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刀”出击 使命必达

记者侯著柏 通讯员曹爱华

太和街村,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地处茅田乡东南,三山拱卫,东临张大顶,南为青岩山,北接雪岩顶。在青岩山与雪岩顶之间的狭长地段,就是东西走向的太和街村。

太和街村共计439户,总人口162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计102户,贫困人口达335人,虽不是重点贫困村,但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全村共计田地7千余亩,平坦连片,土质肥沃。地是好地,但是仅靠传统农业生产,单一的产业不能驱动致富的车轮。太和街名字寓太平和美之意,村名虽好,村誉却差。几年前,太和街因为其环境卫生脏乱差而上过“光荣榜”;村民之间不睦,扯皮滋事的情况时有发生;干群关系对立,信访事件频频;村支涣散,村务混乱……如此等等,历任派驻干部都害怕到太和街。2018年2月底,由县图书馆、茅田乡中心学校、茅田初中三家单位联手,分别抽派出张建龙、游泽清、曹爱华三人奔赴太和街,与太和街村支两委组成脱贫攻坚尖刀班,游泽清任班长。自此,太和街开始脱胎换骨,村情村貌村誉正在发生着变化。肩负使命,“尖刀”出击。

固堡垒,狠抓支部阵地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班长游书记的带领下,从党建入手,夯实基础,狠抓村支两委阵地建设。

定期召开支部大会,加强党员思想教育;组织开展好每月的支部主题党日,每次都得到县图书馆及茅田中心学校的大力支持,村支是前线,单位就是大后方;整理规范党建台账,事实上这是一个蛮困难的工作,因为之前缺失的资料太多,但是在7月的党建督察中,太和街村支部受到好评;太和街共计有35名党员,在外务工党员有19人,在家的多是老党员,党员会议或者活动时,参与人数寥寥,支委于是与外地党员做好沟通,每次会议或者活动时就免提电话联系,充分保障每个党员议事进言的权利;同时搞好纳新及模范先锋党员评选工作,发挥优秀党员引领作用。

强内务,注重过程管理和落实

曾经,太和街村务管理混乱, 因此,尖刀班从强化内务管理开始,制定各种制度,工作做到有纪可遵,有章可循;制定好各种工作计划方案,有预则谋,不打乱仗; 注重工作过程,务实摒虚;强化资料收集整理及档案规范化建设,资料来自于每天每时实实在在的工作,来自于工作过程的点点滴滴;注重学习充电,每周两次以上的碰头会,都要学文件学政策,政策之于干部,就如枪之于战士,是攻坚作战的武器。

树正气,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之前的太和街名声不好,这里不赘言,尖刀班在乡风文明建设上也是下了大功夫。入户走访是了解村情民意最重要的手段,只有和村民面对面,才会了解他们的想法。439户的大村,走访全覆盖,靠的是尖刀班对工作的热情、对老百姓的真情和改变太和街村的强烈愿望;开群众会是经常的事,通过宣讲,让百姓成为政策的明白人,成为环境卫生的维护者,成为乡风文明、公序良俗的建设者,成为脱贫致富改变生存生活境况的自觉者;对于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尖刀班做到经常慰问跟踪,让少有所学老有所养;与信访户经常交流沟通,明白其诉求,以心换心,切实及时帮助其解决困难。事实证明,只要干部工作耐心真诚,矛盾是可化解的。因为有了尖刀班,润物无声,这儿正在悄然改变。

抓短板,改善人居环境

由于地势地利因素,太和街的基础建设相对较好,但距离建成小康和美乡村目标还有很远。 短板要补,项目在手,落实在尖刀班的行动中,村村连接线太安公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村干道2.5公里路灯、绿化建设通过验收;村文化广场预计年内能投入使用;七组35kv变电站开始施工,可永久性解决村民用电难的问题;网络光纤家到户落,4G通讯基本全覆盖。 太和街最大的短板是供水问题,因为饮水难也引起了一些扯皮纠纷。为此,尖刀班没少开会,就朱家苞村与太和街村协调,就组与组之间协调,与乡项目办经常在一起研究,制定水池建设与供水方案,还陪同施工方翻山越岭寻找水源。建设好美丽太和街村指日可待。

重产业,探寻经济发展新路子

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低。太和街一直是烟叶基地,也有很多烟叶种植大户,靠着烟叶致富,但烟叶种植成本较高,有风险,最怕瘟虫走症,一场冰雹会把烟农的心“砸“至绝望,加上田地常年种植烟叶,土质损伤严重。毫无疑问,烟叶种植已成夕阳产业,几无前程。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引擎, 没有发展产业的扶贫是失败的扶贫,太和街尖刀班想了很多办法,主要做好了两件大事。 首先,成功招引阳坡种植大户黄义在太和街实施大棚种植有机蔬菜,前期150余亩,后期450亩。从招商洽谈,项目落地,到土地流转,与贫困户签订用工合同,再到建棚、育苗、分栽、摘果、销售的全部过程,尖刀班都是持续关注,特别是久旱不雨的那些日子,县图书馆联络消防中队几次给黄义送水抗旱,帮助其渡过难关,真情备至。

另外,及时宣传太和民俗旅游资源。太和街有的村民在武汉,每年暑季就会回来避暑,还会带着武汉人,今年高峰时多达两百多人。太和街海拔适宜,夏季凉爽,植被茂密,空气清新,这是自然优势。一篇《山旮旯里来了武汉人》的简书,自媒体上的点击量近万,口碑就是招牌,相信在政府部门的重视下,茅田的基础建设会更上层楼,也会有更多的外地人来到茅田来到太和街。

也许因为使命所在,太和街尖刀班,几个平凡的人,自奔赴脱贫攻坚的前线那一刻起,就把身家事放下,牺牲小我,奉公为民。

他们最小的近半百,最大的将退休,历经风雨沧桑,然而老骥伏枥,雄心犹存,热情依旧。

全面进入小康的号角已经吹响,决战的时刻已经来临,太和街尖刀班人誓言铿锵,他们坚信,“尖刀”出击,使命必达。(编辑樊淑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