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大博士自殺丨你是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嗎?

西安交通大學的在讀博士楊寶德選擇在2017的聖誕節,結束了自己年僅29歲的生命。

隨後其女友的長微博,更是將男友的死因直接指向他的博導。曝光的截圖等,將楊在讀博期間的遭遇一一列舉。

國內,相當多的導師都會讓學生給自己做雜活,這似乎是一個大家普遍認知裡還比較接受的現象了。

但楊寶德不同——他是24小時待命,接電話晚了都不行。

西交大博士自殺丨你是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嗎?

在已曝光的聊天截圖中,他不只是要參與博導的擦車洗車逛超市等日常瑣事,應酬等,甚至是感情生活都要被幹涉。於此共形的是,學術沒了進展,出國也沒了下文。

西交大博士自殺丨你是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嗎?

以下,來自他與其碩導的聊天記錄:

“自從轉了導師,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來性格並不開朗的我開始變得沉默抑鬱。本來就不善於與人打交道的我開始變得恨不得每天誰也不見。

我不會拒絕人,基本上老師讓我乾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幹了。對於科研我抓不住重點,總在取捨之間搖擺不定。”

箇中緣由,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正如作家水木丁所說:

“我們當然可以譴責這位教授的行為,也可以責備校方管理上的疏漏。

然而,從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承認一個事實:

不懂得拒絕的人,即使在學校沒有碰到周教授,走上社會還會遇到周主任、周經理。

在生活中,職場,這樣的人並不少見。

他們特別會看人下菜碟,總是會不斷試探別人的邊界進行索取,會一眼認出學生和員工裡最好控制的那個人,然後利用自己的權力剝削壓榨他們。”

今天想為大家分享哈麗雅特·布萊克在《取悅症:不懂拒絕的老好人》書中的一篇文章,敢於說不,思考你的“好人情節”

你是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嗎?

文|哈麗雅特·布萊克

西交大博士自殺丨你是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嗎?

“取悅症”是一種強迫的甚至成癮的行為模式——對他人的認可上癮

取悅者會努力想讓除了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滿意,甚至犧牲自己的健康和快樂來取悅別人。但與人為善的結果可能會讓別人利用你。

為了始終保持好人形象,你盡力不表現出憤怒和不悅,不管這樣的情感表露多麼正當,而且,你會避免批評別人,以免被別人批評。

心理學家把這叫作“衝突避免”,你會把對抗和憤怒看作危險的情感體驗

取悅症三角形

取悅症的三個心理要素—思維、行為和情感,構成了一個三角形,它們彼此互為原因和結果。

例如,強迫行為受畏懼和逃避情緒驅動,並由扭曲的、有缺陷的思維所支持。同樣,焦慮情緒可以引發逃避行為,而逃避行為反過來又跟有缺陷的或錯誤的思維方式有關係。

西交大博士自殺丨你是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嗎?

取悅症三角形可以說明,為什麼你在思維、行為或情感上做出小改變,就能讓你的取悅症康復過程取得大的進展。因為這三條邊是相互聯繫的,所以任何一條邊上的小改變,都將引起整個三角形的改變。

只要瞭解了你的取悅症三角形,你就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改變過程,確定改變的主次先後。

1. 認知型“好人”

西交大博士自殺丨你是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嗎?

如果你是一個認知型“好人”,那麼你就會陷入沉重的自我虧待心態中,使得自身的取悅症問題一直持續。

如果你屬於這一類型,那麼驅使你取悅於人的動力就是這種思維定式:你需要並且必須爭取讓每一個人都喜歡你。

你堅持認為,他人的需求必須高於你自己的需求,而你衡量自尊和定義自我的依據,就是你為他們做了多少。

當你有取悅於人的心態時,你相信討好能讓你免遭他人的拒絕以及其他刻薄的對待。而且,在把苛求的規則、嚴厲的批評以及完美主義的期望強加給自己的同時,你還渴望普遍的認可。

總之,你因思維而陷入了這種定勢,如今則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思維康復。因此,你的努力應該首先專注於理解和糾正取悅於人的心態。

2. 習慣型“好人”

西交大博士自殺丨你是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嗎?

如果你是一個習慣型“好人”,那麼你就會被迫犧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顧他人的需求。

如果你屬於這一類型,你就會為他人做得太多,幾乎從來不說“不”,很少給他人派活兒,並且會變得無力招架、疲於應付。這些自我虧待、導致壓力的模式,既損害你的健康和你最親密的人際關係,同時還會牢牢控制你的行為,因為它們的驅動力是你過度的需求——你需要每一個人的認可。

如果你符合這些描述,那你最好把努力的重點放在理解和打破取悅於人的習慣上。

3. 情感逃避型“好人”

西交大博士自殺丨你是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嗎?

