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为何一日之内连杀自己的三个儿子?

踏雪寻梅wsy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初期,还是很有一番作为的。史载,他刚一上位,就裁汰宫女,以节省宫廷开支。他捣毁了武则天所修造的天枢和韦后所立的石台,表示自己将与以往的弊政彻底决裂。在开元年间 ,他很注意发展社会经济,劝课农桑,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沉闷已久的唐朝又出现了和贞观时期差不多的繁盛局面。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的文治武功都可圈可点,大唐形成了比较清明的政治局面和海晏河清的社会治理,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况。

歌舞升平、万邦来朝的太平景象,使唐玄宗逐渐陶醉,他上位前期锐意进取的治国精神逐渐丧失殆尽。到天宝元年(742年),李隆基已经当了30年的皇帝,在奸相李林甫等人的诱导下,他变得穷奢极欲,纵情淫乐,怠于政事,已不如早期那样从谏如流了。他罢斥了忠言直谏的贤相韩休、张九龄,李林甫等口蜜腹剑的奸佞之辈乘势而起,朝堂上邪恶势力开始占据上风,称得上群鸦蔽天。

752年,李林甫病死,杨国忠作了宰相,朝政更加黑暗,大唐的国势由此急转直下,已经由盛转衰。

之后,玄宗独宠杨贵妃,不理朝政,直接埋下了导致“安史之乱”的祸根。

至德二年(758年)年底, 唐朝军队借助少数民族的武装力量收复了两京,平息了安史之乱,玄宗由成都返回了长安。 唐玄宗并无东山再起的念头,他只想当个闲适惬意的“太上皇”,但却引起了其子肃宗李亨的猜忌。由此,父子间的矛盾愈发尖锐起来,渐至无法调和的境地。

玄宗在位44年,活了77岁,有30个儿子,30个女儿,可谓人丁兴旺。在如此众多的儿女中,他是有所偏爱的。

玄宗曾非常宠爱武惠妃,因此早有废黜掉太子李瑛,改立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储之意。

早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唆使女婿杨洄诬告太子李瑛以及李瑶、李琚三兄弟常在一起暗室密谋,意欲谋反,玄宗不问青红皂白就把这3个儿子赐死了。太子李瑛是玄宗的二儿子,他被赐死后,按年龄论资排辈,第一个有资格做太子的应该是长子庆王李琮,但他在打猎时被野兽抓伤脸破了相,若当皇帝相貌有些不雅观,而且他才资平庸,难当大任。接下来就轮到三皇子肃宗李亨了。很多朝臣都拥戴李亨,在他们的力挺下,玄宗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考虑,这才勉强把李亨立为储君。

后来,李林甫为了迎合玄宗和武惠妃的意思,总是在想方设法把李亨废掉,以扶持寿王李瑁做储君。

可李亨这人日常言行异常谨慎小心,身边还有一批大臣们竭力保护他,因此能屡屡逢凶化吉、转危为安。最后,他的太子之位总算保住了。

但从此他对一直想改张的玄宗心怀怨恨。肃宗被立为继承人后,当皇帝的欲望日渐强烈。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逼近长安,玄宗逃往西蜀,李亨在其子李倓和大宦官李辅国的帮助下,在灵武私自称帝,是为唐肃宗。此后,他和玄宗貌合神离。玄宗从四川回长安后,他在兴庆宫里的一些所作所为更是让肃宗不安、狐疑。

唐肃宗想采取一些对策,又担心别人议论他不孝,因此心里忧急异常。正在举棋不定时,宦官李辅国献上一计。

《唐书》记载,上元元年(760年)7月某日,李辅国传肃宗旨意,请玄宗赴太极宫游览观景,但当玄宗兴致盎然地走到睿武门时,一帮早就埋伏好的士兵手持刀剑冲了出来,不由分说就将玄宗裹挟簇拥到太极宫中,将他软禁在甘露殿里。但唐肃宗对他的风流老爹还不放心,于是把玄宗的心腹太监高力士流放到巫州(今湘西怀化地区黔阳县),强令神策军统领陈玄礼去职退休,只给玄宗留下数十名侍卫,且都是羸弱老病之人。在太极宫甘露殿里闲居的唐玄宗身处逆境,倍觉凄凉,终日郁郁寡欢,身体每况愈下。 上元三年(762)4月5日,玄宗病殁,年77岁。唐玄宗李隆基死后葬于泰陵,谥号“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玄宗的心病

