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绝唱 ―读《君子如玉》有感

生命之绝唱 ―读《君子如玉》有感

用三天时间读完季羡林老先生的《君子如玉》。 本书共分为三章: 君子隆师而亲友、留得枯荷听雨声、平生风义兼师友。先生书中所写的文化大师也是令我敬仰不止。君子如玉恰是我们该有的品德,细品,能真切感受到学者身上独有的风度、广阔的胸襟、渊博的智慧。书中所述皆是与季老同时代的恩师故交。 他对俊之的刻画 “在谈话中间静默的一刹那,我只注意到,他的目光从眼镜边流出来,神秘地注视着眼前的空虚处。”就显现出一个戴着眼镜、沉默寡言的文人学士的斯文风度,总是在思考着什么,看不透的流转目光。

书中回忆记录了胡适、老舍、梁实秋、沈从文、陈寅恪、臧克家等三十多位学者的故事,其中一部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有一些人,在我浅薄的学识里未曾听过,但季老先生的笔下的他们,是生动鲜活而又满腹经纶的,单就这一点,我对季老先生就充满了无比崇高的敬意,即使他一再强调自己薄凉的性子,不爱交友,但他仍是知己遍天下,可见他在诸多学者中的地位,毋庸置疑。

书越往后读,越是让人心情沉重,书中大多是追悼文,我一边读,一边想,当日渐高龄的季老先生无可奈何地目送那些挚友,一个一个驾鹤西去时,他的心该是多么的痛。季老先生多次强调:当一个“后死者”是幸运的,但任务也是艰巨的。那些已故去的老友的面影总是闪动在自己的脑海中,迷离历乱,不成章法,但又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他惋惜好友们的大才也将就此陨落,他必须得承担起让他们活在自己心中的重任。

其实季老先生是幸运的,他有他的伯乐,有他的知己,有诸多与他志趣相投的师友,在那样落后、动荡的年代,他有幸可以一路做着自己爱做的学问,可以去遥远的异国他乡汲取更充足的精神食粮,当然,这过程中的苦和累,必定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切也离不开他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一想到季老先生在那样一个学习资源匮乏的时代都能学会多国语言,并且切实运用到文学研究中,钦佩不已的同时深感自己太过安逸。

对于季老先生的文笔,用“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行,行有格,”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掩卷,再次被季老先生的品格深深打动,再次对他笔下的谦谦君子们油然而生敬意。

生老病死无法改变,季老先生去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或浅笑,或安然,或阔论,总不是孤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