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爲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以食為天”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這兩句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它們說的直接就是一種“吃”的文化。

中國不僅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同時也具備著有著燦爛豐富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在中國這五千年的飲食文化裡,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

: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再接著便是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人們開始吃熟食,於是中國飲食文化就開始進入了石烹時代。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當時的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產物就是:稷;(小米,又稱穀子);它在當時長時期占主導地位,所以一直以來都被稱為“五穀之長”。

南方也有稻,但是古代稻產出的都是糯米,普通稻被稱作“粳秫”,直到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再後來到了漢代,那是一箇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但是這都要歸功於漢代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我們開始逐步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西瓜、甜瓜、黃瓜等外邦食材,還夾帶著傳入了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等等

再到東漢時期,人們還發明瞭植物油。但是到了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開始增加,價格也逐漸便宜起來。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眼觀這一步步進化而來的中國飲食文化,從巣氏到南北朝,茹毛飲血到飲食文化的逐步發展;這其中既有先輩們偉大的智慧結晶也有著不斷學習和擴充的耐心。

所以最後現在所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中國飲食文化是很注重“天人合一”這四個字的,而中餐也有著以食表意、以物傳情的特點。

如果從這些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其實我們可以簡單概括成八個字,那就是:“精緻、悅目、墜情、禮數。”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由於這些內涵使得中式烹調裡具有歷史悠久、技術精湛、品類豐富、流派眾多、風格獨特的特點,它們使得中國烹飪數千年發展的結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而中國烹飪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又稱中華食文化。是世界的三大菜系之一,它深遠地影響了整個東亞地區的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的菜譜來源於中國各個地區和民族的菜餚。這些菜餚再後來被總結為:色、香、味、意、形五種要素。同時它們也被稱為“國菜五品”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我們中國飲食文化綿延千年,主要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而中國傳統菜餚對於烹調方法也極為講究,常見的方法就有:煮、蒸、燒、燉、烤、烹、煎、炒、炸、燴、爆、溜、滷、扒、酥、燜、拌等十幾種。

長期以來,由於物產和風俗的差異,各地的飲食習慣和品味愛好迥然不同,源遠流長的烹調技術再經過歷代人民的創造,於是便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菜系,而我們稱這些菜系為“中國八大菜系”。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它們分別是魯菜、 川菜、粵菜、蘇菜、閩菜、浙菜、湘菜、徽菜;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它們分別的特色。

魯菜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魯菜講究調味純正,口味偏於鹹鮮,具有鮮、嫩、香、脆的特色。它十分講究清湯和奶湯的調製,

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醇。

川菜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川菜素來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聲譽,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川菜起源於古代的巴國和蜀國。

主要特點在於味型多樣。

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醬等是主要調味品,不同的配比,化出了各種味型,無不厚實醇濃,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風味,各式菜點無不膾炙人口。

粵菜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粵菜是以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的菜為代表而形成的。

菜的原料較廣,花色繁多,形態新穎,善於變化,講究鮮、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醇。

烹調方法突出煎、炸、燴、燉等;口味特點是爽、淡、脆、鮮;烹調擅長煎、炸、燴、燉、煸等;菜餚色彩濃重,滑而不膩。

蘇菜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蘇菜用料以水鮮為主,刀工精細,注重火候,擅長燭、煙、熄、糯,追求本味,清鮮本和,鹹甜醇正。

菜品風格雅麗,形質兼美,酥爛脫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益顯其味.。

江蘇菜的代表菜有“軟兜長魚”、“槍虎尾”、“水晶看蹄”、“拆燴大魚頭”、“清蒸鰣魚”、“野鴨菜飯”、“銀芽雞絲”、“雞湯煮千絲”、“清燉蟹粉獅子頭”、“雙皮刀魚”。

閩菜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閩菜製作細巧、色調美觀、調味清鮮。代表菜品有:佛跳牆、太極明蝦、閩生果、燒生糟鴨、梅開二度、雪花雞等。

浙菜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浙菜是由杭州、寧波、紹興三種地方風味發展而成。

特色:講究刀工、製作精細、變化較多、富有鄉土氣息。

代表菜品:西湖醋魚、龍井蝦仁、幹炸響鈴、油燜春筍、西湖蓴菜湯等。

湘菜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湘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系的主要代表。

它製作精細,用料廣泛,口味多變,品種繁多。

其特點是:油重色濃,講求實惠,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鮮、軟嫩。在製法上以煨、燉、臘、蒸、炒諸法見稱。

著名代表菜有:“海參盆蒸”、“臘味合蒸”、“走油豆豉扣肉”、“麻辣仔雞”等,都是名菜佳餚。

徽菜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徽菜以烹製山珍野味著稱,擅長燒、燉、蒸,而少爆炒。

其烹飪芡大、油重、色濃、樸素實惠。代表菜品:紅燒果子狸、火腿燉甲魚、雪冬燒山雞、符離集燒雞、蜂窩豆腐、無為燻鴨等。

民以食為天|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上篇—“吃”文化之發展進化史

面對這樣富有內涵的中國飲食文化,愈發的會讓人覺得我們應該努力的學好並完善屬於自己民族的這份榮耀;

並且在不斷實踐中發揚、提高、創新,使得中國烹飪向著方便快捷、合理營養、藥膳保健以及適應不同層次人體需要的食品等等這些方面去發展!

讓中國飲食文化一直傳承併發揚光大下去!

MD與你一起探索

中國飲食文化

敬請期待——淺談中國飲食文化(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