一个人是心性,很大程度源于其所经历的事情,英明一世独爱美人的玄宗皇帝也不例外。让我们回溯下历史,晚年的武则天因神龙政变(公元705年)被迫还政李氏王朝,之后就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对于这之间的历史总喜欢一笔带过,比如李少红导员,陈红主演的《大明宫词》,描写的青年唐玄宗和太平公主都有些暧昧了,也许是艺术加工吧,但真相可真不是这样,听我慢慢道来。

武则天传退位,唐中宗李显继位,但他当了五年(710年)就被皇后韦氏毒死了,这个韦氏想当第二个武则天,于是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称“唐隆政变”干掉了叔父叔母一大家子,然后拥立自己的父亲唐睿宗李旦继位。

要知道,李隆基并不是嫡长子,但此时却手握长安兵权,玄武门之变历历在目啊。好在玄宗的哥哥和老爸比较聪明,哥哥放弃太子位自求外放,老爸椅子还没做热乎就禅让给玄宗了。演义了现实版枪杆子里出政权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典故。(玄宗哥哥得以善终,死后玄宗追谥号让皇帝,也是真贴切)

但事情还没完,(公元712年)唐睿宗禅位于其子唐玄宗李隆基,但核心权力没舍得交接,导致太平公主干政。然后李隆基又发动先天政变,赐死了自己的亲姑姑,并干掉了7个宰相中曾依附太平公主的4个,军队将领和地方要员更是大换血,正是累累白骨奠定了开元盛世。

政变专业户

从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再到先天政变,每一次都是累累白骨,而且大多还都是血肉至亲,所以说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回到问题,晚年的李隆基面对有谋反嫌疑的太子,心理该寻思“这都是我年轻时候玩剩下的了!”

快刀斩乱麻,一天就杀了3个亲生儿子,体现了帝王无情的一面,但有些悲哀的是这恰恰是帝王需要有的一种素质。


瓦尔登的船夫


三位皇子同日而死,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宫斗,皇子之间争夺皇储之位。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绝情寡恩的父亲,他的儿子不少,除了夭折的几个,长大成人的儿子就有二十多个,而这个问题里提到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

李瑛排行第二,最早被封为真定王,开元三年被立为皇太子。他的生母赵丽妃是艺人出身,相貌好,善于歌舞,李隆基登上皇位之前对她非常宠爱。

鄂王李瑶排行第五,开元二十一年四月加太子太保兼幽州都督,他的母亲是皇甫德仪。

光王李琚排行第八,善于骑射,有才力,很讨父皇的喜欢,兼任广州都督。他的母亲是刘才人。刘才人、皇甫德仪和赵丽妃一样,都是李隆基做藩王时候宠爱的女人,

做了皇帝以后,后宫之中佳丽充斥,李隆基眼界大开,赵丽妃等人慢慢失宠,尤其是在武惠妃进宫之后。

武惠妃得到唐玄宗专宠,生下第十八子、寿王李瑁。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李瑁成为皇太子,就想法陷害皇太子李瑛。

另一方面,李瑶和李琚年纪相近,关系亲密。两个人的母亲被皇帝疏远,平时在一起难免会发一发牢骚,皇太子李瑛也是一样。

武惠妃授意她的女婿杨洄搜罗皇太子的言论,跑到唐玄宗面前指责皇太子等人暗中结党,要陷害她和寿王,甚至要对皇帝有所不利。

唐玄宗大怒,要废掉皇太子李瑛,中书令张九龄坚决反对,认为李瑛没有大错,皇太子是国家根本,如果处置不当,会使骨肉相残,朝野动荡,甚至江山易主。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设计,先派人通知皇太子和李瑶、李琚,说皇宫中有奸匪潜入,让他们前去救援。三个人披挂整齐,匆匆奔向皇宫。

同时,武惠妃又对唐玄宗说,皇太子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谋反,正带着兵器赶往皇宫。唐玄宗派人查看,果然看见三人手执兵器匆匆赶来。

