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式的限產退步,卻是環保行業的進步

本頭條號每天都會發布環保以及相關行業的法規,資訊以及技術文章,如果感興趣,請關注本頭條號。

2018~2019年採暖季限產的消息此起彼伏,網絡上掀起了輿論浪潮。當前,正式文件尚未發佈,許多言論都是猜測。不過從已經確認的消息來看,本次採暖季大氣考核的指標有所下調,在這背後,或許是“一刀切”式停工限產的“退步”,但卻是環保的進步。

最近幾天,有關2018~2019年採暖季取消限產比例的討論非常激烈,鋼鐵和煤炭市場“躺槍”。生態環境部和地方立即出面闢謠,表示關於取消限產比例為不實消息,屬於錯誤解讀。

但大家有沒有看到這樣一個變化:8月3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徵求意見稿中,規定的PM2.5濃度下降5%、重汙染天數減少5%左右,在8月29日召開的大氣汙染防治專題工作會議上,全部調整為3%。

雖然正式稿還沒有正式下發,是否真的“取消限產比例”尚有待確認,但可以百分百確定的是,2018~2019採暖季的大氣考核指標,的確從5%下降到了3%。

不要小看這區區2個百分點,它背後釋放出了“十分強烈”的信號:過去“一刀切”式的停工限產怕是以後都不會再有了!

在過去,國家明確規定限產比例,為政策落地掃清了阻礙,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空氣質量改善的速度,限產的效果也可以說是“貨真價值”,藍天白雲日益常態化。

搞好環保無可厚非,但地方政府“一刀切”式的限產對大量中小企業造成了影響,加重了企業負擔,也提高了環保邊際治理成本,對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最關鍵的是宏觀經濟形勢。三大攻堅戰中,“防控金融風險”與“汙染防治”同樣重要。當前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國內外市場對於我國經濟的悲觀情緒比較濃厚,“去槓桿”也已經轉為“穩槓桿”。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通過對環保限產以及相關標準的“適當放鬆”,確保既能讓環保工作沿著目標推動並達成,又可以減少對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效應,何樂而不為?

畢竟如果繼續採用過去的手段,由頂層劃定限產比例,地方嚴格“一刀切”執行,反而不利於各個地方因地制宜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不利於環保達標的正規企業,也抑制了環保在淘汰落後產能中的作用。

環保的方向自然是不會變的,相關的政策目標也不會短時間內更改,但以後的力度和形式會有一些微調,譬如“一刀切”式的環保整改、“一刀切”式的停工限產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再譬如,放緩環保標準的收嚴速度,對相關政策進行修正,實現環保與經濟的和諧統一等。

我們認為,“一刀切”式限產的退步,實際上是環保的進步。至於採暖季是否取消限產比例,在正式文件發佈之前,我們唯有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