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漢景帝的人品?

阿金大哥


漢景帝劉啟註定是一個過渡式的人物,和祖輩、父輩、字輩相比,他似乎有些黯淡失色。他爺爺漢高祖劉邦開疆拓土,建立西漢政權,擁有開國之功。他父親漢文帝劉恆安民固本、德仁贏人。他兒子漢武帝劉徹一統天下、文治武功都在高處。但漢景帝劉啟的削藩平亂、強化皇權、與民休養等政策,客觀上為後來漢武帝時代西漢的大發展做了鋪墊。

要評價他,腰斬晁錯於東市,冤死周亞夫、殺了鄧通等事情是不能夠撇開的。對於劉啟而言,晁錯作為啟蒙老師之一,知無不言、盡忠盡力。作為景帝劉啟執政後的內史,晁錯建議削藩立法,曾經深得信任。但是作為皇帝的心腹人物,七國之亂時期,危險慢慢睇逼近晁錯。在袁盎等人的離間下,劉啟下令腰斬了晁錯。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看到了一個薄情寡義的劉啟,為人之君,竟然這麼輕易地殺了自己的恩人,這事無亂如何說不過去。

說起周勃、周亞夫父子,那可真是對劉漢天下立了大功。劉啟時代,周亞夫嚴於治軍。劉啟的父親文帝劉恆在離開人世的時候告訴兒子,如果國家遇到危難,周亞夫是一個可以擔當重任的人物。漢文帝說得沒錯,七國之亂髮生後,周亞夫巧謀智思,最後取得了勝利。就是這樣一個效忠漢庭的人物,卻因為性格耿直,愛說實話,被景帝劉啟慢慢疏遠。最後因為兒子為他準備的喪具而蒙冤飲恨,吐血而亡。

“謹其身以媚上”的鄧通,深得漢文帝喜歡,得勢後鑄錢斂財,名聲很是不好。但是他不忘文帝的幫攜之恩,精心侍奉。景帝劉啟因此心裡泛酸,即位後,對鄧通革了職,收了財。讓鄧通這個富人最後卻窮死了。

關於當了皇帝的劉啟,宋代人蘇轍有一段話,我把這段話搬過來吧。“漢之賢君,皆曰文、景。文帝寬仁大度,有高帝之風。景帝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在這段評價裡,蘇轍說了自己對劉啟處理鄧通、晁錯、周亞夫等人的看法。忘恩負義、心胸狹窄似乎就是漢景帝劉啟的人品了。

需要贅述的是,評價皇帝的人品問題,這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當然,我也一直覺功過和人品隔不開。


文蹤旅跡


漢景帝人品不咋地,可是一個駕馭朝政,掌控國器的帝王就不能以人品論成敗,應該以帝王之術贏得大朝順利向前,國祚無憂就是有作為的君王。

一、說到漢景帝的人品,確實是個問題,景帝做太子的時候就與吳太子飲酒下棋,為下棋發生爭執,皇太子竟執棋盤擊吳太太頭,置以死。

景帝恩師曹錯,為了漢家天下,提出削藩,實為漢家的固本之策,萬世之利也,七國反判,上令曹錯衣朝衣斬東市,還是極其殘忍的腰斬,這就是景帝的過分了,既然是朝衣,你還對你的恩師腰斬幹嗎哪?這就有點寡恩無情了。

竇嬰是幫了景帝皇家父子傳承的主要人物,立了大功,恐怕連竇嬰也不知道景帝的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是作扣?是真保命?

二、景帝一朝還是做了一些事情,七國之亂、來勢兇猛,景帝振作、力挽狂瀾,使帝國的國體走向正規,穩定了大勢,漢家的天下在景帝一朝過渡也好,長治久安的削藩也好,景帝還是把握住了,文景之治有他的一份功績,這一點應該肯定。