在唐朝,皇子搞政变夺权的先例不少,唐玄宗自己就是政变的高手,因此大怒,也不细问,再次提出废掉皇太子。此时,李林甫取代张九龄主持朝政,他倾向于寿王,以此讨好武惠妃,所以并不反对唐玄宗的做法。

于是唐玄宗下诏:“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同作恶,全部废为庶人。”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三位皇子被赐死在城东驿。时人感叹三个皇子蒙冤而死,称他们为“三庶人”。

这样的结果大概连武惠妃自己都没有想到,所以心存愧疚,经常在宫中看到一些灵异现象。请来术士镇厌,又把杀死鄂王和光王的凶手射死,还为三庶人改葬,但宫中怪象依旧。

武惠妃惊惧交加,很快染病不起,同年十二月病死。


于左


赵丽妃的儿子叫做李瑛,当上了太子,可是最后被武惠妃陷害,另外还有其他两个兄弟,一天之内被唐玄宗所杀,皇室内斗本残酷,都说虎毒不食子,为何唐玄宗在短短的一天竟然杀了自己三个儿子,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唐玄宗剧照)

且说说李瑛,他原本是唐玄宗的次子,按理来说是当不了太子的,主要是因为唐玄宗的王皇后没有子嗣,所以不存在嫡子,然而唐玄宗的长子又因为在打猎的时候被野兽抓伤了脸,有损皇室形象,此时李瑛的母亲赵丽妃正好得宠,所以这才让李瑛当上了太子。

原本继任皇位是妥妥的,可是却因为武惠妃的出现而生变故。

(武惠妃)

所谓“母色衰则子爱驰”,但是李瑛并没有因为母亲不受宠而地位下降,这主要是因为武惠妃生下来的孩子都早夭了,连续三个都是如此,所以武惠妃在生下第四个孩子时干脆不带了,交给玄宗的大哥宁王抚养,就说是宁王的儿子。

一:这样一直到开元十二年,皇宫发生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武惠妃扳倒王皇后,差点成了皇后;

第二件事:武惠妃的儿子李瑁七岁,从宁王那里接了回来,封寿王;

第三件事:赵丽妃去世;

这三件事对李瑛可以说是关系重大,母亲去世,失去了一道屏障;李瑁回宫,多了一个竞争对手。

尤其是武惠妃差点成为武皇后,这意味着李瑛这个庶出要给嫡出让位了,好在大臣一贯信奉太子已立,不轻易废除,所以阻止了玄宗立武惠妃为皇后的举动,唐玄宗也同意了大臣的请求。

可是武惠妃虽然自己没能成为皇后,但是却一直在想方设法让儿子李瑁成为太子,在李瑁17岁的时候让他娶了杨玉环。

也是这个时候李林甫声称要帮助李瑁夺取太子之位,再加上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也嫁给了杨洄,有了亲家,可以说武惠妃一下多了两个得力战将。

武惠妃作为武则天的侄孙女,手段也够强,他夜里在唐玄宗耳边旁敲侧击,李林甫则在外廷暗中相助,杨洄就负责盯住李瑛的一举一动。可谓是精诚合作。

开元二十四年,李瑛和两个弟弟(鄂王瑶和光王琚)经常谈论唐玄宗,说唐玄宗的坏话,他们三个人说自己的母亲都是因为武惠妃而失宠,因此还抱怨唐玄宗。杨洄得知后就告知丈母娘武惠妃。

武惠妃添油加醋和玄宗说:“太子和两个王爷结党,说是妾身夺了他们母亲的宠爱,想要害死妾母子呢!请陛下千万为我们母子做主啊!”

