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小村,竟出了40位教师,“圣人府”外号名不虚传!

许昌小村,竟出了40位教师,“圣人府”外号名不虚传!

许昌小村,竟出了40位教师,“圣人府”外号名不虚传!‖老家许昌

文‖韩国军

图‖党晓娜

秋高气爽,路旁的青纱帐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丰收在望。穿过一条新修的、幽静的乡间小路,一个古老安逸、文化气息浓厚的小村落出现在眼前。

今天,我特地来此村拜访我的一位中学老师,原浅井乡中的老校长——田民旗老师。

车在村中十字路口停下。看到有村民在树荫下闲谈,我便上前打听田老师。热心的村民带着笑意说,我们村田老师多了,你问哪一个呀?有些尴尬的我忙答,原浅井乡中的老校长田民旗老师。那位村民说,刚才还在这里说话呢,回家去了!他指着十字路口西的一处宅院说,那里就是田老师家。

正说着,从那处宅院里走出一位长者,村民忙喊,有人找你。顺着他喊的方向望去,我认出了田老师,除了岁月的划痕,清瘦的他,面目没有大变化。我紧走几步,上前自我介绍。

我说,田老师好,您知识渊博,您给我讲讲轩辕黄帝的故事吧。田老师说,轩辕黄帝的故事他知道得并不多,只知道散村的来历。接着田老师便热心地讲了起来。

关于散村的来历,早年间田老师和另外两位有学问的老师曾经写过,并且已经成稿,交到了原浅井乡政府有关部门,不知为什么没有刊发。田老师叹道,很可惜,原写作的那两位已故去,他年事已高,没精力再写了,这事便放下了。

田老师说,他看到有人写过一篇关于散村的文章,提到散村是轩辕黄帝经过散村时遣散众臣随行之说,还有马沟是骂沟之言。田老师有些激动地指出,那些人写的文字偏离了历史轨道,误导了大家。

那篇文章我也看到过,可能是为了迎合什么目的吧。关于轩辕黄帝的故事,禹州市有不少他的传说,只要用心挖掘,是可以整理出更好故事来的,不要混淆历史才好。

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明确指出:“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如此看来,那个时代,具茨山腹地应是一片泽国,怎会有轩辕黄帝路过散村遣散大臣随行人员之说呢?

理不说不透,事不辩不明。咱就说说散村的来历吧。

田老师说,逍遥观那里,人杰地灵,山也富有灵气。从前,如果山中放一炮杖,响声在山谷能回旋很久,啪……啪……啪……啪……响声顺着马沟而出。

历史上有多位皇帝前来祭山或拜山。话说有一位皇帝来逍遥观,随从还有一路上路过州县府衙的官员等送行护驾,到散村时,皇帝对大家说,别送了,就到这吧,各自散了,回到自己任上该忙啥忙啥吧。皇帝是金口玉言,自此,这村子便改名散村了。

那皇帝为啥到这村让众人都散了回去呢?我认为,别看咱散村现在地势平整,从前通往逍遥观,道路很可能非常崎岖不平,不适合轿辇行走。于是皇帝就改骑马了,皇帝骑马到一深沟处,道路更加险峻,便把马拴在了沟里,拴马的沟,便是现在的马沟村了。

明洪武三年、五年、七年,皇帝命朝中重臣多次到逍遥观考察,希望在此地修一处避暑行宫,因山中可耕种田地少之又少,后勒保障缺失,故搁置。

田老师还讲到,村东头原来有座寺院,称北寺,年代久远,早已扒得没了踪迹,只留下一通石碑,碑文可能记有散村的来由。遗憾的是,后来碑也不知所踪了。与北寺同年代还有个南寺,在现在的顺店镇兴国村附近,但也坍塌得所剩无几了。

散村为什么会有一个大雅的外号“圣人府”呢?

原来,在浅井乡教育战线上,有很多田姓老师,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来自散村。据不完全统计,散村约有四十位公办教师,如果加上民办教师,恐怕要远超这个数字。

一个小村落能走出这么多教师,在禹州市,在咱许昌市可以说是独此一村呀!

今个儿能在“圣人”面前舞墨,我真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呀!

许昌小村,竟出了40位教师,“圣人府”外号名不虚传!

(文中图片由党晓娜提供,版权归党晓娜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韩国军,禹州市浅井镇大冀庄村人,农民,爱好写诗。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