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家關店潮早埋隱患,便利店業集體鬧「血荒」或成常態

昨日,有網友陸續在微博上爆料北京鄰家便利店店鋪關停的現象;隨後,鄰里家(北京)商貿有限公司向供應商發出告知函,正式宣佈公司於8月1日起停止總部各項業務,並陸續停止門店營業。

至於原因,告知函顯示,是由於公司背後唯一出資方受到上海警方調查,導致公司銀戶賬戶被凍結,資金鍊斷裂所致。

今日,多家媒體報道稱鄰家便利店168家門店全部關停。其CEO王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一言難盡”、“真的很難受”。

鄰家關店潮早埋隱患,便利店業集體鬧“血荒”或成常態

這一句“一言難盡”究竟包裹著這位曾經的光環式人物這幾年多少的心酸?

事實上,據盎司財經調查瞭解,過去幾年間,在資本裹挾下的國內連鎖便利店行業一度興起擴張潮,但不少最終都“興也勃,亡也忽”。此次事件風暴眼中的鄰家便利店,早在兩三年前就曾發生過一波關店潮。

而更多連鎖便利店的關店潮,近期也接連發生,已然成為行業普遍現象。與此次鄰家便利店類似,事件直接的“導火索”均為資金鍊出的問題,而這背後反映出的行業問題更是不禁引人深思。

諸多隱患並存:瘋狂擴張、背後投資方神秘複雜,高層動盪

早在成立初,鄰家便利店就被視為零售業內的“黑馬”,曾豪賭了一年要新開200家門店的目標,而且其一年半70家門店的真實開店速度更是刷新了北京便利店圈內記錄。要知道,國內外知名連鎖便利店7-11一年也不過開30-40家新店。

而即便這樣的神速,其實與其身後投資人曾經的要求卻還相差甚遠。王磊曾透露:投資人曾要求過他們一年開20000家便利店!顯然,王磊在執行投資人的意圖上,有過懂行者的理性和隱忍。

儘管鄰家一直未透露過背後投資機構信息,且對自己的融資情況也諱莫如深。但綜合多方消息都一致表明,鄰家背後投資方是一家深圳的P2P公司。

而這家P2P公司究竟什麼來頭,目前還不能完全下定論,可以肯定的是鄰家告知函中顯示的它是鄰家“唯一”投資方。

根據天眼查中鄰家的股東關係中,盎司君發現了一些線索,也許可以參考:

鄰家關店潮早埋隱患,便利店業集體鬧“血荒”或成常態

鄰家的前兩大股東韓磊和賈衛平分別持股41.26%,韓磊是公司法人,任公司經理,賈衛平任執行董事。這裡還需要提另外一位高管——項建安,項建安任鄰里家的監事。

一方面,賈衛平和項建安兩人共同設立了“天津金奕互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另一方面,項建安還是“北京萬卓智匯商貿有限公司”的股東和董事,佔股40%。持有另外60%股份的是高通盛融財富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這家高通盛融,投資控股企業31家,涉及房地產、汽車製造業等多項資金密集型的產業投資。而且還是今年4月份上海警方查獲的一起善林金融“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的重要參與者,併為此還被上海公安凍結公司價值3.589億元股權,凍結期限為2年。

早在2016年中國P2P行業報告顯示,“目前行業中正常運用的平臺數量是2154家,但P2P平臺具有可持續盈利能力的平臺不足1%。”

此次鄰家便利店大規模關店的重要原因,與其較長的回報週期和P2P平臺極不穩定的盈利能力和高風險性之間的矛盾脫不了關係。

其實,在這次因“資金鍊斷裂”原因大規模關店之前,鄰家便利店就曾有過“關店”經歷。早在2016年9月,鄰家便利店在進入上海不足半年後,就因經營壓力大而關閉上海所有店鋪,當時的原因解釋稱“跟資金問題無關”,而是因“戰線拖的太長”,先集中精力開拓北京市場。

另外,除了有“關店”的前車之鑑外,鄰家便利店還曾發生過創始團隊人員集體出走的鬧劇。在2016年,先是有時任鄰家董事長的創始人之一王紫因與投資方產生分歧,帶領團隊轉而加入便利蜂,隨後公司董事、監事、股東等均再次出現變動。

“風口”下的不可承受之重

根據商務部發布《2017 年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報告》,2017 年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平均值為 71.68,大幅高於景氣榮枯線 21.68;據尼爾森《2016年度中國賣場超市購物者趨勢報告》顯示,便利店的滲透率從2015年的32%上升為2016年的38%,比網絡購物還高3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國內便利店行業的景氣度遠超過同時期宏觀經濟的表現,因此被眾多資本視為可靠的“避風港”。