除此之外还将李瑛和两个弟弟的对话说给玄宗听,话从她嘴里说出来,自然变了味,唐玄宗一听龙颜大怒,玄宗心想自己本就无意废你,你倒好,成了太子还对我不满。

二:欲废除太子李瑛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唐玄宗就提出废除太子,原因就是擅自议论皇帝。这时李瑛原本面临下台的,可是出了个贵人,那就是张九龄,首席宰相,他苦口婆心说玄宗是被女人迷了心窍,太子是国之根本,轻易不可动弹,还说以前种种因为废除太子而得来的影响有多大。

唐玄宗一听,认为有道理,自己确实不能听武惠妃的一面之词。

可是李林甫又从中间参合,用一句“皇帝家事,何必问外人”?李林甫是对宦官说的,这句话自然就传到了玄宗耳朵里,唐玄宗心想是啊!我的家事张九龄瞎操什么心,但是唐玄宗同样认为张九龄的话也不无道理,所以左右为难。

武惠妃此时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就是去找张九龄,想要说服他,还带有威胁或者贿赂,张九龄历来就是个有政治操守的人,武惠妃的做法可以说适得其反。

事后就将此时上奏给唐玄宗了,玄宗一听,这还了得,原以为武惠妃说的还有几分道理,现如今看来武惠妃也不简单。

竟然和李林甫勾结起来了,这一次几经反转,李瑛的太子之位还算是保住了。

三:唐玄宗一日之内杀三子

开元二十四年年底,张九龄罢相,后来被贬荆州,唐玄宗突然下旨废除太子李瑛,这又是为何?

《旧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杨洄和唐玄宗说,李瑛和两个弟弟又在一起图谋不轨。”所以唐玄宗忍无可忍,将他们三个一起赐死了。
《新唐书》记载:“说李瑛等三人中了武惠妃的圈套,说宫中有盗匪,要求太子发兵救援,可是太子进宫后,武惠妃就大喊大叫说太子企图造反,最后被唐玄宗镇压。”

无论哪个记载是真的,反正最终唐玄宗将这三个儿子给杀了。

一开始是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废为庶人。半个月之后再将他们赐死,以至于这其中的过程很多人都不知晓,这也是唐玄宗执政一来最大的冤案,一日之内杀三子,种种原因只有玄宗自己知道了。

【欢迎关注羽评,每日观看最新动态,更多有趣的历史等着您!】


羽评郡主


李隆基一日之内连杀自己三个儿子?确实有这件事情,三个儿子分别是:太子李瑛以及王爷李瑶和李琚。如果非要说清楚个原由,还要归咎到后宫争宠。

Δ李隆基

太子李瑛是李隆基的第二个儿子,按照传统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由于王皇后没有儿子,长子又因为年幼毁容,所以只好把二儿子立为太子。然而变故出现在武惠妃的突然出现。

自己母亲赵丽妃马上失宠,太子地位也变的岌岌可危。虽然武惠妃得宠,但是生的儿子多早夭。一直到了第四个儿子――李瑁,直接托付给宁王扶养到了七岁,才重新回到了武惠妃身边。

然而随着自己母亲赵丽妃去世,武惠妃又扳倒了王皇后,唐玄宗有立武惠妃为皇后的趋势,太子位置又要不保。幸亏得到大臣反对,倘若要封皇后,那么太子就要改变,所以这个计划被暂时的推迟,太子李瑛也顺利的逃过了一劫。

Δ李林甫

虽然不甘心,但是势单力薄的武惠妃毫无对策,直到后来出现了转机。一心想当宰相的李林甫,私下支持寿王李瑁,武惠妃开始站稳了脚跟。接着自己女儿嫁给了长宁公主的儿子杨洄,杨洄可是出自政治世家,前有武则天母亲杨夫人,后有杨贵妃。杨洄夫妻二人也支持武惠妃,在外面负责监视太子。

不久之后,杨洄抓到了太子李瑛的把柄。称李瑛伙同另外两位皇子鄂王瑶与光王琚,私下里诋毁皇上。其实说不上是诋毁,只是三人母亲都是因为武惠妃出现而失宠,只是在抱怨父亲对自己母亲薄情。如此小事,武惠妃却尽可能的放大。

武惠妃恶人先告状,给李隆基哭诉:李瑛与两位王爷,背地里说我夺走了他们母亲的宠爱,还抱怨你薄情寡义。再配合上武惠妃梨花带雨的表情,李隆基当即大怒,第二天上朝就提出来要废掉太子李瑛。

