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建一個群”:別讓基層工作被“留痕”折騰

一個單位只能建一個微信群,非工作時間不發佈工作信息。近日,珠海市香洲區印發《香洲區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工作措施》,其中的這兩項規定引發點贊,很多人期待自己單位也實施類似規定。

基層政務部門建立微信工作群的本意是方便溝通,促進信息交流,消除上傳下達的障礙。在其誕生之初,多數人感受到了這一新通信技術帶來的便利。以往需要短信群發或者挨個打電話,現只需要在群裡一次發佈即可,而且能夠及時收到群成員的回饋,效率大大提高。

然而,微信工作群的特點,決定了成員結構始終是存在一個“中心”的。這個“中心”可能是領導,可能是發佈信息的人員。對於普通群成員而言,工作信息的交互渠道越方便,自己所要處理的信息就越多,而微信群的建立幾乎是零成本,自然加大了多數人的信息荷載量。

值得深究的是,為什麼基層機關成了微信群消息氾濫的“重災區”?

對於效率優先的企業,當微信群增加的信息荷載超過一定限度,主導者發現效率不增反降,自然會有所收斂。而在基層機關,如果工作效率的變化無法及時反饋到上級,微信工作群的消息冗餘就會不斷惡化。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幹部平時處理很多具體事務,對接各種各樣的條線、任務。每一個條線甚至每一個具體任務都建立一個微信群,對負責下發通知和彙總基層工作信息的幹部而言,可能是一種方便,但對於大多數辦事的基層幹部而言,就成了躲無可躲的困擾。儘管讓“數據多跑路”是提高辦事效率的捷徑,但再寬的“信息高速公路”也會出現堵塞,何況真正回覆和處理信息的是人。

近年來,在基層工作評價中,出現了“留痕主義”的苗頭。某些單位和領導為了讓自己的管理方法顯得“科學”,要求處處留痕,讓基層幹部疲於應付大大小小的總結和彙報。微信工作群也是“留痕主義”的變異,凡事通過微信群通知,“痕跡”是有了,但真正的工作時間被壓縮了,甚至擠佔基層幹部正常的休息時間。凡事要求人在微信群裡打卡,是一種形式主義。

數字政務時代,移動辦公、電子辦公當然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但是,任何技術歸根結底是為了人而服務的,更是為了絕大多數基層工作人員所服務的,不能讓人氣喘吁吁地跟隨機器的節奏。現在,手機已成為日常辦公工具,也成了離不開的新的“器官”。為了讓基層幹部輕裝上路,他們的手機需要“減負”。

香洲此次出臺的措施中,除了要求控制微信工作群的數量、非工作時間不發佈工作信息,還提出發言要有內容不得隨意刷屏,因專項工作組建的微信群在結束工作後應及時解散等。這些切中了當下政務信息溝通的時弊,難怪受到基層工作者的歡迎。

當然,在實踐中,要避免出現新的形式主義。比如,一個單位只建一個微信群,那麼會不會出現分散的“小群”?微信工作群成了眾矢之的後,冗餘信息會不會轉移到其他平臺上?再者,有的臨時性工作確實需要微信群促進溝通,如果拘泥於規定而不敢建群,同樣會把規定異化為刻板的教條,讓工作無法順利開展。

總之,反對形式主義,體現在工作方法上,而實質在於人心。

一項工作,再繁雜、瑣碎,只要是為了促進工作效率,保障和提高人民群眾利益,那就不是形式主義;相反,一個多餘的動作,只是為了個別人的方便和滿足,哪怕只是簡簡單單地回一句“收到”,依然沒有脫離形式主義的窠臼。

“只建一個群”:別讓基層工作被“留痕”折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