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炮」之風本質是娛樂妖風

最近,輿論場圍繞“娘炮”之風展開了一場罵戰。有人把“娘炮”視為“四害”;有人表達了“少年娘則國家娘”的憂慮;還有人直接發文呼籲“娘炮之風當休矣”。基於此,“娘炮”已經被解讀成“不像個男人”或者“像女人一樣”,成了一個歧視性極強的貶義詞。

那麼,“娘炮”真的成社會之風了嗎?我看未必。因為,認同 “男孩畫眼線,抹眼影、塗口紅,說話娘娘腔”的人只是極少數。正因為不認同,不久前,家長們才厲聲炮轟某開學節目所選的嘉賓。此外,最近正值徵兵季和高校軍訓季,很多陽剛血性的照片和視頻甫一入網,就得到了人們的點贊和推崇。

在我看來,“娘炮”之風更多折射的是娛樂圈裡的妖風邪氣。因為,現在一打開某些熱播平臺、網站,熱度最高的往往就是“娘炮”。這給人“娘炮”之風正在社會上勁吹並被認同的錯覺。其實,這些關注熱度很可能是錢造出來的。因為它背後存在一種競價機制,誰出價高,誰就出現在顯要位置,熱度排位榜就靠前。這是娛樂產業之病,而非社會心態之病。

如今的娛樂圈魚龍混雜,太多人渴望一夜成名。與以往不同,以前娛樂圈裡紅的是有實力的演員,而現在走俏的卻是“小鮮肉”等流量藝人。為了吸引眼球,他們往往會故意突破大眾審美的標準,踐踏為人處世的底線,要麼哈韓哈日,要麼沒有恥感。於是,男的濃妝賣萌,有了“花樣美男”的人設。有利可圖,並且範例越來越多,繼而娛樂圈偽娘漸成風潮。這正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應該說,男孩穿著打扮女性化,我們無疑不能提倡,甚至還要教育。除非是在藝術創作需要的情況下,比如梅蘭芳先生演旦角,再比如小瀋陽穿著花裙子上春晚表演小品……當然,雖然不提倡,但我們也不能侮辱。那些動不動就損害別人人格的行為,也是戾氣滿身,非文明之舉。正因此,我以為,“娘炮”這個詞要打上引號。要知道,除了穿著怪異的流量藝人,很多時候,男生女性化是生活成長環境所致,而不是一種故意而為的病態行徑。德國兒童行為學家的一項專題研究顯示,大約6%的男孩在上幼兒園,甚至中小學時,會出現程度不等的娘娘腔。其中有一半在其成年後仍表現得奶油味十足。專家已經證實,男孩娘娘腔的形成,基本上與遺傳因素無關,更大程度上與其生活的環境相關。

故而,看待這個現象需要包容理念。如何理解包容?首先,包容是有底線的,這個底線就是法律道德,而不是個體的好惡。對於並不違法的個人選擇,在勸導無果後,需要多一些尊重多元選擇的意識。如果一邊反對“娘炮”,一邊又唾沫橫飛使用侮辱性言語,那也不能代表正義。表達觀點需要立場,更需要在法治道德框架內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只有觀念更新,理性構築,表達才能具有建設性。

其次,包容不是縱容。我們必須反對“娘炮”類藝人進入嚴肅的教育類節目。此外,綜藝節目也要有敬畏,什麼人能上節目,什麼人不能上,要有桿秤。因為孩子的價值觀並未成型,他們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強,常會有追星取向,在成長的階段容易被著色和誘惑。前面提及的德國專家的調查研究結論就是佐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娛樂圈的妖風邪氣。特別是,主流媒體必須重視自己的節目對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近些年來,有些媒體為了撈錢打政策擦邊球,有的平臺掛羊頭賣狗肉,有的電影本身就是為陰陽怪氣者而設。在自媒體時代,有些娛樂機構更是走“自產自銷”的路子,推送“妖氣十足”的明星。因為有資本助力,所以他們往往會佔據熱度榜單,進入青少年的視野。流量藝人的存在和娛樂資本推手,滋生了扭曲的流行時尚文化。我們必須反對這類侵毒孩子的“娛樂產品”。

一句話,一個人喜歡穿什麼,別人可能不能過多幹涉,但如果出現在公共區間,可能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可能損害公序良俗,那就應該嚴管嚴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