Δ武惠妃

然而李瑛如有神助,宰相张九龄站了出来,引经据典的指出后宫乱政,更换太子造成的恶果。冷静下来的李隆基虽然不愿意,但是也感觉不妥,但是还没有完全打消之前念头。

然而武惠妃太过着急,下朝后找人贿赂张九龄,但是她错估了张九龄的政治操守。第二天早朝,张九龄如实汇报昨晚武惠妃派人行贿赂之事,李隆基吓得一身冷汗,毕竟自己是从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时代过来。她太了解后宫里面出现这样有着政治抱负女人的可怕,李瑛第二次保住了位置。

然而吃了大亏的李瑛三人,还是没有吸取教训。仍然在外面搞小团体。在这之后又被抓到了把柄,屡教不改的李瑛引起了李隆基的反感,原先的念头重新复燃。

Δ李瑛

这一次可没有了张九龄的庇护,因为宰相张九龄去世,换成了李林甫掌握大权。早已经与武惠妃暗中勾结的李林甫,面对李隆基再次提出废太子一事。李林甫以: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也。

效仿李積发表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帝一事的说词,这也成了宰相怂恿皇帝犯规最经典说法。听了这句话的李隆基茅塞顿开,也不在朝堂上面宣布了,直接由太监传旨贬李瑛三人为庶人。

废黜的皇后没有好下场,太子也难逃宿命。半个月后,太子李瑛三人被赐死在长安城。李瑛做太子二十年里面,几乎没有什么错误。另外的两位王爷,也是学识之士,三人的糊涂死亡,应该归咎到后宫乱政。


史之策


关于唐玄宗废太子,并且一次杀死三个儿子的事件,史书有不同的记载,《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加载就不一样。
《旧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李隆基称帝以后,立李瑛为太子,李瑛的母亲是赵丽妃,赵丽妃是个伎人,有才貌,善歌舞,唐玄宗对她非常宠爱,到了开元初年,武惠妃得宠,赵丽妃等妃子日渐失宠,但是李瑛依然为太子,武惠妃呢也有自己的儿子,就是寿王李瑁,唐玄宗非常宠爱武惠妃母子,对待李瑁要好过其他儿子,甚至比太子还好。武惠妃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就开始了陷害李瑛。
先是向唐玄宗哭诉,说太子李瑛在朝中结党,想加害武惠妃母子,李隆基听了之后大怒,我才这个怒并不是太子要加害武惠妃,而是太子结党,就像将李瑛废黜,结果被宰相张九龄给劝阻。
消停了一阵子,武惠妃联合杨洄,向唐玄宗诬告李瑛、李瑶、李琚三兄弟还有太子妃的哥哥薛锈经常一起密谋,意欲篡位,唐玄宗听说以后,又找宰相商议,这个时候的宰相已经变成了李林甫,而这个李林甫是偏向李瑁的,就对唐玄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不便建议。唐玄宗便把李瑛、李瑶、李琚废为庶人,薛锈流放,没过多久又把这三个儿子给杀了,天下的人都觉得非常可惜。并为李瑛鸣不平。
而在《新唐书》中,对于李瑛三兄弟谋反的事描写的更详细,武惠妃召集三兄弟,说皇宫内有小偷,于是三兄弟披甲携带武器进入皇宫,武惠妃 又叫来唐玄宗,说这三个儿子谋反,唐玄宗赶到后看到太子和另外两个儿子穿着盔甲,携带武器,就信以为真,便把他们废为庶人,并且杀死。

历史百家争鸣


这要从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说起,因唐玄宗的正室王皇后无子色衰,触怒唐玄宗被废。武惠妃就想当皇后,如果武惠妃做了皇后,按立嫡的规矩她唯一的儿子李瑁自然而然就能做太子,将来的皇帝。但她立后的事被中书令张九龄给制止了。立后不成,武惠妃就把主意打到了扳倒太子的身上,她让女婿杨洄时刻关注太子李瑛,如果太子犯了什么错或是说什么犯上的话,武惠妃就能加以利用想方设法扳倒太子,当时太子李瑛(赵丽妃生)、鄂王李瑶(皇甫德仪生)、光王李琚(刘才人生)三人之母因武惠妃的出现而失宠,颇有怨言,经常三人聚在一起发牢骚。这样就让杨洄、武惠妃等在皇帝面前诬告太子李瑛谋反。那时张九龄因监察御史周子谅莽撞弹劾牛仙客受牵连被贬官,这样太子李瑛在朝中无人替他说话,唐玄宗信以为真,就把常聚一起的三人贬为庶民,后要不放心三子,怕真有其党羽拥立,随后下诏赐死,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庶命案。就和汉武帝时期的巫蛊案差不多,太子都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扣上谋反大罪含冤死在了其父手中。


