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古村的樹3年被剝皮一次,被蒸熟、晾曬,曾養活了一個村的人

我一直認為安徽的古鎮古村落都是以徽派建築為旅遊特色,也多體現的是明清時代的徽商生態。在那個通訊交通都不發達的年代,一代又一代的徽商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一股子韌勁闖南走北,創造了一個徽商時代。

這個古村的樹3年被剝皮一次,被蒸熟、晾曬,曾養活了一個村的人

徽商多為鹽商、糧商和布商,直到去了赤灘古鎮,才知道原來徽商造紙也很厲害。

相對於宏村、西遞,赤灘古鎮真的只能算是一個不知名的徽州古鎮。因為沒有宏村的“中國畫”般的意境,也沒有西遞輝宏徽派建築群的特色,赤灘古鎮一直以來都不為人知。這個古鎮為了發展當地的旅遊業,還特意在古鎮中設置了佛舍利寺廟,寺廟裡面供奉著極其珍貴的佛舍利,據說來自尼泊爾。但是即便這樣,赤灘古鎮也沒有因此而紅火起來。

這個古村的樹3年被剝皮一次,被蒸熟、晾曬,曾養活了一個村的人

相反,我倒是覺得赤灘古鎮的宣紙文化還是蠻有特色。赤灘古鎮所在的涇縣就是中國傳統宣紙的唯一原產地。涇縣主產青檀,而青檀的樹皮是傳統宣紙的主要原料之一。不知道為什麼,涇縣的青檀因為地域氣候和地理環境因素影響,特別適合製作宣紙。很多地方也曾嘗試製作宣紙,但也聽說因為不同地方的青檀皮品質不一樣,所生產出的宣紙品質相差很大,正應了那句話:“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這個古村的樹3年被剝皮一次,被蒸熟、晾曬,曾養活了一個村的人

在赤灘古鎮附近的中國宣紙文化園可以看到傳統宣紙的完整製作工藝。本來網上有資料介紹說涇縣有一個非常大的宣紙生產基地,可能因為目前市場的一些原因,這個“產業園”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但整個製作工藝流程還是原汁原味的。

種植於涇縣的青檀,基本上平均生長三年便會被dui皮,切成小條或者碎片。

這個古村的樹3年被剝皮一次,被蒸熟、晾曬,曾養活了一個村的人

然後將青檀皮密封后高溫蒸煮,要煮上一天一夜,煮完以後再放到溪水中浸泡一天一夜。據說這就是所謂的dui皮,而不是我們常規理解的剝皮。因為一冷一熱能讓這些青檀樹皮很容易從樹枝上撕落下來。

這個古村的樹3年被剝皮一次,被蒸熟、晾曬,曾養活了一個村的人

這個古村的樹3年被剝皮一次,被蒸熟、晾曬,曾養活了一個村的人

經過處理後的青檀皮,放到布袋子裡面踏料處理,然後在水裡洗去灰塵雜質。

然後製作燎草。這道工序是宣紙製作的關鍵,據說傳統工藝要整整耗上一整年時間,要不斷地晾曬、蒸熟和漂白,整整十八道工序。想想古人也是夠有耐心的,徽商也算是實在的商人,要換到現在,誰有耐心等上一年才出成效,拿收益?

這個古村的樹3年被剝皮一次,被蒸熟、晾曬,曾養活了一個村的人

這個古村的樹3年被剝皮一次,被蒸熟、晾曬,曾養活了一個村的人

然後將青檀皮和沙田稻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製作成水漿。

再進行反覆幾次的撈紙。幾次之後宣紙的雛形就形成了。

這個古村的樹3年被剝皮一次,被蒸熟、晾曬,曾養活了一個村的人

然後進行曬紙。一般放到火牆上。溫度控制50度差不多。曬乾後就是涇縣的宣紙,非常有名,也相對來講比較昂貴。

這個古村的樹3年被剝皮一次,被蒸熟、晾曬,曾養活了一個村的人

這個古村的樹3年被剝皮一次,被蒸熟、晾曬,曾養活了一個村的人

但當地人很自豪,他們覺得涇縣宣紙貴有貴的理由:這種宣紙,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質地純白細密、紋理清晰、綿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說明不是正宗的涇縣宣紙。這種宣紙不是簡單的好用,而且因為製作工藝傳統而細緻,它還非常容易保存,也不容易褪色,被稱作為“紙壽千年”。

這個古村的樹3年被剝皮一次,被蒸熟、晾曬,曾養活了一個村的人

因為知道了這個,我也算知道了為什麼古代那些畫家的書畫作品為什麼能夠保存這麼長時間了。只是現在我們都不大用宣紙了。不然涇縣的青檀樹估計得一樹難求。但當年涇縣的青檀也算是養活了一村的人。

這個古村的樹3年被剝皮一次,被蒸熟、晾曬,曾養活了一個村的人

作者:酒叔;書寫一些旅途故事,發現一些旅遊趣事,我眼中的風景,一定與眾不同!酒叔交流自留地:hotel36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