漢武帝劉徹還沒到冠年,景帝在生命將於行將就木的時候強行給兒子加冠典禮,景帝做到了。因此一個行使皇權的皇帝,在國祚上人品次之,帝王之術是他的治國唯一。


楊柳青青春之聲


同樣是文景之治的締造者,漢文帝劉恆成為了流傳千古的聖君典範,可是他的兒子漢景帝劉啟就不太一樣了。西漢共有七位皇帝有廟號,其中無景帝。

事實上,雖然大家都承認漢景帝是個明君,但是他在歷史上的評價一直不高。古代評價漢景帝,要是光評論他的文景之治的事業的話倒還好,但是一具體到個人,那可就惡評如潮了。別的不說,司馬遷在《史記》為這兩位皇帝做的世家,一詳一略,就很說明問題。我倒不是說司馬遷因為討厭漢景帝而不給他多寫,恰恰相反,司馬遷很可能是給漢景帝寫得太詳細了,把他乾的那些缺德事都給抖露出來了,所以才導致了大量的刪減。事實上,我們今天看到的《史記》早就不是司馬遷的原本了,後來流傳出來後,《史記》其實是被多次刪改的。不過問題可能還不在這裡,因為《史記孝武本紀》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失傳了,很可能是被漢武帝銷燬了。考慮到劉啟是劉徹的父親,比起後代人,劉徹下令刪改《孝景本紀》的可能性最大。還有別的例子可以證明劉啟的風評不高。唐代名家,《史記索隱》的作者司馬貞對劉啟的評價就不高。

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也持此觀點。

蘇洵指出,漢文帝的作為那真的是無可指摘,有高皇帝劉邦之風(默默吐槽一句,劉邦才沒劉恆厚道呢),而劉啟這個人忌克少恩,沒有人君的度量,遠遠比不上漢文帝。

漢景帝的刻薄寡恩,從他小時候就表現出來了。當他還是太子的時候,他的堂兄弟,吳王劉濞的太子來找他下棋。兩個人下著下著就吵起來了。估計吳王太子也是驕橫慣了,對太子也橫得很,劉啟一生氣,居然拿起棋具就把人家給打死了。。。大家想想,一個少年,就因為下棋有點爭議,二話不說就把自己的兄弟打死了,這要是放在今天,非得轟動全國不可。劉啟性格之暴戾,由此可見一斑。

漢景帝的另一個不如他父親的地方就是心胸狹隘,睚眥必報。這可以從對待張釋之的態度上看出來。張釋之,西漢名臣,曾擔任廷尉,也就是主管法律的官員。張釋之是一個非常正直的大臣,有一是一,有二說二,一貫秉公執法。有一次,漢文帝出巡經過長安城北的中渭橋,有一個人突然從橋下跑了出來,結果皇帝車駕的馬受了驚。漢文帝很生氣,就把這個人抓起來了,讓張釋之處理。張釋之審訊查明那個人是以為皇帝的車馬已經過去了才跑出來的,然後張釋之就去跟漢文帝報告,說這人應該處以罰金。漢文帝一聽說這個人驚了我的馬,要不是我的馬脾氣好我可能已經受傷了,你就給他個罰金就完了?

張釋之是這麼回覆的:“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漢文帝聽後默然良久,同意了張釋之的意見。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張釋之的正直,也可以看出漢文帝的氣度。但是漢景帝就不同了。這裡還是要說回他當太子的時候,有一次他和弟弟梁王劉武一起坐車進宮,到了皇宮外的司馬門也沒下車。根據規定到了這裡是要下車的,所以他們倆被張釋之當場攔下,張釋之直接就檢舉他倆犯了不敬罪。這下子驚動了漢文帝,漢文帝再度自我反省,說自己教子不嚴,並提拔了張釋之。比起他的父親,漢景帝怎麼樣呢?記仇了。等到漢景帝登基以後,先是表示自己很大度,不計較這件事,然後轉眼就把張釋之給下放地方去了。明明是自己做錯了事,卻記恨公正處理的大臣,漢景帝之心胸狹隘也就可以說明了。

漢文帝是出了事先反省自己,景帝是出了事先找替罪羊。沒錯,說的就是殺晁錯這件事。七國之亂爆發以後,僅僅是為了讓七國叛亂師出無名,劉啟居然就腰斬了自己的恩師晁錯,並且族誅晁家,真的是冷酷無情。當然了,有人要說漢景帝是無奈之舉。但殺了以後,景帝明知道晁錯是冤死的,但只是說了句我也後悔了,就完了。出主意殺晁錯的袁盎沒有受罰,對晁錯也沒有什麼平反昭雪什麼的。他兒子劉徹冤殺了愛臣張湯後還知道嚴懲誣陷張湯的兇手呢。

說到兒子,漢景帝做的就更絕了。劉榮是景帝的長子,本來是太子來著。結果因為太子的母親慄姬得罪了館陶長公主,人家長公主略施小計,居然就讓漢景帝認為自己的老婆結黨,二話不說逼死了慄姬,滅了慄姬三族(那可是自己最寵愛的妃子),廢了劉榮。廢了還不算,後來劉榮在地方上又犯了點錯誤,景帝居然派了酷吏郅都來主審劉榮,硬生生把劉榮嚇得自殺了。竇太后聽說自己寶貝孫子自殺了以後氣得要殺郅都,而親爸爸劉啟是什麼反應呢?對兒子死了沒反應,只是說郅都是個忠臣。漢武帝逼死了兒子後還知道建個思子宮呢,景帝思子了嗎?我看是沒有。