夏有凉风61


740年,唐玄宗宠妾武惠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李瑁能够当上太子,继承大唐王朝,想要设计诬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让其儿子上位。

于是惠妃便派人去召三王入宫,说是宫中有贼,想请他们帮忙,而他们也答应了。惠妃接着又告诉玄宗:“太子跟另外两个王爷要谋反了!他们穿铁甲进宫了!”玄宗派人察看,果真如此,便找宰相李林甫商议。李林甫说:“这是陛下的家务事,不是臣等应该干预的。”玄宗便下定决心,废三王为庶人,赐薛锈死。不久,三位庶人皆遇害,至于他们怎么死的,不用想便可以得知。


凉白开梁


虎毒不食子,唯有帝王家。父杀子,子弑父现象在中国封建王朝屡见不鲜。权力斗争是你死我亡的斗争,古今中外皆如此。凯撒大帝遭暗杀身亡,即使标榜最民主的美国,很多总统遭喑杀或险遭暗杀,希拉里恨不得杀了特朗普。中国封建社会是家天下,除非改朝换代,最高权力斗争必然发生在家庭内部。


鲍156682116


我们翻看历史发现,历朝历代很多皇帝在皇位继承上有着血腥的杀戮,并且越是所谓的圣明的君主越是折腾劲大。

为什么越是好皇帝越是在继承问题犯错呢?近的就是大家熟悉的康熙的九王夺嫡;太子两废两立,最后便宜了雍正。远的从秦始皇说,始皇帝未立太子,东巡途中突然病逝,公子扶苏拿着遗诏也没有继承了皇帝,赵高和胡亥杀了扶苏,始皇帝的子嗣基本上被胡亥杀了个差不多,秦二世即亡和这也有一定关系。

汉武帝虽雄才大略,但晚年的巫蛊之祸,不但杀了太子,而且牵连甚广,杀了几万人,但此事疑点甚多,怪罪于江充似是开脱之词。无论如何太子是被杀了。

为什么越是好皇帝越是在继承问题犯错呢?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几百年基业。但依然在晚年流放太子,在最后的无法,只得选了李治继承江山。唐明皇李隆基也有一天杀三子的记录。

为什么越是好皇帝越是在继承问题犯错呢?宋太祖赵匡胤烛影斧声之中,传位给赵光义,此事疑欧处很多。此后南宋赵构无子,只得从赵匡胤子孙找了人,继承了南宋,南宋以后的皇帝又回到赵匡胤一支上,更证明了当年事的疑点。

这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圣明皇帝,即所谓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为什么都在继承问题上没有圣明呢,基本上都栽了跟头。

这就是权利背后的不安,集权的皇权本来就容不下任何的对权利的染指。而太子或继承者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对皇权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分离作用。越是雄才大略的君主越是容不下一个精明能干的太子对自己权利的染指。到最后选的继承人,只能是一个相对柔弱一些的儿子继承。汉武帝继承者汉昭帝刘弗陵幼年继位,一生受制于霍光,实在不是汉武一样的大帝。唐太宗李世民传位于李治也是一个多少有点柔弱的人,要不不会一直受制于武则天。唐玄宗最后是安史之乱,灰溜溜当太上皇去了,但唐肃宗李亨也是一个不太强硬的人。相比康熙反而好一点,最起码雍正不是一个好说话的君主。

反正圣明皇帝的太子都不好当,太精明能干了,老皇帝猜忌你,怕你夺权;最起码政令处出两门,会有混乱的。但太子太软弱了,老皇帝看不上眼,诸弟也有篡夺之心。

从中可以看出皇权的封闭性和不安,随时随学都充满了不安和猜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性就显得没那么光彩,只剩下人性的丑陋。无论如何粉饰,皇权争夺中是没有退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