對這一類型來說,取悅症主要是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導致的。如果你屬於這一類型,那麼你會發現,別說真的跟他人發生有火藥味兒的對抗和衝突了,僅僅是有這樣的預感都會讓你非常焦慮。

你的取悅綜合症主要是作為一種逃避策略,意在保護你自己,讓你不再畏懼憤怒、衝突和對抗。但是,正如你可能已經知道的,這種策略有缺陷。由於逃避模式會持續存在,所以你的畏懼非但不能減弱,反而會增強。

因為你逃避難以應付的情感,所以你從不給自己機會學習怎樣有效地處理衝突,或者怎樣恰當地應對憤怒。結果,你非常輕易地把控制權交了出去,交給了那些通過恐嚇和操縱來支配你的人。

因此,如果你的取悅症的主要根源是情感逃避,那麼你的改變過程最好先以取悅於人的情感為重點。你應該努力克服畏懼,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憤怒及衝突;你的這些努力將給你帶來巨大的回報。

最後,儘管大多數好人們能在自己的困境中找到一個突出的因果特徵,但要記住,取悅症三角形有三條邊。

可能在你的取悅症中,沒有哪一個根源或者說哪一條邊更突出。因此,你可以在任何一個方面開始自己的改變過程,效果是一樣的。

取悅於人的隱藏代價

西交大博士自殺丨你是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嗎?

取悅於人是個古怪的問題。乍看起來,它可能根本不像問題。事實上,“好人”這個字眼兒給人的感覺更像是恭維話,或者像是討人喜歡的自我描述,你可能巴不得像榮譽勳章一樣戴著它呢?

“取悅於人”對很多人來說是個動聽的詞,但其實質卻是嚴重的心理疾病。

取悅症是一種強迫的甚至成癮的行為模式。作為一個“好人”,你會感到你被取悅他人的需求控制了,你對他人的認可上癮了。與此同時,你還會感到你無法控制這些需求給你的生活造成的緊張和壓力。

如果你有這些麻煩,你的取悅需求就不僅限於對他人真實的請求、邀請或要求說“行”,而是毫無原則地照單全收。你的情感定在了你認為他人想要或期待的頻率上。僅僅是認為另一個人可能需要你的幫助,就足以使你忙得應接不暇。

你面臨的困境是:在對他人真實或假想的需求保持高度敏感的同時,你往往還要對自己內心的聲音置若罔聞。你內心的聲音可能是想保護你,讓你不要做出過多的承諾,總跟自己的利益過不去。

為了贏得每一個人的認可,這樣的“好人”幾乎會不惜付出任何代價。但是,這種認可癮能麻痺行動。

例如,當你要滿足幾個人的需求時,你會感到分身乏術,並且害怕遭到否定。這種害怕能讓你動彈不得,不知所措:你該滿足誰呢?你該怎樣選擇呢?要是到頭來誰都對你不滿意,該怎麼辦呢?

如果當好人代價太高

西交大博士自殺丨你是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嗎?

取悅者會執迷不悟地把自己看成是好人,而且認定別人也是這麼看的。他們的身份就源於這種好人形象。而且,儘管他們可能相信,當好人能讓他們避免跟朋友和家人發生不快,但是實際上,他們因此付出的代價還是太高了。

首先,由於你為人太好,所以別人可能會利用你的好心好意。你的與人為善可能會矇蔽你的眼睛,讓你看不到別人正在利用你。此外,為了始終保持好人形象,你就不能表現出憤怒和不悅,不管這樣的情感表露多麼正當

其次,你會避免批評別人,以免被別人批評。為了避免對抗,人們太容易採取阻力最小的途徑了;心理學家把這叫作“衝突避免”(conflict avoidance)。就像批評一樣,對抗和憤怒也是危險的情感體驗,是你無論如何都要避免的。

被自己的畏懼驅使

西交大博士自殺丨你是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嗎?

你的好實質上是對消極情感深深的畏懼。

事實上,取悅於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畏懼驅使:畏懼拒絕,畏懼拋棄,畏懼衝突或對抗,畏懼批評,畏懼孤獨,畏懼憤怒。你堅信只要當好人,總是替別人著想,你就能避免這些消極情感。

這種防禦信念的影響是雙向的:首先,你利用自己的“好”來防止和躲避他人針對你的消極情感——只要你為人非常好,總是努力讓他人滿意,他們幹嗎要生你的氣?幹嗎要拒絕或批評你?其次,為了竭盡全力地經營和表現自己的“好”,你不允許自己對他人有消極情感。

你越是認定自己應該當好人,而不是當個真實的人,你就越是會遭受懷疑、不安以及畏懼的糾纏和折磨。

除非你採取行動,打破犧牲自己以取悅別人的惡性循環,否則到了最後,你就會撞上眾所周知的那堵牆。你的精力會耗盡,你可能會有一種徹底放棄的感覺。

如你所知,取悅症有三個相互關聯的要素:一套有關自己和他人的錯誤的思維和信念,強迫行為,對消極情感的逃避。這三者的結合導致了取悅症,構成了取悅症三角形。

為此,你只需要從行為、思維或情感方面的小改變開始。因為每個改變都必然會促成下一個,所以你很快就會看到,就像碼成排的多米諾骨牌一樣,取悅於人的習慣會一個接一個地倒下。

結丨更多請關注華章心理。

西交大博士自殺丨你是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嗎?

摘自

西交大博士自殺丨你是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嗎?

取悅別人,就是虧待自己。

總把別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從來不會對別人說“不”、爭取每個人的認可、努力想讓自己之外的每個人都高興、害怕跟任何人發生對抗或衝突.....

治癒取悅症的21天行動計劃 ! 紐約時報暢銷書。

延伸閱讀

西交大博士自殺丨你是不懂拒絕的“老好人”嗎?

結丨更多請關注華章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