攸揚拾羽


既然是評價人品,而不是歷史上的功過,那麼我們就從人品角度分析一下漢景帝。

總而言之,漢景帝人品很差,刻薄寡恩,心腸狠辣。

從兩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

1、漢景帝劉啟還是太子的時候,曾經和吳國世子劉賢下圍棋,結果下棋起了爭執,劉啟直接拿起棋盤把劉賢打死了。

照常理說,少年輕狂,表兄弟或者堂兄弟之間打打鬧鬧很正常,但竟然下死手打死對方,非心腸狠辣是不可能做到的。劉啟在揮舞棋盤出氣的時候,就沒考慮過後果,自己尊嚴受到冒犯了,非出口氣不行,全不顧兄弟之情,任由內心惡念和情緒發揮,這人品是有多差。

不客氣的說,也就多虧劉啟是太子,他要是區區一介平民,這輩子就是個吃牢飯的。

2、處死晁錯的方式

晁錯,生卒年是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54年。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已經登上帝位三年多,晁錯向漢景帝提議削藩。晁錯此人,非常有才華,堪稱是西漢前期最優秀的軍事理論家,公元前169年,年僅31歲的晁錯上疏漢文帝,系統的闡述了對待匈奴的戰略佈局。

晁錯從將領,地形,士兵,戰備四方面進行分析,不但邏輯清晰深刻,而且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戰略思路,真是非常了不起。

可見,儘管晁錯性格偏激,做事容易衝動,但他對漢朝,對國家滿懷熱忱,是真的愛國者。同理,晁錯提出削藩的建議,也是從整個國家利益層面考慮的,他並沒有計較個人利害。

結果當吳王劉濞為首的諸侯公開造反,步步逼近朝廷時,漢景帝害怕了,退縮了,他在晁錯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打算用晁錯的人頭來平息這段戰禍。

然而,漢景帝作為老謀深算的帝王,竟然沒有判斷出,即使交出晁錯的人頭,吳王劉濞也不可能停手,諸侯造反,志在奪權。

漢景帝這一錯誤判斷,不像是失了智,更像是被豬油蒙了心。更讓人震撼的是,漢景帝誅殺晁錯時,選擇的是誘捕晁錯後,直接押到鬧市公開行刑,處以腰斬之刑!

可惜晁錯伏法時還穿著朝衣,何其諷刺的畫面。誅殺晁錯後,漢景帝並沒有放過晁錯的家人,將他們全部處死。

難道晁錯對大漢的功勞一文不值嗎?作為朝廷重臣,卻不經過審訊,不聽取當事人自辨,直接當成一條狗拖出去宰了,漢景帝的內心到底在想些什麼,還有沒有人情味?細思恐極!

單從人品而言,漢景帝的做法完全可以用“下作”形容。

蘇軾曾經如此評價漢景帝:“漢之賢君,皆曰文、景。文帝寬仁大度,有高帝之風。景帝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晁錯始與帝謀削諸侯,帝違眾而用之,及七國反,袁盎一說,譎而斬之東市,曾不之恤。”

好一句“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形容的再貼切不過了。


我見青史多嫵媚


漢景帝這個人確實不咋的,說白一點就是他太自私了。

你看他在當太子的時候,和遠房親戚吳王劉濞的兒子下棋時,因為口舌之爭,他拿起棋盤來就把劉濞的兒子給砸死了。

後來的吳楚七國之亂為什麼會爆發?可以說這個也是誘因之一,畢竟漢景帝砸死的是吳王劉濞的長子,也是劉濞最喜愛的兒子,劉濞怎麼可能不恨漢景帝呢?

還有一個叫鄧通的,也是被漢景帝殺死的。

鄧通是漢文帝的寵臣,因為算命的說鄧通這個人命不好,他會因為飢餓而死,漢文帝不信,因為他覺得自己是皇帝,自己可以保證鄧通世世代代富貴下去。為此,漢文帝還賞給了鄧通一座銅山,允許他造錢。

可是,在漢文帝死後,鄧通還真應驗了算命人的話,他被漢景帝抄了家,流宿街頭而死。

漢景帝問什麼會和鄧通過不去呢?

因為鄧通無疑中得罪了他,那時候他還在當太子,漢文帝因為身上長了瘡,流了濃,鄧通看到後就用嘴把漢文帝身上的濃給吸出來了。

漢文帝覺得鄧通是世界上對他最好的人,於是他就問鄧通,你覺得世界上對我最好得人是誰?