鄰家關店潮早埋隱患,便利店業集體鬧“血荒”或成常態

資料來源:商務部,中國銀河證券研究院整理

穩定的表現、高頻的消費、便捷性的服務體驗使得近幾年各方對便利店行業的關注度持續上升,一度被視為風投“風口”,單是2017年下半年與2018年上半年發生的融資額就達數十億元。

但高昂的房租壓力、激烈的市場競爭、品牌集中度低、較長回報週期以及高質量運營管理人才稀缺等問題,依然讓不少入局者步履維艱,甚至出現了一批夭折者。

曾順利獲得4輪融資,估值一度超過10億美元的愛鮮蜂2016年開始就陷入裁員、高管離職、拖欠供應商貨款等無止境的漩渦之中,如今“元氣”大傷。

另一家北京的便利店品牌好鄰居,在持續盈利乏力的情況下,在2017年委身以8400萬美元被全資收購。

同樣是本土品牌Today也經過過“三起三落”,從曾短短三個月連續獲得兩輪融資的輝煌,不到一年開店30家門店,導致資金鍊瀕臨斷裂,日虧損曾高達10萬元。

進入2018年,曾以“新零售”為噱頭的多家無人便利店更是迎來了一波“倒閉潮”。

如開業運營僅4個月時間的“GOGO小超”,在今年1月份在多位員工工資還未發的情況下就停止了營業。其中,擴張速度過快和投放點錯誤是其失敗的最大原因。據悉,GOGO小超的投放點主要是在保險、貸款、銷售等員工流動性強的地點,直接導致了貨損率過高。

另外,七隻考拉關閉無人貨架業務、哈米科技無人貨櫃倒閉,甚至以股票抵工資、豹便利全面停止鋪貨等,均是因投資彙報週期長、貨損率高、虧損嚴重等原因造成。

面對連鎖便利店“過山車”般的天堂地獄輪轉,眾多行業精英都已顯疲態。與鄰家CEO王磊“一言難盡”感嘆如出一轍的是,愛鮮蜂創始人張贏也曾直言:“這是一門彎腰撿鋼鏰的生意”。

目前,無論是有人便利店還是無人便利店,都存在著居高不下的成本扛不過燒錢速度,行業融資速度趕不上燒錢補貼速度的嚴峻問題。

對於那些像美宜佳這樣的已開出1萬家店,市場開拓遍及數十個省市的發展較成熟的便利店品牌,還可以利用規模優勢,基於差價和加盟模式創造出利潤空間;但對於諸多剛起步沒多久,還在開拓市場“燒錢”階段的新入局者,其短時間內要靠自身的銷售根本無法自負盈虧,一旦急功近利,就很容易淪為資本運作的犧牲品。

“現金流”成全行業最敏感神經

連鎖零售店鋪是燒錢的,這是業內公認的,一旦斷了資金“輸血”,頃刻間就會陷入“休克”狀態。縱觀近幾年連鎖零售業內倒閉失敗的案例,無一不是因資金鍊斷裂、供應商的討債。

分析線下零售便利店鋪的模式,業內分析指出,其對於現金流的依賴性可謂的“致命”的。

鄰家關店潮早埋隱患,便利店業集體鬧“血荒”或成常態

一般而言,除了每月高昂的房租和各項硬件設施費用外,便利店內所有商品都有一定保質期,尤其是鮮生蔬果、熟食類,均需短期內更新。但若因選址、品牌滲透率等問題,便利店復購率或消費者粘性低的話,店鋪每日入不敷出,就需要不斷墊錢來維持日常進貨、經營。

長此以往,如果沒有足夠穩定且高額的資金來補足現金流,店鋪欠款不斷增多的話,供應商一旦停止供貨,店鋪就無法正常營業。

此次大規模關店的鄰家便利店便是典型。其後投資方P2P企業,屬於收入及其不穩定的行業,經營好了還可持續為其燒錢,但一旦出現資金回攏困難的問題,就無法持續供給資金,直接導致了店鋪崩盤。

另外,有行業資深人士指出,近幾年,零售行業內有一些本身發展較穩定,手頭充裕的企業,他們自己逐漸不滿足於現狀,開始逐漸涉足其他領域,如金融、房地產等,這本身就存在著極大風險,若其他業務佔用的資金被賠或無法及時收回,很有可能會營銷主業務零售業務的發展。“如果賭徒的心態一旦被激發出來,那便是開始被錢操控,被資本運作戲耍”,該人士感嘆道。

因此,業內普遍的共識指出,零售企業跟現金打交道最多,但同時也是現金流最容易出現問題的行業。這就意味著,管理好企業現金流並規避資金鍊不續的風險,將是眾多快速發展的零售企業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