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強│激勵機制:非稀缺,不激勵

眾所周知,華為憑藉股權激勵成為了民族英雄。以至於,舉國上下的培訓課堂莫不在講華為案例。沒想到,套用大牌成功模式的激勵效果卻越來越弱。於是乎,褪去課堂上的頭腦瘋狂,迴歸企業現實戰場,不禁感嘆:人才激勵之路到底在何方?

站在人性的角度講,一種手段要成為激勵因素,必須滿足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稀缺性”。如果企業給予員工的東西是不稀缺的,不管花了多少代價,也只會消除他的不滿情緒,不會激發其鬥志。也許,你費盡心思從別的企業挖過來的高管,之前已經享受過華為式的股權激勵,來到你這裡拿到了幾乎一模一樣的激勵方式,跟喝了一杯白開水沒啥區別。

好不誇張地講,用不了多久,被各大課堂炒得滾燙的股權激勵模式將徹底從過去的“稀缺品”蛻變成像工資一樣的“必需品”,靠它驅動公司轉型升級基本上就是一種幻想。這也就是大家感覺股權的激勵效用越來越弱的原因所在。

王俊強│激勵機制:非稀缺,不激勵

德魯克曾說過,“在企業內部,只有成本。”按照德魯克的思想,企業要在內部降成本,向外部要效益。股權激勵作為一種員工激勵工具,最大的作用是降低內耗,提高利潤率,但內部激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價值增長問題。

過去,企業之間拼的是賺錢的能力,所以股權激勵的作用非常強。在新的歷史時期,企業之間拼的已不再是賺錢的能力,而是值錢的能力。股權激勵不升級將從舞臺中心退出。

我們知道,失敗的企業基本上都長得差不多,而成功的企業卻各有各的道。為什麼?兵法講出奇制勝,華為在當時實施股權激勵、阿里在當初推行合夥制的時候,應該都是這種思路。小企業對抗大公司,如果想通過照搬大家都熟知的成功模式來趕超,基本上就是以卵擊石。

誠然,出奇兵是需要承擔一定風險的,所以很多老闆寧可苦等某一制度完全成熟也不願意冒險嘗試。他們認為,這樣不僅成本低,而且風險小。殊不知,這種觀念不僅錯誤而且非常可怕。

市場環境變了,如今,“佔位”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要務。一個在行業中沒有專屬位置的企業,縱然當下財務指標靚麗,也不過是一陣風。

佔位,指的不是產品的獨特性,而是企業的特獨性。經濟學告訴我們,完全競爭的市場上,企業的利潤是歸零的。那麼,企業要想有價值,必須要在其行業內切出一個細分的領域,自己能夠在該領域佔據寡頭的位置。唯有寡頭方能獲得持續的利潤。

王俊強│激勵機制:非稀缺,不激勵

企業價值是對企業經營成果的放大。企業的寡頭地位越明確,說明其越不可被替代,那麼其價值放大倍數越高。

時下,股權激勵這種制度已不再稀缺,但一個稀缺企業的股權那還是稀缺的。所以,當務之急,需要通過鎖定寡頭佔位來提升自己企業股權激勵的稀缺性。

按照先入為主的觀念,行業第二名的估值要比第一名低很多,也許耗費一百年也趕不上。當然,寡頭佔位越早越有利。

需要提醒的是,我所講的寡頭,與巨頭、龍頭不是一個概念,與西方的寡頭也不同。企業是不是寡頭,比的不是塊頭的大小,而是稀缺性與不可替代性。只要市場空間足夠大,小塊頭的寡頭長成大塊頭那只是時間問題。

從關注內部員工動力的股權激勵,到關注企業整體價值提升的企業頂層設計。這是產品同質化、企業同質化時代,中小企業實現彎道超車的必然選擇。

不同於股權激勵,我所說的頂層設計既有行業屬性,又具有企業特質。以東家的霸業定位為出發點,按照寡頭細分理論,尋求企業在行業中的特定位置,而後運用股權作為工具,與一切可以合作的內外部力量進行合作,實現東家霸業與掌櫃人性的融合貫通,既明確了共同的奮鬥方向,又滿足了掌櫃對稀缺性股權的追求。

王俊強│激勵機制:非稀缺,不激勵

東掌通企業頂層設計,與特勞特戰略定位,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兩者都是研究心智模式的。不同的是,特勞特定位研究的消費者心智模式,聚焦的是產品,靠廣告影響消費者心智;東掌通頂層設計,研究的是合作者心智模式,聚焦的是企業價值,靠股權影響合作者心智。

非稀缺,不激勵。股權激勵失靈,不是因為用了假的股權激勵,而是稀缺性的股權難覓。


作者簡介:王俊強,東掌通創始人,企業頂層設計諮詢開拓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