鄧通想都沒想就說,當然是太子了,漢文帝為了考驗太子對自己真的有那麼好嗎?於是,他在見了太子之後,就讓太子給他吸濃。

父皇的命令漢景帝不敢違背,他忍住惡臭,還是給漢文帝吸了。

但,事後漢景帝越想越噁心,他就開始打聽,好好的父皇為何要讓我用嘴給他吸濃?結果知道是鄧通在搞鬼。所以他就記住了鄧通。

等到漢文帝一死,他剛一繼位就開始抄了鄧通的家,並讓他露宿街頭去了,鄧通最後被餓死了。

要說這些人因為得罪漢景帝,而被漢景帝殺死,那也情有可原,可是,晁錯犯了什麼錯呢?漢景帝還是把他給殺死了。

晁錯是漢景帝做太子時候的老師,他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最鐵。

起先漢景帝有什麼大事都是先和晁錯商議完,然後在和群臣以及宰相商議。為此,晁錯還得罪過很多朝中大臣。

晁錯因為是漢景帝身邊第一紅人,他仗著漢景帝的寵幸,開始為大漢江山的穩固考慮了,最後晁錯得出來的結論就是削藩,漢景帝對這一舉措大大的支持。

晁錯的父親得知這件事後,就專門從老家河南趕到朝中,他告訴晁錯,你可不能削藩呀,你這分明在挑撥人家親人之間的關係。

晁錯不聽,他說若是地方勢力無限的大下去,就會威脅到中央,那樣中央就危險了。

晁錯的父親告訴他,你若是堅決這樣做,漢家的江山是穩固了,但是,我們晁家就離滅族不遠了。

晁錯還是不聽,晁錯的父親回到家就自殺了。他決的晁錯這麼做,早晚會被滅族的。

晁錯繼續和漢景帝共同削藩,維護漢中央的政權。

但是,令漢景帝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削藩引起了吳楚七國的叛亂,漢景帝被嚇得不輕。他又聽說,若是殺掉晁錯,吳楚七國就會退兵,結果漢景帝毫不猶豫的把晁錯騙到了菜市場給腰斬了。

那時候晁錯還穿著朝服,他還以為漢景帝是找他商議事情呢,結果卻是殺害他。

緊接著他的家族被滅,應驗了他父親的話。

當然漢景帝殺了晁錯之後,吳楚七國也沒有退兵,殺晁錯只是他們起兵的藉口,沒想到自私的漢景帝,竟然為了自己的安危,把這麼一個大的功臣給殺害了,還滅了人家的族。

公道自在人心,你覺得漢景帝是什麼人呢?


史學達人


漢景帝,姓名劉啟,西漢王朝第六代皇帝,高祖劉邦嫡孫,漢文帝劉恆之子,母親竇氏,與文帝一起開創了文景之治,為漢武盛世掃清了障礙,打下了基礎,是西漢王朝一位啟上承下的皇帝。

作為皇帝,漢景帝雖然沒有其爺爺劉邦的開國之功,也沒有其父親劉恆撥亂反正之作為,更沒有其兒子劉徹之開疆拓土和文治武功,但漢景帝無為而治,政治上削藩平亂,限制諸王權力,削減諸王封地,收交諸王行政權和司法權,把諸侯國變為受中央政府管制的地方郡縣,從政治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避免了國中有國、容易導致大漢王朝四分五裂、諸王割據的混亂局面,為後來漢武帝有所作為奠定了穩固的政權基礎。

但作為一個自然人,漢景帝人品不敢讓人恭維。一是作人比較衝動。為了下棋,和吳王之子劉賢發生爭吵,用棋盤打死劉賢一事,就是劉啟作人比較衝動的具體表現;漢景帝做事魯莽,缺乏認真考慮還表現在削藩問題上,由於做事激進,引起了以吳王為首的七國的反對和叛亂,後又誤聽袁盎之言,不加思索地殺了主張削藩的晁錯,不但沒有讓七國之亂得到平息,反而還讓吳王等人變本加厲的和朝廷作對,幸虧周亞夫挺身而出,用計謀平息了七國之亂,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二是作人出爾反爾。削藩雖然是晁錯提出的,但沒有漢景帝的認同和審批晁錯萬萬不敢越俎代庖,當削藩導致七國叛亂後,漢景帝為了安定天下,接受袁盎之建議,用誅殺晁錯來換取天下太平,直接讓人懷疑漢景帝作為君王的反覆無常。漢景帝朝令夕改的事情比較多,因薄後無子嗣而廢之,聽信其姐長公主讒言而廢掉太子劉榮,並將其逼死等,無不反映了劉啟自私無情和偏聽偏信。三是不能善待功臣。周亞夫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了大功,其父周勃在漢王朝的建立和剷除呂氏諸亂時居功至偉,但漢景帝為了給兒子劉徹以後執政掃除障礙,不惜逼死周亞夫於大牢之中。

