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痕」沒錯,「標準」錯了

過分強調留痕,依賴留痕,以記錄的好壞來呈現工作落實的好壞,以檢查檔案來代替對工作的督導,逐漸成為工作的詬病,最近各級媒體大量評論報道對留痕管理進行批評,甚至有人說是新的形式主義。留痕化管理,是在各種管理工作過程中,通過查證保留下來的文字、圖片、實物、電子檔案等資料,有效復原已經發生的事,以便今後查證。我認為留痕管理並沒有錯,錯就錯在“標準”,各種標準太多,太細,不符合基層實際。

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我很注意收集各種資料,至少自己做過的資料原則上都會好好保存,從活動的方案,到任務佈置,到活動的主持,簽到,到活動全過程的照片記錄……每做一件事,做完之後我都會收集起來,用夾子夾好,放在櫃子裡,同時在電腦桌面上的目錄裡記錄一筆,什麼內容。就算沒有上級檢查,每年年底,我都會將這些資料按照不同的類別予以分解目錄,等目錄一分解打印,將原來整理的資料按照目錄擺放之後,就可以做成檔案,為今後的工作提供經驗。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從事的工作,很多人沒有這樣的習慣,要到來檢查了,才想起要把資料整理起來,因為部分資料的遺失,補就成了難題,明明當時收集的時候只要幾分鐘,但“補”可能要補很多時間,材料的不完成、不準確。所以,做的時候用心點,或許三五分鐘就解決了,但補的時候,煩心,三五天都補補全,做的時候可能檔案少點,但絕對是工作留痕,補的時候,可能檔案多點,明明你做過,人家就認為你是“造”的。

其實,留痕化管理,對於工作的精細度來說,特別需要,尤其能給自己或者接任此項工作的人給予思考,能從前任的做法中找到存在問題,及時改進自己的工作。如在檢查各種會議記錄的時候,加入不記錄清楚,只能說明該討論的可能沒討論,就算討論了,也可能是草草了事。

如果做過的事情,來檢查,沒有留痕倒確實是基層不好,就怕很多檢查都是臨時的,甚至原離基層職能的,就拿社區來說,本身工作人員就少,但上面每一個局都有考核,每一個考核都有一套非常精細化的考核細則,假如都按照這一的細則去做,不知道工作量有多少,而他們要面對的是基層百姓,服務百姓,一到考核,只能留在辦公室補資料。

照理一個基層部門都有三定方案,職能很明確,就好比學校,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每一項教學內容,都涵蓋在我們的學科教學之中,各單位、各部門的考核必須建立在學校正常教學的範疇內,你不能今天定一個垃圾分類考核辦法,明天制訂紅十字學校考核辦法……一個比一個細,一個比一個要求高,如果我們都按照這個細則來做,那還做教育幹什麼?

留痕管理對於提高業務有很大的幫助,希望我們的留痕契合單位的實際職能,不要將毫無邊際的職能強加給基層,這樣才真正為基層解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