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鍾情源於臉,一見如故源於……?

紅樓夢中,賈寶玉初識林黛玉便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總會有些人,初次相識,便會有“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的感覺。

如果說一見鍾情或許是源於臉,那麼一件如故卻似一種感覺,一種情緒,甚至是一種不知不覺中的潛意識喚醒。

一見鍾情源於臉,一見如故源於……?

那麼,我們為什麼有時會對陌生人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

首先,可能是源於你“記憶中的它”。

任何的“一見如故”,都需要一個刺激物,這種刺激物則來源於潛意識銘刻,銘刻的內容和我們的原生家庭或童年經歷有關,也即是說,這種刺激物很早之前就已經深深的埋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之中了。

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小鴨子生下來以後第一眼看到誰,就會把誰當成媽媽,這種行為在我們人類當中也有類似的,我們五歲到八歲的童年時間裡所發生的事情對我們的人生髮展非常的重要。

哪怕這些事情你現在都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他們依然在潛意識裡面發揮著作用。

因此,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感受到的喜怒哀樂這些情緒幾乎都來自於我們早年生活中我們從父母,童年夥伴等親密的陪伴中得到的回應。

這種銘刻會慢慢的嵌入到潛意識當中,比如你喜歡你媽媽微笑時的酒窩,你爸爸笑起來的時候鼻子會抖動等等。

這些的銘刻平時藏在潛意識當中,但是如果某一個時刻,有一個人觸動了這些印刻,那麼我們就會有“眼前分明外來客,心理卻似舊時友”的感覺了。

一見鍾情源於臉,一見如故源於……?

另外,這種熟悉的感覺,可能來源於“鏡子中的自己”。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人際相處之中,尤其是初識階段,彼此之間的相似性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安全感。

共同的興趣愛好,相同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相似的人生經歷等等,都會讓我們與對方產生更加更加親密的聯結。

一見鍾情源於臉,一見如故源於……?

那麼我們如何在日常的人際關係相處當中快速的戰勝陌生感呢?

如果條件允許,那麼在初次相識之前,可以先行了解一下對方,然後投其所好。

比如,在交談中可以多說一些對方家鄉特有的詞彙,如果她是北方人,你說鋼鏰就比硬幣對她來說更加的親切,如果她是南方人,那麼就儘量少說鹹豆腐腦和五仁月餅吧。無意中交談的時候談到相同的的興趣愛好會更容易讓對方產生似曾相識的好感。

但是,如果你對對方瞭解的不夠怎麼辦呢?

那麼你可以用一個小技巧,就是“回聲”技術,專注的傾聽並且適當重複對方常用的一些詞彙。

這個類似鸚鵡學舌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塑造較好的傾聽氛圍,另外也可以儘快的讓對方產生一見如故的親切感。

一見鍾情源於臉,一見如故源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