漢景帝是一個成功的皇帝和父親,他承上啟下,開闢了文景之治,奠定了漢武盛世,但看他作為一個人的人品,確實不值得讓人稱道,自私、多變和冷酷無情,這也許正是作為一個帝王不能和一個普通人相提並論的地方。


知未是也


我一直認為,對待歷史人物不能簡單的去看單一的一面,而是要從多個方面來分析。

就拿漢景帝來說,他在歷史課本上的形象是“文景之治”、“平定七國之亂”,上承漢文,下啟漢武。可是對於漢景帝個人來說,大家對他的認知幾乎為零,僅從功績來看,漢景帝不失為一個“好皇帝”。但是從人品上來說,漢景帝很難說是一個好人,甚至算不上一個正常人。



大家知道漢景帝,一般都會知道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七國之亂以吳王劉濞為首,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吳王劉濞與漢景帝的殺子之仇。

漢文帝時,吳王派自己的兒子劉賢拜見皇帝,文帝命太子劉啟接待(即之後的漢景帝),兩人一起玩一種叫作“博”的棋類遊戲。



親戚之間相互走動,聊天之餘下棋為樂再正常不過,可是劉啟因為下棋贏不了吳王世子,就用棋盤把他砸死了。

對,你沒有看錯,玩遊戲玩不過就把人砸死了。這是一個人可以做出來的事嗎?

要證明一個人的人品如何當然不可以只通過一件事來判斷。所幸,劉啟先生足夠爭氣,哪怕他是皇帝,但是他的一些“光輝事蹟”還是流傳了下來,數量還不少。

下面就再舉一個題目描述中晁錯的例子。

晁錯是漢景帝最為信任的官員,從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就是他的智囊團。漢景帝登基之後與晁錯謀劃準備削藩。



削藩之後,引起藩王的反彈,這其實是必然的結果,應該在決定削藩之前就考慮清楚。

可是漢景帝慫了,有大臣趁機獻計說:“諸王叛亂,都是因為晁錯,只要把他殺了,叛亂自然會解除。”

沒錯,漢景帝居然信了,也居然做了。他派人下詔召晁錯前來議事,半路腰斬了身著朝服的他。



漢景帝迫不及待的想找到一個背鍋俠,因為削藩是經過自己同意的。晁錯你對我那麼忠誠,就拿你自己的命替我背這個黑鍋吧!

再說一件小事吧,關於漢景帝的後宮的一件事。

一日,漢景帝喝醉了酒,回到後宮叫程姬侍寢。當時不巧,程姬來了月事,按道理她應該在面部作標記當做請假,可是她當天卻沒有做標記。


皇帝來了,不侍寢便是欺君,可是來了月事又不能侍寢。於是程姬便叫來了自己的侍女唐兒躺在床上,裝作是自己。



一夜春宵過後,景帝的酒也醒了,對於皇帝來說把人家姑娘睡了給個名分也就是了。可是景帝可能是嫌棄唐兒的侍女身份,居然裝作不知道。

景帝沒有想到的是,唐兒懷了他的兒子。不得已之下,他只得封唐兒為唐姬,給這個兒子取名為劉發。

劉髮長大後,按例說要封王,賜予封國。漢景帝可能是一見到劉發就想起那天晚上的事,於是把劉發遠遠的封到了長沙。

當時的長沙氣候潮溼,不適宜居住,遠沒有今天的繁華。漢景帝對自己的女人孩子都這樣,人品可想而知。

漢景帝的荒唐事限於篇幅只舉這三件事,可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尤其是漢景帝還是一代帝王,肯定有很多荒唐事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另外,可能還有人會說對於帝王來講,只關注他的功績就好,不必在意他的人品。

可是我不這樣認為,對於一個皇帝來講,所做出的功績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不能把景帝時期全部的政績都歸於景帝一人。

還有,事情做都做了,還不讓後人說嗎?


林杭之


帝王將相、企業家、富人,這類人不要談人品、講道德。

道德人品是約束底層人民的,是統治者的工具,不是約束他們自己的。

所以,底層人你可以談道德、談人品,上層社會的人,只談利益。

所以,何況是皇帝呢?皇帝哪來人品好壞,道德高低?

你不要覺得,這是他們人品道德有問題,恰恰相反,他們的道德是高於普通人的,只是他們考慮問題的高度你無法理解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