的支持,也是阿里成功的重要條件。即使退休,只要活著一天,作為永久合夥人的馬雲,和蔡崇信等人一起,始終深度掌握著整個阿里帝國。

杭州優秀教師馬雲,悔創阿里19年後,終於要退休了。

2018年9月10日,阿里巴巴宣佈,創始人馬雲將於2019年9月10日辭任董事局主席,由張勇接替。2013年3月,陸兆禧接過馬雲CEO職務,但在2015年換成張勇。

2017年雙十一之後,媒體中心現場,站在舞臺中央做總結演講的只有張勇一人,馬雲坐在臺下聽。在一年之前,都是馬雲坐鎮雙十一現場最後一個節目。

阿里巴巴文化和權力的傳承十分平穩,在中國企業中十分罕見。在萬科之後,中國企業終於又有了一個經典平穩傳遞的樣本。

對市場來說,馬老師退休,會被解讀為一個壞兆頭。

《阿里巴巴:馬雲的商業帝國》一書的作者鄧肯·克拉克說,阿里巴巴被當做中國私營經濟健康程度和遠景的一個象徵。不管馬雲樂不樂意,他的退休都將被解讀為某種程度上的擔憂。

阿里早就在資本架構上調整VIE架構,以應對內外部不可預測的風險,也應對未來創始人退休。

2018年7月27日,阿里發佈2018財年的文件中,詳細描述直到2019年才能完成的VIE架構調整。目前阿里主要業務公司有6個,由5個VIE公司控制,馬雲和謝世煌控制其中的4個,註冊在開曼和英屬維爾京群島。

調整後,在VIE實體架構之上,有多層法人實體和自然人,目的就是為了規避“關鍵人風險”。

保證公司文化傳承的,是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為確保合夥人與阿里股東利益一致,每個合夥人都必須持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

2010年7月,阿里的招股書提出湖畔合夥人制度,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其餘合夥人離開集團或關聯公司時,就從合夥人崗位退休。新合夥人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在阿里工作5年以上;對公司發展有積極貢獻;高度認同公司文化,願意為公司使命、願景和價值觀竭盡全力。

VIE架構保證公司結構,湖畔合夥人保證高管穩定和文化傳承,馬雲老師的存在保證了阿里巴巴戰略不變,三者合一,一度打遍天下無敵手。

阿里巴巴大股東的支持,也是阿里成功的重要條件,資本與管理層,必須雙劍合璧。

重要股東軟銀,同意在每年股東大會上,投票贊同阿里合夥人董事提名;在沒有和馬雲及蔡崇信取得一致意見的情況下,不投票反對任何阿里合夥人提名的董事;並將普通股30%的投票權進行委託,支持馬雲與蔡崇信的投票。

即使退休,只要活著一天,作為永久合夥人的馬雲,和蔡崇信等人一起,始終深度掌握著整個阿里帝國。

阿里巴巴權力平穩過渡之前,萬科是中國公司現代化治理的最佳案例。

萬科真正的改變,是在靈魂人物王石淡出之後完成的。

王石曾經說,放權的根本就是以前做90分,容忍其他人做80分,聽起來是一種迫不得已,不得不放權,而不是找到了合適的人。結果到了寶萬之爭時,才發現自己成了公司治理的障礙之一,低估了野蠻人寶能,沒有考慮大股東華潤的訴求,如果不是董明珠的吶喊,劉姝威的接連獻計獻策,萬科可能早就成了犧牲品。

王石背後的鬱亮,存在感不強,但不可或缺。王石忙著遊學爬山,鬱亮在萬科老老實實運營企業,一步步向物流、服務和金融地產轉型,最終說服了股東和投資人。鬱亮成為萬科董事長後,很少過問地產,精力全都放在新業務上,比如租賃和物流地產,內部增設新的事業部,裝修和採購部門甚至成為獨立公司,為其他企業服務。

馬雲54歲引退,很年輕,國內外都很罕見。他在阿里內部的花名是風清揚,金庸小說裡的大俠。結局只有兩種:要麼成烈士,要麼當隱士。

退休絕對是最好的結果。從中國傳統價值觀來看,歸隱山林不意味著失敗,不意味著失控,反而意味著以退為進,不被權力和秩序困住。

儘管阿里巴巴才19歲,距離102年的目標還有很遠,但已經經歷了一場成人禮。

2017年9月,阿里在黃龍體育館召開18週年成人禮,演講人有三位,張勇開場,井賢棟中間,馬雲壓軸。阿里系的格局早就確定,張勇主導阿里巴巴這艘航母,井賢棟帶著螞蟻金服攻城略地,最高精神領袖馬雲,只需站在幕後默默保駕護航。

馬雲老師已經看到了這樣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