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系河南省立沁陽中學的學生,抗戰勝利後學校遷至洛陽白馬寺

我原系河南省立沁陽中學的學生。沁中在抗戰時期曾先後遷至登封、魯山、淅川、陝西,抗戰勝利後遷至洛陽白馬寺。1948年春,洛陽解放,學校又遷至開封,假私立濟汴中學復課。同年6月22日,開封第一次解放,我們一些同學即結伴到南京,被分配在朝天宮小學暫住。

我原系河南省立沁陽中學的學生,抗戰勝利後學校遷至洛陽白馬寺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要到南京風景名勝之處觀光,卻因身無分文,坐公共汽車不買票,常與售票員發生口角乃至打人、砸車。看電影亦然。這使本來因國民黨軍隊在內戰中失敗而陷於一片混亂的南京,社會秩序更加混亂。當時有人將國民黨統治區不良的人和事歸結為“十大賴”,有國大代(表)、立監委(員)、省縣參(議員)、軍官總(隊)、青年從(軍)、新聞記(者)等,“流亡(學)生”也在其列。

我原系河南省立沁陽中學的學生,抗戰勝利後學校遷至洛陽白馬寺

一些市民把南遷學生視為“一賴”,足見其是不受歡迎的。1948年8月的一天,有兩個學生因治病去白下路一商店買二斤紅糖。店主怕學生不給錢白拿,聲稱先付款後給糖,彼此發生口角。誰知該店鋪是一個軍官總隊的人辦的,那人聞聲即出來了。兩個“賴”碰到一起,越吵越兇。

我原系河南省立沁陽中學的學生,抗戰勝利後學校遷至洛陽白馬寺

該退伍軍官連開兩槍,學生一死一傷,酸成血案,於是輿論大啤。第二天,幾萬學生遊行抗議第三天,更多的學生手持棍棒擁上街頭,準備大幹一場,交通為之堵塞。警備司令部一少將趕到現場後,學生們提出:1,嚴懲兇手;2.撫卹死難者家屬;3.改善師生待遇;4,迅速安置學校復課。該少將當場答應了,遊行隊伍才各回原地。後來究竟懲兇沒有,沒人知道;但遲遲未安置學校復課,師生生活也未得到改善。

我原系河南省立沁陽中學的學生,抗戰勝利後學校遷至洛陽白馬寺

於是,學生又大鬧教育部,併到總統府請願,鬧得國民黨政府不得安寧在南京的河南籍頭面人物也向教育部提出責難。9月初,教育部分別將學生安排在蘇、浙、鄂、贛等省的鐵路沿線。除原校南遷的校名不變(如河大遷蘇州仍叫河南大學)外,其他則新命名為聯中、臨中(如豫州臨中在句容,河嶽聯中在浙江衙州,大梁聯中在江西鉛山)。

我原系河南省立沁陽中學的學生,抗戰勝利後學校遷至洛陽白馬寺

被分配到河嶽聯中者,絕大部分是豫北、豫東的學生,約有三千多人,大都是高中生。該校有教職員工二百多人,校部設在杜澤鎮,距衢州四十多里。高二、高三在銅山殿(即楚霸王廟)上課,其餘在鎮內各祠堂或廟宇上課。分校設在航埠鎮,多是初中學生。河嶽聯中教職員工陣容龐大。校長梁樞庭,原省立安陽高中校長、內黃籍“國大代表”;副校長陳亮,原河南臨時二中校長,河北魏縣人。他二人分別在本校、分校主持工作。

我原系河南省立沁陽中學的學生,抗戰勝利後學校遷至洛陽白馬寺

教務長王國正,原河南省立洛陽中學校長,洛陽籍“國大代表”。訓育長黃景星,原戰區二中校長,魯山人。總務長馬某,安陽籍“國大代表”。訓育委員王立人,林縣籍“國大代表”。還有一個公民教師,系“立法委員”學校初來乍到,校長架樞庭即提出“讀書第一,校譽第一”的口號,要學生嚴格遵守校紀,並在鎮上各顯眼處的牆上塗寫,頗受當地民眾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